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劉曉颯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金融模式應運而生,對傳統銀行的核心業務與盈利能力帶來顛覆性、系統性、綜合性、持續性影響;鑒于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特殊性和政府介入的不斷加強,短時間內,互聯網金融還無法撼動和顛覆商業銀行,面對來勢洶洶的浪潮,傳統商業銀行應運用自身強大的資金優勢,借鑒互聯網思維模式,聚焦大數據信息處理和產品服務創新,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順勢再起的同時,推動金融業進一步向前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商業銀行 金融脫媒 大數據
一、引言
回顧金融業近幾年的行業熱詞,從2011年銀行理財秒殺,到2012年影子銀行、泛資產管理,到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再到2014年中國眾籌元年,無一不表明銀行正經歷著深刻的業態演變,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及由其引發的資金脫媒、渠道脫媒、信息脫媒、客戶關系脫媒,傳統商業銀行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大大被削弱。
“BAT”三大互聯網巨頭頻繁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試水、跑馬圈地,使得金融戰場一片硝煙彌漫,出身民營、上市公司、國資等背景的陣營紛紛涌入:酷派手機牽手我來貸(We Lab)高調進軍互聯網金融界;由任泉、黃曉明、李冰冰發起的明星投資組合Star VC推出“財加”入資互聯網金融;在網貸大軍中,業已形成國資系、銀行系、保險系、民營系四大陣營,包括搜狐旗下搜易貸和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招財寶等。
然業界對互聯網金融的看法莫衷一是,眾說紛紜,知名學者吳曉波曾質問道:互聯網金融是闖入原本秩序井然金融業“瓷器店”的公牛?還是欲火重生的鳳凰?搜狐掌門人張朝陽曾言到“只要合理放開互聯網金融,將會產生中國的高盛。”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曾講到:傳統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的恐龍。那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大浪淘沙的全面洗牌,還是勢不可擋的資本盛宴?傳統商業銀行又將在互聯網大勢下價何去何從呢?本文就互聯網的概念入手,詳細闡述了其產生的背后深層次原因,然后以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沖擊為切合點,通過比較分析說明兩者的相對優勢,最后為傳統商業銀行的發展布局做系統分析。
二、互聯網金融的含義及興起的原因
(一)互聯網金融概念厘定
謝平、鄒傳平(2012)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不同于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而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1]。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在信息時代的大數據背景下,利用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新生互聯網技術將傳統金融業進行在線網絡化的拓展延伸,將社會融資從傳統的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二維模式延伸至同樣具有融資、支付和交易中介等功能且高效便捷的第三種融資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興起的深層次原因
1.互聯網技術滲透引發金融行業融合。以云計算、移動互聯、社交網絡、智能終端為代表的各類新型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提高了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效率,拓展交易可能性邊界,使資金供需雙方可以直接交易,從而影響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實體經濟已經積累海量的數據,建立了新型的金融工具應用場景。相關研究稱,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有90%是近幾年內產生的,2010年,人類信息量約1.2ZB(相當于12億個TB),2011年全球數據量達到1.8ZB,數據量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長,到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將達到今天的44倍,整個社會走向數字化[2]。以電子商務、眾籌、眾包等新的業態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現象為互聯網金融提供了應用場景,也其打下數據基礎和客戶基礎,體現了實體經濟與傳統金融在互聯網上融合。
3.互聯網金融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互聯網金融在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支撐下,成功實現交易的網絡化、去中心化、脫媒化,打破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弱化了交易中介的作用,擺脫了對大量專業人員和物理網點的依賴,可能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諸如網點建設、人員開支、日常運營以及簽約成本等顯性成本,信息采集處理、客戶信用評級、風險管理等隱性成本。
4.互聯網金融構成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有益補充[3]。互聯網金融實質上揭示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而目前從其業務范圍來看已基本涵蓋支付類如支付寶、財付通、快錢支付等;融資類如阿里小貸、拍拍貸、紅嶺創投、眾籌等;理財類如余額寶、眾安在線、融360等;虛擬貨幣類如Q幣等種類,且這些金融產品和服務越來越接觸到傳統金融業務的核心,構成對傳統銀行金融服務的良性補充。以阿里小貸為例,相關數據顯示,僅從2010年6月發布淘寶貸款,到2014年2月,其累計投放貸款已經超過1700億元,服務小微企業超過70萬家,不良率小于1%,而僅就2013年新增貸款近1000億元。
三、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
商業銀行除支付中介、融資格局、客戶渠道、傳統經營服務模式等受互聯網金融沖擊之外,還主要有下面的影響:
(一)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臨弱化
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應用技術使得在無金融媒介參與的情況下,小微企業和個人投資者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平臺完成借貸。以P2P網貸為例,它不受資本充足率和杠桿率的要求,且門檻低、成本低、風險分散、收益高,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并導致商業銀行信貸客戶的流失和利差收入的減少,商業銀行以往長期享受低成本吸收資金的制度優勢已受到沖擊。
(二)傳統商業銀行存款受到蠶食
短期理財產品、信托理財、券商資管、余額寶等正在撬動銀行存款:以余額寶為例,據報告顯示,到2014底其規模為已達到5789.36億元,用戶數增加到1.85億人,2014年全年,余額寶創造了240億元的收益,相當于請全國人民每人一份漢堡和啤酒。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由“大資管”推動的金融脫媒趨勢不可逆轉,社會投融資渠道將進一步拓寬,各類機構的競爭將更趨激烈,意味著利率管制條件下銀行通過存款特許權壟斷低成本資金來源的格局將被打破,其在金融體系中的份額將會不斷被蠶食。
四、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的有時比較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優勢
1.從經濟學理論角度分析,互聯網金融具備以下三個優勢。發展模式上符合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較低客戶的準入門檻,可對資源的重新配置,更高效地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供給,推動經濟系統的帕累托改進;能夠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符合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
2.巨大的網絡用戶群和及由此而生的海量交易信息與信用數據。根據CNNIC的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為6.5億,居世界第一,網民滲透率為48%,5億為智能手機用戶,網購人群已達到3.61億,超過英法德意四國總人口[4],這其中積累了大齡的客戶掌握了其交易記錄、評價信息、信用記錄,便于構建起互聯網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數據庫,進而消除融資中信息不對稱的障礙。
3.強大的網絡支付功能。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以及跨境支付等全方位支付方式使得第三方支付平臺交易量不斷增大,而網絡支付的發展進一步加速金融脫媒,使得商業銀行支付中介的功能被邊緣化,并使其中間業務受到替代。
4.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操作流程更加。如網絡借貸的流程大大簡化,從申請到獲批,不受工作日等時間限制,比傳統的線下貸款節約大量時間,而且產品類型豐富多樣。
(二)商業銀行的比較優勢
1.龐大的資金實力。銀監會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到151萬億元,比2003年的27.66萬億元增長了122.34萬億元,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商業銀行電子銀行交易筆數超1000億筆,網上銀行交易規模超900萬億。互聯網企業金融的資產規模、交易規模等各項指標都無法與商業銀行抗衡。
2.有著互聯網金融無法比擬的風險監管體系。互聯網金融風險主要包括法律政策風險、業務管理風險、網絡技術風險、貨幣政策風險和洗錢犯罪風險等類型,具有傳播性強、瞬時性快、虛擬性高、沖擊性強等特點。鑒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殊性,2015年銀監會開始調整架構,新設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負責監管P2P平臺的發展。而商業銀行高度重視風險管理問題,在實踐中不斷優化風險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風險控制指標體系,健全各項風險控制規章制度,嚴格管控各類風險。
五、傳統商業銀行的應對
面對互聯網金融侵蝕勢態,傳統商行應重視大數據的開發利用,主動推進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實現經營理念、管理模式、組織架構、產品創新、業務流程、數據技術、風險防控等領域的全面調整和深度轉型,提升金融資本的運營效率與盈利能力,在適應調整中以競爭求發展。
第一、以金融服務為核心。
商業銀行的比較競爭優勢仍在于能為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產品綜合服務的能力,以及平衡風險和收益的專業能力,故要即時提供結算、融資、投資、商機等各類泛金融服務,探索在互聯網環境下適應企業經營管理全方位需求的流程設計、商業規劃以及模式創新。
第二、借鑒互聯網思維,培養客戶黏性
傳統銀行的服務意識已跟不上客戶群體金融需求的變化速度,應試機借鑒并運用互聯網思維做實用戶體驗,細分客戶需求,提供在移動互聯網客戶終端的個性定向化需求,并進一步分析優化客戶服務,培養并提高用戶黏性,實現傳統網點產品推薦與移動互聯用戶體驗的有機結合。
第三、運用互聯網技術及其創新加強大數據管理
客戶端數據、資金流數、客戶行為數、業務交易數據等資源是連接平臺、用戶、金融的重要資產,一方面進行專業數據倉庫建設,除銀行賬戶、交易記錄、協議簽約等信息,還應拓展信息渠道,廣泛搜集用戶商品在線訂購、商戶經營、物流配送、信用評價等非金融信息,進行結構數據和非結構數據的獲取、存儲、加工、處理、分析、挖掘,并建立風險量化和風險定價模型,建立專業化的數據倉儲庫,為持續開展批量獲客、經營客戶和迭代創新提供條件;另一方面提高信息融合水平,根據客戶消費習慣與金融訴求建立涵蓋客戶條件與產品條件的綜合信息查詢系統,并以此作為數據模型的參考體系,提高目標客戶屬性與產品特征要素的匹配度。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5-26.
[2]劉英,羅明雄.互聯網金融模式及風險監管思考[J].中國市場,第43期,總第758期.
[3]邱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和挑戰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第8期,總第379期.
[4]阿里巴巴集團研究院.《“互聯網+”——中國經濟新引擎》. [2015-03-2510:14].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0324.html.
作者簡介:趙偉(1992-)漢族,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本科生,金融學專業;劉曉颯(1993-)漢族,河南平頂山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本科生,保險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