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偉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交建里小學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初探
劉宏偉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交建里小學
本文結合課例從“激發興趣,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培養自學自悟的能力,提高效率”、“促進交流,培養寫作能力”、“大量讀取,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等五個方面闡述。著重體現了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已廣泛滲透到教育的各個學科。正如教育部長陳至立所指出的: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蓖瑯?,信息技術正深刻改變著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以更直觀、更豐富、更開放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語文課堂。下面我結合課例簡單談談自己在語文教學中是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迫切的求知欲,積極探究的認知心理,所以興趣是培育學生創新思維的花肥,是引領人們走進科學大門的金鑰匙。信息技術能在課堂上為學生能提供生動、直觀、形象的多媒體學習資源,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我在教授《亡羊補牢》(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28課)一課時,我利用校園網制作了網頁—“寓言之家”。因為我覺得《亡羊補牢》教學要求很簡單,一學就懂。于是我就想以學生《亡羊補牢》這一寓言作為“引玉之磚”。引領學生走進豐富的寓言世界,更多的了解寓言。這一想法一經產生,我立即付諸實施。在“寓言之家”主頁上做了許多相關鏈接。如:寓言知識、動畫寓言、連環畫寓言、伊索寓言、莊子寓言等等,還鏈接了許多網址。在上課時我在講完了《亡羊補牢》這個小寓言之后,我就說:“同學們,《亡羊補牢》只是滄海一粟,寓言還有很多很多,你們想更多的了解嗎?”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就引發了學生的興趣。探究的欲望。都說“想!”。“你們想了解些什么?”同學們馬上提出了自己的許多疑問,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的欲望。我抓住了這個契機是,點擊出網頁—“寓言之家”?!昂?,同學們就去“寓言之家”做客吧。但老師有一個要求:希望你們此行都有所收獲。每人帶一份“知識禮物”回來好嗎?”這樣,學生通過網絡進入“寓言之家”,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進行學習。同時這種方式還滿足了不同能力的學生。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在網站資源中一遍一遍的看,逐漸消化吸收;對于能力較強,學有余力的學生則鼓勵他們通過百度搜索,了解更多關于寓言的知識。這種知識學習的自由選擇,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傳統語文教學中被動的灌輸到主動地探究、獲取積累知識。同時信息技術的使用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學生在想學,愛學的情況下,再指導他有目的的學習,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我教巴金先生的《鳥的天堂》一課。因為學生生活在繁華的都市,沒有切身的生活體驗,因此理解起巴金那優美的語言來較有難度,更不能使“熱愛自然,保護自然”這一主題真正深入到每個孩子的心中。于是,我首先創設情境:出示了“鳥的天堂”——那棵碩大美麗的榕樹配以各種鳥美妙的叫聲。接著出示了Flash“群鳥競歌”,各種鳥在起舞,在歡歌,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接著是一只小黃鸝鳥在枝頭歌唱。進而引發學生的想像:如果你就是這只小黃鸝,你會在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學生此時已入情入境,已打開了想象的閘門,學生有感而發,發言十分精彩。
信息技術手段適時地使用,能補充學生未有過的生活體驗,拉近學生認知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便于發揮想象,完成教學目標。
《兩小兒辯日》是學生接觸的《學弈》之后的第二篇文言文。已經有了第一騙的基礎。因此這篇文章顯得較簡短易懂。按穿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老師帶學生逐字逐句地解釋,了解文章的內容就得需要兩節課的時間,既費時間又很難啟發學生思維去探究新的學習內容。于是我讓孩子們結成學習小組,先根據課下注釋自學。還有不懂的就上互聯網進行關鍵字的查詢。這樣,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初步疏通了文意。我把“日初如車蓋,日中如盤盂”、“日初滄滄涼涼,日中如探湯”做成動畫。三維立體動畫、強烈的感官刺激使學生產生了想要迅速解疑的迫切愿望:兩個小孩哪個哪個說的對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能試著解決嗎,怎么做呢?正所謂“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得”,學生有了這些問題,就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欲望,小組同學通過上網查找資料,組內討論,獲得了圓滿的答案。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學自悟、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在《鳥的天堂》一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我將網上看到的“小鳥天堂”受到嚴重污染變成“少”鳥天堂,征集警示語的消息發布在BBS上,要求學生在看到這則消息后在論壇當中可以發布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利用論壇寫警示語,也可以跟帖子,發表自己贊同或不同的觀點。通過論壇這種新的信息技術手段,增進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同時深化了“熱愛自然,保護自然”這一主題。同時在交流、編寫警示語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自己寫的東西能在生活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就是一本教科書支撐整個課堂。一本教科書的資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渴求知識的需要,更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例如:我在《鳥的天堂》一課中為學生準備了“鳥的天堂“名字的由來、關于”鳥的天堂“的傳說、“鳥的天堂”的近況、圖片等等很多網上資源。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后,分工合作,在網上積極收集材料,整理,加工。組織好本組的導游詞。先在本組練習、修改,然后全班進行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收集、篩選重組資料的能力,由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學習與輔導楊再隋等編著語文出版社
[2]中國教育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