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麗潔

[摘 要]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在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去調整、優化教學流程,面對“生成”能夠隨機應變,并能夠抓住亮點、巧妙運用,發揮“生成”的最大效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生成 運用 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8-090
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呈現出了無限生機,課堂是開放的,也是生成的,作為教師需要辨證、理性地對待生成性資源,讓學生體驗智力角逐的樂趣,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
一、調整預設,注重動態生成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有一些與課前預設不一致的情況發生,教師要在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去調整、優化教學流程。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首先讓學生對折圓形紙片,再打開觀察,接著提問:“通過對折活動,你有什么發現?”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紙的折痕相交于圓中心的一點。”教師順勢揭示圓心的定義。此時,有一位學生興奮地說:“老師,我還有其他的發現!圓是一個對稱的圖形!”這個學生一說完,其他學生也紛紛議論起來。此時教師微笑著問:“你們都認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嗎?又是怎樣判斷的呢?請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對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動態生成,教師沒有敷衍過去,而是及時地調整教學目標,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二、隨機而變,捕捉意外生成
課堂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當出現意外時教師要能隨機應變,以合理的手段處理突發而至的生成。如 “畫直線”的教學片斷。
師:要畫好直線,你覺得可以借助什么工具?
生1:尺子!(這是教師期待的答案)
生2:也可以用文具盒或者毛筆來畫。
師(愣了一下,然后微笑):能否說說理由呢?
生2:因為它們是直直的,所以能用來畫直線。
生3:我覺得生活中只要是直的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直線。
師:對呀,借助所有筆直的物體,都能用來畫直線。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生成的資源,因勢利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畫直線的本質,給予學生知識延伸的機會,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注重糾“錯”,巧妙運用生成
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要通過合理的引導將錯誤轉化為新的課堂生成資源,讓它成為啟迪學生思維的“催化劑”。
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教師讓學生用紙折出 ,并用彩筆涂上顏色表示出來,然后貼在黑板上。教師巡視時,發現有一個學生把紙平均折成4份。全班匯報交流的時候,教師特意把這個作品放在最后交流。
生1:這個涂色部分不是 ,是這個圖形的 。
師:那這樣的2份是多少?3份呢?4份呢?你們覺得他的折法怎樣?
生2:折法不對。
師:那 、 、 、 ,我們是怎樣認識的呢?是不是因為這個同學的折紙讓我們有意外的收獲呢?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沒有簡單地用“對”與“錯”對其進行評判,而是借用了這一生成性資源推進教學進程,同時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四、抓住亮點,演繹精彩生成
真實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課堂中善于捕捉每一個閃光點,創造出教學良機,從而使課堂精彩紛呈。
如應用題:“兩種書原來各有120本,《動物王國》還剩 ,《地球故事》還剩 ,哪種書賣得多?”
生1:我先求兩種書各賣了幾分之幾,《動物王國》賣了 ,《地球故事》賣了 , ﹥ ,因此是《動物王國》賣得多。
生2:我還有別的方法。
師:你能具體說下想法嗎?
生2:我是根據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來解答的。《動物王國》120本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30本,賣出3份,就是賣了90本,《地球故事》120本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24本,賣出3份,就是賣了72本,不難發現是《動物王國》賣得多。
面對生成的稍縱即逝的“亮點”,教師沒有任之流失,而是讓學生進行思辯,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總之, “生成”是“教育機智”的濃縮,“生成”更是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法寶。教師要抓住課堂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巧妙引導,從而讓課堂更加優質、高效。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