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貴強河北省武安市第九中學
讓語文教學重返“伊甸園”
溫貴強
河北省武安市第九中學
教育,“教”的目標是在于“育”。語文教育應使學生以自我的天賦潛能為基礎,以發展欲望為引擎,通過自我反思的心理作用,按照美的規律來不斷發展、構造自己。因此,語文教育的目標應回歸人性本體,實現人本化。
可持續性;初中語文;教育目標;人本化
語文教育目標不是狹隘的“語文教學目標”,而是語文課程目標。在實踐人本化的語文教育目標時,首先應促進學生本體意識的啟蒙,充分實現學生自身的可發展性;其次必須加快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最后要努力加強語文教育的美育功能。它客觀地反映語文教育的規律,預示著語文教育發展的方向,是語文學科編選教材、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育方法和手段、設計教學程序及安排教學組織形式等一系列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也是檢查、評價語文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那如何實踐語文教育目標的人本化,主要應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細觀新課標,我們不難發現,對“人”(這里具體指受教育者——學生)的關注已經開始凸現其中。所謂語文教育目標的人本化,就是在語文教育中確立人的主體地位,把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把人從傳統教育的異化氛圍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在語文教育中實現人本化就是在教育中使人還歸到自身能充分自由發展的狀態,使語文教育成為適應人身心發展需要的活動。
我們的語文教育不是強迫,不是硬塞,而是一種通過培養、通過喚醒使學生發展的過程。但此過程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那就是學生是可以培養的,學生擁有某些期待被“喚醒”的潛能,總而言之就是學生是具有可發展性的。
學生就如同一顆種子,他們擁有無數的天賦潛能,語文教育的目標不應游離于這些人的本性,或一味在這顆種子上刻畫事物,而應該努力發掘潛能,刺激學生的成長欲望,同時提供充足的陽光、空氣、水等,保證學生的可發展性得到足夠的開發和喚醒。但這并不是教育的終結,因為一旦學生的可發展性被激發以后,作為“人”,他們會不斷反思自身,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自增,使自我身心得到更高程度的發展,而在此發展的過程中,語文教育又開始重復這種開發和喚醒,但不同的是,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開發和喚醒。就這樣周而復始,學生作為發展本體,憑借人類獨有的自身的可發展性,在語文教育的幫助下不斷走向全面發展。
1.加快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教學中建構適合發展學生個性的語文學習環境。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容許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自由、思維的自由。語文教師應克服循規蹈矩的思維定勢,為學生營造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創設能發展學生個性的時間與空間,實現開放式教學,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各具特色的生命活動過程。
2.促進學生本體意識的啟蒙,充分實現學生自身的可發展性。
教育中的可持續性發展指教育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當下的發展,而且還為他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即教育的過程要實現從“教”——“不教”的過程轉變。正如上文所說,語文教育的目標之一在于“喚醒”,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喚醒學生自身的潛能,喚醒學生自我發展的欲望等等,而語文教師則無疑肩負著具體喚醒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放權,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權,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人地位,這樣學生才能樹立信心和責任感,才能獨立進行思考,大膽質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3.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在現代教育培養全面型人才理論指導下創新的教學方法。強調要進行情感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充分發掘語文課的教育功能。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滲于作品所描繪的客觀景物之中,形成主觀情思和客觀景物相統一的審美境界,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操,進而使學生思維水平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教學中大體經過三個過程:首先,導其入境,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氣象萬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繪的畫面、人物、情調或氣氛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融合,這里無論是自然美還是社會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對美的強烈感受和盡情想象,不能領略作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情懷。教師可以借助電化設備,提供與課文有關的視聽形象導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詩意或是描摹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發現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學作品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多以情感人,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美的內容,無論是優美還是壯美,必將激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作家在寫作時灌注了濃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飽含深情,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課文中的情感交流,產生共鳴。教師也只有充分挖掘課文語言和內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潛心體味,并用精心錘煉的優美語言表達出來,才能喚起學生的共鳴。最后,領其評價。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識別真善美和假惡丑,提高審美鑒賞力,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在語文教學中,回歸教育本質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學科特性,強調了教學中要以美去激發愛,以美感染人,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充分實現學生自身的可發展性;其次必須加快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育方法和手段、設計教學程序及安排教學組織形式等一系列教育活動,優化了語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