劉海生
河南周口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的困頓與救贖
——以《教育學》教學為例
劉海生
河南周口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頒布兩年來,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發(fā)生了喜人的變化。但是,以《教育學》教學為例,其現實圖景是:教師課程領導意識薄弱;教師教學無奈;學生課堂“無情”;課堂教學無效。走出《教育學》教學的困頓,建議增強教師課程領導意識;提升教師服務教學水平;落實課程情感目標;把握有效教學真諦。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教育學;教師;學生
本文以教師教育課程之一的《教育學》教學為例,談談教師教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揣淺陋,提出幾點改進建議。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頒布兩年來,教師教育課程教師積極落實《標準》的“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發(fā)生了喜人的變化:陳舊的教育觀念少了,符合《標準》的理念多了;教師的“獨角戲”、“一言堂”少了,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多了;教師的“滿堂灌”的少了,學生的思考時間多了;把課本當“圣經”的少了,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多了;教師惟我獨尊的少了,民主平等的多了……但是,以《教育學》教學為例,我們在感受到這些變化的同時,還可以看到其教學的另一面:困頓的現實圖景。
(一)教師課程領導意識薄弱
宋艷梅研究發(fā)現,中小學教師的課程領導意識不強。筆者觀察到,大學老師在課程領導意識方面總體也比較薄弱,只有教學意識,沒有課程領導意識。換言之,只關心自己所教授的學科,不關心學校課程的發(fā)展。認為“課程是上面決定的,自己只有執(zhí)行的權力,沒有想過自己要參與課程的開發(fā)”。[1]習慣于按部就班地使用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教學,缺乏課程參與和課程開發(fā)的意識;習慣于服從上級領導,不愿意承擔更多責任和壓力。
(二)教師教學無奈
目前,我校《教育學》采用的還是大班教學。有同一專業(yè)的幾個班合堂,也有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一起上課,課堂里少則八、九十人,多則上百人。不同專業(yè)背景、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聚合在一起,大大增加了教師組織教學的難度,降低了教師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因材施教更是無從談起。教師很希望像專業(yè)課那樣采用小班教學,但由于教師、教室及其他教學資源的限制,小班教學目前似無可能。
(三)學生課堂“無情”
觀察發(fā)現,約五分之一的學生對老師缺乏足夠的尊重,課堂上有玩手機的,有發(fā)愣的,有看小說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過招“,常常是“秀才遇到兵”,老師苦口婆心,學生不以為然。由于《教育學》采用合班教學,很多學生的名字老師根本叫不出來,甚至一學期老師認識不了幾個學生,所以學生對任課教師感情淡薄。當然,在這個問題上任課教師有一定的責任,因為不少教師講完課就走人,很少與學生交流,更談不上深入到學生中。
(四)課堂教學無效
《教育學》教學無效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課堂參與意識較差,對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冷漠,個別學生從不在課堂上發(fā)言或參與討論;二是互動的水平比較低,尤其是主動合作學習和生師互動的水平更低;三是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學方法單調,學習效率不高;四是學生學習志趣及意義感不強。與學生聊天時發(fā)現,僅有五分之一的學生表示了解所學東西對自己所具有的意義。
把《教育學》教學從困頓中解脫出來,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一)增強教師課程領導意識
要對教師進行必要的課程領導培訓,為教師提高課程領導意識和課程領導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把課程領導方面的內容作為教師評價的一個部分。同時,教師自己也要及時“充電”,自覺提升課程領導意識。教師不僅要關心自己所教學科,更要關心學校課程的發(fā)展;不僅要執(zhí)行國家制定的課程,更要自覺參與課程的開發(fā)。
(二)提升教師服務教學水平
“校以師名”(王劍《周口師范學院忞園題記》),“名師出高徒。”依筆者愚見,《教育學》教學解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教師服務水平。事實上,學生也普遍反映,只要教師服務水平高,他們還是愿意進教室學習的。關鍵是一些教師提供的教育服務很成問題,比如有的老師講授“XX藝術”,其實他教學毫無藝術可言;有的老師講授“XX道德”,其實他對學生很冷漠;有的老師講授“XX誠信”,其實他自己很虛偽……其實,教師本人就是他所教的學科,我們講授“XX藝術”,我們的教學就要有藝術;我們講授“XX道德”,我們就應當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很有道德;我們講授“XX誠信”,我們自己就要表里如一……“老師不僅要給我們講該如何如何,更要做給我們看看。”很多學生如是說。
(三)落實課程情感目標
《標準》中無論是幼兒園教師教育課程標準,還是小學和中學教師課程標準,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理念:育人為本。我們這些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教師如何踐行《標準》的這一基本理念呢?筆者認為重要的一點是落實課程情感目標,把“未來教師”——當今的學生,培養(yǎng)成“有情人”,即把他們培養(yǎng)成對父母有情,對家鄉(xiāng)有情,對老師有情,對學校有情,對社會有情,對人民有情,對國家有情的人。我們不妨從一些小事做起:學生問候我們時給他一個微笑,課堂提問時給他一道鼓勵的目光,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他一個建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常的情況是,學生對教師有了尊重、愛戴之情,就會認認真真上課。[2]
(四)把握有效教學真諦
有效教學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話題,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汗牛充棟。筆者認為有效教學真諦在于:
第一,明確課程目標。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教授打過一個形象的比方:我們要去旅游,但不知道要去的地方,旅游就不可能成行。教學過程中“信馬由韁”現象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要去的地方”。
第二,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主任孔企平教授認為,沒有師生的積極參與和交往互動,就不可能有有效的教學。只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全面參與,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
第三,促進發(fā)展。包括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有效地促進教師發(fā)展。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雄心大志,挖掘學生內在發(fā)展?jié)摿Γ箤W生的學習志趣和學習行為得到有益的引導。
[1]宋艷梅.西部農村地區(qū)教師課程領導力提升的困境與出路[J].河南社會科學,2010,(3).
[2]儲召生.清華本科課堂離世界一流有多遠[N].中國教育報, 2009-11-24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