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偉婧河北省安平縣幼兒園
幼兒美術活動與創新之我見
弓偉婧
河北省安平縣幼兒園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嚴重制約著我國民族創新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國大力實施教育改革,開展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呼喚教育創新。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活動也不例外。教育者應樹立正確觀念、營造寬松氛圍、精心選擇題材、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注重活動過程、重視作品評價,使幼兒美術教育能更好的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幼兒;美術活動;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嚴重制約著我國民族創新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國大力實施教育改革,開展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呼喚教育創新。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活動也不例外。下面結合幼兒的特點,談談我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創新的幾點看法。
在教育活動中,我們首先要樹立“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念。一次,剛下過一場秋雨,我讓孩子們就此情景畫一幅畫。有的小孩告訴我:“這是閃電,這是落葉。”有的小孩告訴我:“小鳥怕雨,躲到了樹下的鳥窩里。”……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講述著自己的想法。有這樣一個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畫上怎么一個雨點也沒有?于是我問他:“外面不是剛下過雨嗎?”“我喜歡晴天,那樣我就可以和小朋友們一起到外面去玩了。”他爽快地答到。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感情,自己的想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就是要承認每一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天資。我們應該給幼兒以創新的機會,挖掘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創新潛力,讓幼兒充分發揮主體性去大膽地創作。
心里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進創造性的兩個重要條件。”因此,教師要以自然的心態允許幼兒“奇思異想”,尊重他們的想法和創造,肯定接納他們獨特的感受和表現方式,使他們在寬松的心理氛圍中自由暢想,發展創新思維。我們還應敏銳的捕捉到幼兒創造思維的閃光點,并加以科學的引導,呵護幼兒創作欲望,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結果。例:我在教幼兒畫七星瓢蟲時,先利用課件讓他們欣賞生動活潑的場景,再一邊聽故事一邊閉上眼睛想象畫面。由于故事情節有趣,七星瓢蟲又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感知的事物,所以他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思維十分活躍。整節課幼兒始終沉浸在快樂中,大膽想象,畫出了神態各異的七星瓢蟲,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兒童繪畫是兒童反映自身生活的主體表現性活動,是人類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也是人的一種本能活動,如果沒有產生強烈表現自身生活的欲望,也就不會產生真正的屬于兒童自己的繪畫。因此,美術教學活動的內容應從幼兒生活中選擇。如我們從孩子們愛玩的游戲中引發出拍皮球、放風箏等繪畫題材等。由于這些內容是活生生的,幼兒有過親身的體驗,所以表現的畫面生動有趣,各具特色。
教師在選材時還應注意為幼兒選擇有充分想象空間的活動內容,有想象的空間,幼兒有發展的余地。如繪畫活動《大鞋的聯想》,將一只大鞋放在不同的背景下——天空、陸地、海洋……然后問孩子們:“大鞋像什么?”孩子們紛紛說:像飛機、像輪船、像汽車……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創作出一幅幅充滿新奇創意的作品。
幼兒創造的過程一方面是指培養幼兒的創造精神重在過程的價值,在過程中讓幼兒充滿興趣,積極、主動發展,而不在于幼兒創造的結果。而要在創造過程中讓幼兒充滿興趣、積極、主動發展,教師要善于不斷提出疑問。當某幼兒經常選擇綠色來畫小草時,教師可以提問:“小草都是綠色的嗎?”當幼兒選用褐色和藍色畫時,教師可以再提問:“其他顏色可不可以用來畫草呢?”當幼兒用彩色畫草時,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哪些顏色融合在一起,組合起來更像小草呢?”教師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考慮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二是指幼兒創造精神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幫助幼兒建立求新求異的創作思路。首先應提倡幼兒創新,使作品不同于以前的創作,不滿足于已掌握的繪畫方法;其次要把創新具體化,如直線變曲線、方形變圓形、對稱變不對稱等。如幼兒畫的單線的小樹,我們可以提醒他們小樹怎樣可以長成大樹、老樹等。幼兒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帶來的驚喜和成就感便成為幼兒繼續進行創造的動力。
幼兒繪畫活動的評價活動是幼兒園繪畫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與幼兒園其它任何一種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相比較,其應用的程度最高,受到的重視程度卻較低。而在繪畫活動中,老師對作品的評價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影響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重視對幼兒作品的評價。教師可以允許先畫好的幼兒,自由參觀別組同伴的作品,看看誰的畫最美?誰的畫最有創意?或者集中把幼兒的作品進行展覽。讓幼兒主動參與評價同伴的作品,引導幼兒既樂于欣賞技能強、創意新的作品,又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發現其中的優點,給予每個幼兒被承認的快樂,使幼兒在獲得經驗的同時,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使他們由此更加喜歡美術活動,更富有創造勇氣和熱情。
幼兒美術活動的創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幼兒美術活動與幼兒創新的研究任重而道遠的,仍需要我們教師不懈的探索,把創新教育切切實實的轉化為行動。
[1]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金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