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國強河北省故城縣青罕鎮中學
初中思品課高效教學方法淺探
刁國強
河北省故城縣青罕鎮中學
探究新知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思維碰撞、心靈互動,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探究新知環節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敗。
1.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挖掘思想品德課的活力源泉。
經過情感的體驗,思想道德認識才能在學生的心靈生根。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行為實踐,才能形成精神品質。讓學生通過身體力行,對道德觀念和行為的體驗,誘發道德情感,這是促使道德觀念保持穩定、持久的必要條件,有了道德情感,就能自覺地抑惡揚善,保持“慎獨”,形成道德習慣,并達到完善的境界。
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使學生通過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培養感受生活的能力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培養熟練地進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培養真誠地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能力。
采用情感體驗教學,積極倡導情感體驗積淀,注重體驗的加工和積累,不斷擴大情感的累積效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他們的主體積極性,讓他們在主動體驗中認知所學內容,使認知內容與個人心理產生“共鳴”,使學生切實感悟認知對象的價值和認知內容的涵義,進而自覺地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不斷完善自我人格。
2.要優化組合教學活動,彰顯教學藝術魅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萬能的活動形式是不存在的,只運用一種活動形式以實現教學目標也是不可取的。在教學中,教師須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量體裁衣式”地優化組合活動形式,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彰顯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豐富教師的教學涵養和教學魅力。
3.要轉變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學習。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在本質上是一種以提高個體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價值和意義為旨歸的特殊的生活實踐過程,是一個學生不斷地超越和提升現有的生存狀態,從而創造一種更為完滿的可能生活得動態生成過程。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合作探究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走向自主發現和合作探究,獲得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發展的主動權,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在自主合作的參與性活動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邁進,不斷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具體來說,對于學生通過自學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須放手讓學生獨立自學即可;而對于學生獨立自學難以解決的問題,老師需要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實現“兵教兵”的平行教育效果。要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必須解決四個問題:
一是學習小組的編制。學習小組的設置是為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掃除課堂學習盲區,使所有學生都學有所獲,盡可能減少“差生”的產生。所以,小組合作學習必須以動態的異質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各學科分組時必須按照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合理搭配,使各層次學生平均分開,真正發揮“兵教兵”的作用。
二是合作學習的價值追求。當學生思維各異,或者個人自主學習解決不了,或者個人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達不到時,才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也就是說小組合作學習必須有明確的挑戰性的合作任務,追求合作學習的實效,切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活動形式花樣、氣氛熱鬧,讓合作學習趨于形式化、浮于表面。
三是合作學習策略的構建。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必須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幫助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討論、學會表達、學會組織、學會評價。
4.要豐富語言修養,追求語言藝術。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啟發思考、渲染情感,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完成教學任務所運用的口頭語言。教學語言作為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必須符合語言規范流暢、內容科學有序、表述情理交融、語言生動有趣、應變靈活及時等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語言的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在現實教學中,老師必須提高語言修養,講究教育語言的藝術性,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命力。
5.要堅持科學的跟進式評價,讓學生收獲自信。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采取跟進式評價,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成果及時進行肯定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或針對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中所存在的情感短路、語言貧乏、思維狹隘等個性問題或共性問題,通過問題追問或情感方法知識點撥的形式及時進行問題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確更好的學習方向。
6.要把眼光放寬,充分挖掘課程資源。
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種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教師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開發與選擇課程資源,優化組合自然資源、生活資源、人文(文化)資源、其他學科資源、鄉土資源、家庭資源、社區資源、網絡資源等多姿多彩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