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金融產業的集聚已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國內外現已形成眾多金融產業集聚區。鄭州鄭東新區金融產業集聚區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其發展勢頭良好,鄭州“金融城”初具規模。本文通過梳理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的發展歷程與現狀,總結出該區形成發展的影響動因和機制,并對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加以探討。
【關鍵詞】產業集聚 金融城 市場經濟 中原經濟區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現代經濟在全球范圍內高度發達,人類已經進入了金融時代。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發展勢頭強勁,已成為市場經濟的主導和樞紐。同時,隨著金融的全球化、自由化和信息化趨勢的不斷深化,分散化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資本市場的高速運轉,銀行、保險、證券、基金和信托等金融產業集聚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如今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以紐約、倫敦和東京為代表的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國內的金融機構集聚現象也很明顯,北京、上海的金融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亞洲極具競爭力的金融產業集聚區。
2011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將中原經濟區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河南省確定了“兩環、一帶、一方塊”的金融業發展空間布局,鄭州市確立了在鄭東新區打造一座現代化金融城區。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形成發展的機制是什么,該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振興河南經濟?本文試圖通過分析鄭州金融城發展的歷程與現狀,結合金融產業集聚理論,對以上問題加以解答。
二、鄭州“金融城”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早在2003年,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就對鄭東新區未來發展提出了要求,鄭東新區金融產業的發展逐漸進入發展規劃,到2008年鄭東新區CBD已吸引近百家金融機構自發聚集。鄭東新區金融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日新月異,推動了鄭州市金融業連上臺階(相關數據來自2009~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
圖2-1 2008~2013年鄭州市金融業增加值變化趨勢
從圖中不難看出,鄭州市金融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金融業增加值從2008年到2013年增加了190%。尤其是2011年,國家進一步明確提出加快推進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建設后,增長幅度更大。
根據各項統計指標顯示,鄭州金融產業集聚區的雛形已基本形成,其發展現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入住鄭東新區的各類金融機構門類齊全
截至2014年底,鄭東新區累計入駐各類金融機構226家,有人民銀行、河南證監局等機構,匯豐、渣打、東亞3家外資銀行,中行、農行、工行、民生、廣發等13家全國性銀行省級分行,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20余家保險機構以及中原證券、中原信托、鄭州銀行等本地法人金融機構。另外,入住區內的鄭州商品交易所發布的糧食期貨“鄭州價格”已經成為國內外關注我國商品市場供需形勢的重要窗口,是世界糧、棉、油、糖、化工等領域的主要參考價格之一。目前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已經成為河南省金融機構最為集中、金融業態最為豐富的區域。
(二)金融、保險業發展迅速
截至2014年6月,駐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28352.11億元,較年初新增2496.77億元,占全省的71%;各項貸款余額為16178.55億元,較年初新增1070.38億元,占全省的64%。駐區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262.23億元,同比增長66.36億元,占全省的51.77%。金融保險企業稅收完成5.59億元,占稅收收入的20.77%,同比增長40.8%。金融業增加值占比有明顯提升,一季度金融業增加值完成21.84億元,占三產增加值的55.5%,占GDP的48.78%,比去年同期占比分別提升了3.24和6.38個百分點。
(三)入區的外資銀行發展態勢良好
匯豐銀行鄭州分行2013年存款余額人民幣8.32億元,存款余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2%;渣打銀行鄭州分行從提出籌建申請到正式開業不足半年時間,創造了外資銀行在華開設分支機構的“鄭州速度”,2013年11月入駐鄭東新區,2014年4月即實現盈利。
(四)“兩環、一帶、一方塊”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兩環一帶”包括現在已經建成的CBD、正在建設的龍湖金融中心及連接CBD和龍湖金融中心之間的運河兩側建筑群,主要是各類金融機構總部、區域總部或功能性中心。“一方塊”即金融后臺服務園區,位于鄭州東站交通樞紐東南側,統一規劃布局金融后臺項目,積極發展金融服務外包和電子商務產業。目前初步建成,未來將形成資源共享、功能互補的發展格局。
三、鄭州金融產業集聚形成的動因和機制研究
(一)金融產業集聚形成的研究概況
金融產業集聚是多種動因交織的產物,總體來說,學術界將金融產業集聚的主要原因歸結于區域因素、規模經濟因素與信息因素。其中區域因素包括區域產業發展的需求、高端人才集聚和政府制度的扶持;規模經濟的因素主要是外部規模經濟和交易成本;信息因素主要是空間臨近信息和互聯網信息。
金融產業集聚形成的機制主要有兩種: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機制。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按照相關標準對各個主要城市經濟狀況進行評估,進而選擇出經濟基礎好的、具有金融產業集聚發展潛力的城市,然后給予相對寬松和靈活的產業政策進行配套扶持,引導金融機構選址和資本投資,帶動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進而形成金融產業集聚區。二是自下而上的市場主導機制。這種機制認為金融產業集聚區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由于實體經濟的高速發展,產生了對金融服務的巨大需求,金融機構就會在經濟發達的地方集聚,金融市場隨之發達,信息隨之充分,法律法規隨之健全,最終形成金融產業集聚區。
(二)鄭州金融城形成的機制研究
通過對鄭州金融業發展歷程和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鄭東新區之所以能形成金融集聚區,主要有以下動因,也是鄭州金融城發展的優勢所在:1、政府政策扶持,國務院、河南省出臺各項政策支持鄭東新區金融業發展;2、經濟腹地支撐,河南省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五,鄭州市2013年的GDP達6201.85億元,居全國前十,鄭東新區也是我國中部地區的投資中心、商品期貨交易中心;3、區位優勢,鄭州是全國最大的交通樞紐,鄭州航空港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鄭州公路、鐵路、航空等都是連接沿海與內陸的橋梁;4、人才資源優勢,鄭州是中原經濟區金融機構和高等院校最為集中的城市,鄭州市金融從業人員比例在中部六省位居第一,龍子湖高校園區有15所高校,近20萬高端人才。
通過以上因素分析可以看出,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是由政府主導、市場引導的多因素聯合作用形成的,并不是單一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機制。中原經濟區的發展和鄭州市產業經濟的壯大,為鄭東新區金融產業集聚區提供了建設基礎;政府規劃建設鄭東新區金融集聚區,并出臺寬松政策和招商引資推動金融市場發展,這為金融產業集聚區的形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又在發展過程中起支撐作用;鄭州市以及中原經濟區金融市場的需求,持續地刺激金融集聚區的發展,為其發展提供引導和助推作用;高端金融人才,為金融集聚區的創新發展和升級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根本力量。
四、結語
文章梳理了鄭州市“金融城”——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的發展歷程與現狀,并分析了該區形成發展的影響動因和機制,認為該區是由政府主導、市場引導的多因素聯合作用形成的,政府、市場、區位、人才等因素是鄭州金融產業集聚區發展的優勢和因素。然而,年輕的鄭州金融城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金融市場不健全、地方金融實力相對沿海發達地區較弱、金融產業競爭力不強、人才優勢尚未凸顯等。因此,鄭州金融城要發揮自身優勢,增強政府主導作用,調整優化金融業結構,加強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經濟合作,大力吸納人才留住人才,加強信息化建設,這樣才能成功打造區域金融中心,使中原經濟區成為國家的經濟增長極。
參考文獻
[1]程書芹,王春艷.金融產業集聚研究綜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4):96-100.
[2]李小建.金融地理學理論視角及中國金融地理研究[J].經濟地理,2006,26(5):721-725.
[3]張曉燕.金融產業集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2,(1):59-65.
[4]豆曉利.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發展要素分析[J].經濟論壇,2014,(6):52-53.
[5]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省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2014.
作者簡介:趙祎夢(1994-),女,河南新鄉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