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容
重慶市綦江區天池學校
淺談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鐘永容
重慶市綦江區天池學校
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源自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兩者是不可個割裂的。在課程里將學生感興趣的事務和日常生活情景融入到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不再是一些乏味的練習題,而是一次次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有趣探索,通過生活情景的引入,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學;學習興趣
數學源自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然后運用數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解決。通過有趣的探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不再是書本上一些乏味的題目,它就在我們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感受到數學的樂趣,領悟到數學的魅力,從而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日常生活與已有知識出發,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融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就筆者從幾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通過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以日常生活為素材為學生提供體驗數學的機會,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不斷增強學生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悅,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并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告別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色彩,通過生活情景的引入,使得數學課堂更加輕松活潑。
在教學《升和毫升》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日常生活中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它們的容量,在課堂交流時,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小的飲料瓶上印著凈含量:600m l,大的飲料瓶上印的是:1L,升與毫升不再僅僅是書本上兩個印刷體單位,而是日常生活中看的見摸得著的,同時也使學生對升與毫升的區別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在乘法教學完后,我和學生進行了一堂實踐活動課。當時我是這樣引入情景的: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老師想帶大家一起去欣賞美麗的春光,大家想不想去游覽一下,去找一找美麗的春天?春游時是需要帶食物的,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單價:火腿2元;飲料3元;花生2元;面包2元;瓜子3元……讓同學們用50元去買。通過這樣的情景引入,使學生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的數學,要做一個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的有心人。既達到傳授數學知識的目的,又實現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魅力。
生活化的教學氛圍是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條件。在以往的課堂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與優等生之間的互動,成績差的學生則變成旁觀者,教師要力求改變這一局面,根據學生水平不同梯度設置問題,通過良好的互動,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低年級學生對某門課程的興趣往往建立在喜歡這位老師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每一個親切的稱呼,關愛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和充滿愛意的微笑都可以在無形之中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應越來越多成為一名指引者,一位幫助發現問題和引導解決問題的學習伙伴。
在越來越強調個性化教育的今天,過于嚴肅呆板的課堂不利于學生的積極思維,在課堂上可以適當放寬對學生的限制,當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辯論,各抒己見,鼓勵膽小的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明白這種方法為什么行不通,那種方法為什么可以,通過不斷的嘗試最終尋找到正確的答案。
教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根據當天所學的內容靈活進行。例如,在教學“周長和面積”后,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是測量數學、英語課本和自己書桌的周長與面積;在教學“簡單的數據整理與統計”后,我將全班同學分為三組,布置的作業是三組同學分別統計組內家庭成員的身高、年齡和體重。以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代替了書本上的題目,使學生將所學的生活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在“用數學”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增進對數學的理解以及應用數學的信心。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數學知識廣泛應用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里面記錄“我與數學”的故事,如去商店買東西,應付多少錢以及要找多少錢;家里要換桌布,至少要買多大的才能用等。通過寫“數學日記”,讓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數學知識,不僅培養了對數學的感受能力,而且深化了對問題的理解,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時找到了成功的感受,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可以了解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有的放矢。
總的來說,小學數學的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生活資源,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教學,使學生從日常熟悉的事務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在“用數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是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