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琴
[摘 要]復習是課堂教學工作的延續,是學生掌握學過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師能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知識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這些特點設計復習題,讓學生邊練習邊總結、比較,對于鞏固知識,提高復習效率是很有幫助的。
[關鍵詞]設計 提高效率 復習題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8-092
復習的基本環節為“再現——練習——識記——應用”,然而,在“練習”這一環節,大多數教師按照教材順序逐一呈現習題,一題一練,或者搞題海戰術,習題設計缺乏針對性、層次性、綜合性、連貫性,學生練得吃力,教師教得費勁。要提高復習效率,精心設計習題是關鍵的一環。
一、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設計復習題
任何知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由舊知識發展而來的。因此,教師要根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精心設計復習題。如“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這個知識點,從低年級開始已經要求學生掌握,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這兩個知識點則到中高年級才要求學生掌握,到六年級全面復習這些知識點時,學生往往覺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實,這些知識點,認真比較起來,是有內在聯系的。設計復習題時,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并采取一題多變的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甲數是a,乙數是b(a,b均為非0的自然數),求甲數是乙數的幾倍。(基本題)”以基本題作基礎,教師可以又把基本題的問題變為“甲數是乙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再讓學生列式,并讓學生把三道題的列式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學生自然明白這三道題的方法是一樣的,都是用甲數除以乙數,只不過是結果表示不同而已。在這基礎上,教師適當點撥:“兩數相除,商大于或等于1,一般用‘倍’表示,當商小于1時,一般用‘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表示,而實際意義是一樣的。”這一點撥,實際上已經揭開了三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學生也因此而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方法,從而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解題的能力。
二、根據數的特點設計復習題
自然數、小數、分數、百分數這四種數,盡管它們所產生的背景,所表示的意義不盡相同,而在實際應用中是可以互化的、通用的,根據這一特點,在四則混合運算的復習中,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任意選一道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習題(基本題)讓學生練習,在學生進一步鞏固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運算法則、運算技巧的基礎上,把整數改變成小數、分數、百分數,再讓學生反復練習,并強調在練習過程中注意比較異同,找出它們的共性。
第二,根據簡算的需要,改變基本題的運算符號或數字設計復習題,鼓勵學生盡量運用運算定律和性質計算每一道習題,要求學生邊計算邊思考:運算定律和性質在整數、小數、百分數的運算中是否同樣適用?教師在設計這些習題時,盡量避免隨意性、重復性,體現層次性、針對性。因此,在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復習時,要讓學生不斷發現知識的本質,尋找知識間的聯結點。
三、根據數量關系相同設計習題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材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是否能夠正確解答應用題,關鍵在于是否弄清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然而不同的題目內容有不同的數量關系,也有不同的題目內容又有相同的數量關系。針對第二種情況,可以設計如下幾道復習題,讓學生練習。如“王師傅5小時可以加工300個零件,李師傅8小時可以加工560個零件,兩人同時加工3900個零件需要幾小時?”像這道題,學生完全可以直接通過“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這個數量關系來解答。而“加工一批零件,王師傅單獨加工需要6小時,李師傅單獨加工需要7小時,兩人共同加工這批零件需要幾小時?”這道題,盡管條件比較隱蔽,只要教師提示學生把“一批零件”看作單位“1”,同樣可以通過“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這個數量關系來列式解答。像“貨車從甲地到達乙地用8小時,客車從乙地到達甲地用6小時,兩車同時相向而行,幾小時相遇?”這道題,內容不是加工零件了,但是只要教師提醒學生把甲乙兩地的總路程當作單位“1”,就可以通過“總路程(工作總量)÷速度和(工作效率和)=相遇時間(工作時間)”這個數量關系來解答。再如,“有一塊布,如果只做褲子可以做30條,如果只做衣服,可以做20件,如果一條褲子和一件衣服配成一套,這塊布可以做幾套?”“一個蓄水池,單開甲水管10小時可以把空池注滿水,單開乙水管12小時可以把空池注滿水,如兩管同時打開,幾小時可以把空水池注滿水?”這些題,盡管題目的內容不完全一樣,但可以把“一塊布”、“水池的容積”當作單位“1”,同樣用相同的數量關系來列式解答。諸如此類,在復習中,如果教師善于收集,善于比較,對提高復習效率是很有幫助的。
總之,小學數學知識點多,如果教師能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設計練習題,讓學生既鞏固了學過的知識,又減輕了學習負擔,提高了復習效率。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