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學 梁浩
淺談歷史文化街區的產業開發與保護①
天津科技大學 梁浩
摘 要:隨著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變得越來越淡薄,尤其是隨著城市建筑群密集度的增加,舊城改造中的房地產開發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如何處理好城市化建設進程中所面臨的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與保護問題成了一項難題。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刻闡述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意義以及在產業開發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此基礎上,建設性地提出了針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方法措施及一些可操作性強的開發模式,旨在利于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字:歷史文化街區 開發保護 意義 方法措施
歷史文化街區是承載一所城市歷史的載體,是一所城市市井文化的體現,但是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的推進,一些文化街區中的傳統被灌輸了商業性的目的,街區中的原住民被遷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商業性的場所,我們的文化街區成了一個空的街區,試想如果街區最原始的居民,最原始的傳統都不復存在,那這個文化街區怎么去延續歷史留下的文化。所以對于一所城市中的歷史文化街區,一定要在保護原始傳統的基礎上再去開發新的發展項目,使得我們的歷史文化得以延續,使更多的人了解街區的歷史文化,開發一定是建立在保護的基礎之上的,保護是前提,開發的目的是使街區的歷史文化更加繁榮,不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失去了街區原有的特色,不要在子孫后代眼前呈現的是一個變形的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過人民政府審核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以及歷史風貌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顧名思義它不僅包括歷史留下的一些文物古跡、歷史建筑,乃至一條溪流、一棵古樹等這些客觀存在的物質形態的內容。而且還包括除此之外的一些非物質形態的內容,比如它承載的文化信息、當地的風俗特色、人們的生活習慣等,要保存文化的多樣性。以下是其組成的詳細介紹。
(1)物質形態歷史文化。主要包括以前人們生活的街道、街道兩側的建筑(包括商用及居住)、文物古跡、河流、樹木、山石等。這些內容真實地反映了人們當時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及社會的發展包括經濟、交通、文化信仰等。使得當下的我們置身其中能夠切身體會當時的物質空間條件。這些歷史留下來的完整的傳統建筑和街道及歷史環境風貌為我們傳遞了真實的歷史信息,它們是城市形態結構的真實體現,不同階層,不同經濟層次的人生活在其中,他們在這里工作、生活、學習,共同構成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形態。總之,這些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寶貴的城市文化遺產資源,政府和民眾都應該在了解學習的基礎上去保護,保證我們城市傳統歷史文化的發展與延續。
(2)非物質形態歷史文化。是指能夠反映歷史信息及文化的非物質文化,主要包括傳統的風俗習慣、居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民俗節日活動、地方特色小吃等。同樣這些信息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政治文化狀況、人們的文化修養層次。這些更是人們生活的最直接的寫照。這些非物質狀態的文化信息傳遞到今天,或許結合當下的文化發展水平及知識認知層次,我們會得到新的有價值的啟發來指導我們當下的學習、工作、生活。比如歷史留下的一些有效有價值的信息但還沒有合理解釋的信息,比如中藥秘方、生活習慣中的小竅門等。或許通過我們當下先進的科技設備及知識,我們會給予合理的解釋并發現更有價值的信息來作為新的應用來指導生活。
近年來無論是城市還是縣城中心等市級或縣級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都出現了“舊城改造”這樣的詞匯,所謂“舊城改造”,顧名思義就是將以前的一些舊式老式的房子、街道等改建成適合現代化信息溝通及居民居住生活的地方。其初衷是好的,但是我們所謂的“舊城”正是這所城市以前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它包含了一些承載歷史文化信息的街區,而這些歷史文化街區我們不能失去,我們可以在保護其原有歷史文化信息的基礎上去修繕,提高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環境以保證其現代化的生活質量。但是由于在舊城改造中政府部門管理上的疏忽及政策機制上的不健全,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及開發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1)街區保護制度的不健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離不開政府的管理支持,但是由于各地政府只是從整體上去解讀街區保護的政策,缺乏保護方式的具體實施,街區的保護仍然問題百出。比如政府只是注重一些具體的建筑物的保護,而忽視了這些建筑物所處的環境。這些建筑物中有居民居住,而居民的生活就要求有相配套的能保證他們現代化生活質量的公共設施的支撐,所以好多歷史文化街區內出現臟、亂、差的情況,比如衛生設施不齊全、交通消防條件差、排污采光通風差等,存在很多不利于歷史文化保護的因素, 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這樣忽視歷史建筑與環境關系的做法,不僅破壞了街區原有的歷史形態結構,而且可以想見,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這個歷史文化街區將不復存在,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也將難以延續。
(2)街區內居民保護意識的缺乏。由于歷史文化街區內居民對歷史文化價值知識的認知淡薄,他們缺乏保護的意識,他們只是將其當成自己生活的場所,而且易于從自身利益出發,肆意的房屋改建、擴建,沒有規劃的違章拆建翻新,缺乏政府的統一指導,例如有些居民利用旅游事業帶來的機會肆意對房屋進行改造等行為,使得街區的建筑格局遭到破壞,不利于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
(3)商業開發帶來的問題。一些商人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中,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利用旅游業的發展,在歷史文化街區內大肆建造商鋪、餐館、旅店等。同時利用現代化的混凝土原材料將這些商用的店鋪仿造成歷史建筑的樣子來吸引游客,使得歷史文化街區失去了原有的歷史文化氛圍,蒙上了一層濃厚的商業色彩。房地產商過度的開發造成了建筑物密度的增大,街區的建筑格局遭到嚴重破壞,而且由于街區商業人口的增加,街區的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發生嚴重變化,一些傳統的民俗習慣將蕩然無存。所有這些使得這個歷史文化街區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蘊,徹底變成了一個商業步行街。有的街區甚至出現原住民全體遷出的現象,把街區內的民居作為旅游資源來開發,這些以利益為首的行為改變了街區的真實性,街區內的歷史文化形同虛設,也變得毫無意義,喪失了原有的歷史韻味。
(1)政府要切實做到以人為本。針對歷史建筑與居民生活質量要求不和諧、配套設施不健全的情況,政府應該就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設施及服務制定特殊的方針措施。必須把保護歷史文化街區與以人為本結合起來考慮,做到協調統一,因為歷史建筑及居住在此的居民都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政府可以在歷史文化街區內在不破壞原有建筑設施的基礎上,為居民配備現代化的休閑娛樂運動設施,供居民鍛煉身體;政府每年定額撥款用于住戶房屋的修葺;政府保證住戶污水排放設施的正常等這些保證居民現代化生活質量的措施一定落實到位。保證居民生活在歷史建筑環境中,但是擁有現代化的生活質量。
(2)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宣傳教育并健全法律法規。雖然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國民的整體文化層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歷史文化保護意識還比較薄弱。政府應該加強歷史文化保護的宣傳教育,不僅是對生活在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居民,讓他們意識到保護自己家園的重要性,同時對于參觀歷史文化街區的游客也應該加強宣傳,可以制定保護歷史文化相關的手冊。當游客進入街區內時,這樣的手冊不僅介紹了此街區的歷史建筑知識及文化傳統,同時告知游客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性,使得他們行走在這個街區會下意識地具有保護意識。這將非常有利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針對之前提到的街區居民無規劃的房屋擴建、亂建、改建問題,居民在增強歷史文化保護意識的基礎上,如果再結合上健全的法律法規,相信歷史文化街區內的違章建房問題將迎刃而解。健全法律法規就要求將法律法規具體化,比如對于建筑的高度,外觀要求等。不要給不法者鉆了空子。
(3)街區內歷史建筑物分類保護。 針對街區內歷史文化建筑物的現存狀況,可以采用維修、改建或擴建、內部改造、清除等方式進行保護。但是所有保護方式的前提都是在保證原有歷史建筑歷史風貌的條件下,保持與原歷史建筑內在結構,外在風貌上的和諧統一。比如針對外在風貌及內在結構保持比較完好的歷史建筑,只需要維修一下即可;有的外觀形貌尚可,但是內在需要多處改造;有的意義重大的歷史建筑周圍存在的一些影響歷史風貌的小建筑,因為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大,可以清除等。
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內建筑物的利用上也可以分類保護利用,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展示給人們街區的歷史文化氛圍。例如對于歷史文化價值大的建筑物我們在做好保護的同時只是供人們參觀的,而對于有些歷史文化價值不大的建筑,可以供游客居住體驗,這樣游客就可以以當地居民的身份切身體會當地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風俗,而且也減少了商業目的強的仿照歷史建筑建造起來的旅館和客棧。這樣既保持了最原始的歷史建筑中的生活氛圍,又使游客更深刻地了解了當地的歷史文化信息。
(4)針對街區商業化開發中的一些建議。歷史文化街區的商業化要兼顧經濟效益以及歷史文化效益,爭取要讓街區內的原住民參與進來,增強他們的主動性,因為他們是對當地歷史文化最為熟悉的人。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商業化來說,必須要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不要搞什么小吃街,竟然還有外地的小吃,這樣會失去當地的特色文化。街區必須具有展現當地歷史文化的特色商店,比如一些老字號的餐館、小吃、茶館等。最好是當地人自己開的。同時在藝術文化方面,也可以設立當地的特色表演,定期舉辦一些民俗活動,保留當地的文化特色。這樣既保留發展了歷史文化街區的風俗文化,又向游客展示了當地的民俗習慣特色。對于街區歷史文化的發展及延續具有深遠意義。
21世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具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發展的需要,更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精神的傳承,是獨一無二的,必須得到充分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采用正確的可持續開發模式,要做到街區經濟發展效益與傳承歷史文化效益的協調統一。政府應該正確規范歷史文化街區的商業開發,開發商不能只是追求經濟效益,同時應該在保護好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去開發。街區內的原住民應該發揮主人翁的精神,提高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意識,增強自身的主動性,使得街區的歷史文化得到更廣泛的發展,使更多的人了解街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并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藍雪梅.公共歷史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以濟南市為個案研究[D].山東大學,2008.
[2] 趙嵐韡,周鈴.淺談成都三大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利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3] 劉標超.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D].河北農業大學,2011.
[4] 沈宇星.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以杭州小河直街歷史街區為例[D].浙江工業大學,2012.
作者簡介:梁浩(1976-),男,遼寧鞍山人,碩士,天津科技大學講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天津市文化藝術科學研究規劃項目(D12014) 。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4(b)-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