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發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祁敏
淺析新能源發展與經濟關系
廣州發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祁敏
摘 要:如何更好地發展新能源,不僅是中國的問題,更是全球的問題。對于發展中的中國,能源的發展與經濟增長成正比例關系。從保護生態環境出發,改善現今的能源結構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方向與準則。環保、節能、有效的新能源、新材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被開發、發展及應用,是開拓另外一種經濟模式的暢想曲。
關鍵詞:新能源 發展 經濟
中國的能源需求始自18世紀初,都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同時,在能源有限的情況下“省”是主要旋律,消費量也不高。改革開放讓中國經濟上了新的臺階,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能源。據統計,近八成的發電量源自燃煤發電,煤炭燃燒所排放的工業廢氣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這是霧霾產生的主要根源之一。為了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新能源的發展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新能源的發展對于各個行業都是有益的,它的應用已經逐漸“滲入”各個領域,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多達200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是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十幾倍,這個數字比我們之前預想的多得多,但可惜的是,它的利用率卻連4%都不到。新能源相對于傳統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而言,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隨著時代的進步,新能源將取代不可再生能源而成為能源的主流,有助于彌補傳統能源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新能源的發展和利用帶來了新的希望,隨之帶來經濟的新發展,將有利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傳統能源如化石能源在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會給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以煤為例:煤炭的開采會使開采區原來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體現在巖土層的位移、斷裂、下沉,以至引發地表的坍塌和下陷。煤炭在生產中會產生煤矸石,含有碳和硫等有害物質,長期地堆積會產生自燃,排放出CO、SO2、H25等有害氣體和大量煙塵,且煤矸石淋溶水含有較強的酸性,對土壤、地表水甚至地下水都會造成嚴重的污染。煤炭的利用,在直接燃燒時會排放出SO2、NOx、CO2以及懸浮顆粒物等,都會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
新能源主要特點是其資源儲備量豐富、資源分布范圍廣泛、屬于可再生能源、屬于清潔能源,其中最顯著的優點是其清潔能源的屬性。新能源已為國際社會所接受成為替代傳統能源的新的、理想的能源類型。隨著新能源在全球范圍內日漸廣泛地開發和發展,新能源在世界能源構成中所占的比例有望在未來50年內超過50%而成為主要的能源形式,超過目前仍是主要能源形式的化石能源。
新能源主要有風能、氫能、海洋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太陽能、沼氣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可再生性、可循環利用,是綠色生態的清潔能源。但我國新能源產業技術制約其發展,作為行業人開創產業是勢在必行之路。以下主要概述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三類新能源的發展情況。
3.1 風力發電是利用風能最常見的形式
在19世紀末,風力發電機研制成功,使風能登上了世界的舞臺,逐漸帶動起其他類型新能源的不斷擴展。風力發電的造價相對于其他發電模式來說較為低廉,曾為發展新能源的首選。但是,隨著大型風電場的不斷增多,發電企業對土地的壟斷,日漸產生了一些社會矛盾。面對這些社會矛盾,如何合理地解決矛盾,也是值得業內人士深思的課題。據了解,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獨立電源系統,在MUCE研究6年后,新型應用方式風光互補系統推向市場,自主研制的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和太陽能發電進行10:3結合,形成較為穩定的電力輸出。這一系統已實際應用于建筑、野外、通信基站、海島、路燈等,并獲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數據,其研究成果將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風能發展帶來了一股新的動力。
3.2 隨著太陽能的發展,傳統的燃煤炭逐漸被取代
太陽能的發電形式布置簡便、維護方便、應用面較廣,與燃燒煤炭比較,既清潔又節能。但是,由于當前對太陽能的研究開發尚未成熟,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太陽能發電的時間具有局限性,在發電量低的時段,需要電網配電實現供給,以彌補發電量不足而導致用電緊缺的狀況。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個問題,是在推進太陽能發電推廣道路的一大難點。
3.3 生物質能能源開始被人們使用
生物質能指通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所賦予的能量,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儲存在生物質中的一種能量形式。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來源直接或者間接地轉化為常規的固、液、氣三態燃料。生物質能的原始能量來源于太陽,是太陽能的一種表現形式。地球上存在的生物質能資源存在于眾多物種當中,而某些廢棄物中所含有的生物質卻是人類需要珍視的無害能源(木材、森林廢棄物、農業廢棄物、水生植物、城市和工業有機廢棄物、動物排泄物等)。現今,世界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對生物質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利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形勢大好。
每一種新能源的發現與應用都需要經歷歷史的印證,新政策、新條例的頒布與施行都體現著國家對產業、行業及其影響經濟點的重視,也是企業發展的指導方向。
經濟結構是針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涉及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大領域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四個方面,其中包括所有制結構、城鄉結構、分配結構、地區結構、產業結構五種結構類型。四個方面和五種結構類型中的任何一項發生重大變化,都有可能導致經濟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并由量變逐漸引起質變,導致發生嚴重的變化。新能源的發展依托于資金與技術的支持,同時反作用于經濟發展。
在過去資源充足的情況下,開發利用各種資源而實現了經濟總產出位列世界第二,中國也由此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為第一大經濟體),這也是中國在18世紀失去亞洲軍事、科技和文化強國地位之后一直未曾享有的一種輝煌。然而,能源的消耗已經超出了其所能承載的未來。
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多達人民幣5萬億元資金的投資計劃聚焦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能源產業,隨之相關企業相繼涌起,產業的關聯帶動會產生化學效應而帶來投資金額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回饋率。經濟政策在未來的時間里可能有三種核心變化,其中之一是由于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完成的激勵相繼“十二五”規劃推行難度的加大和國際壓力增大共同作用而造成的。這一變化作用于新能源發展方向及產業內主要企業的發展趨勢,從投資邏輯上來說,關注新能源、新材料等上游行業,類似于資源類(稀土永磁、鋰礦等),隨著中游產業逐漸成熟,帶動經濟發展產能不斷釋放,關注重點落在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能源品牌企業,且受惠于國家給予相應的支持與投資。
調整經濟結構是對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抗風險能力的提升的要求,同時,也是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贏得國際經濟競爭主動權的根本途徑。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科技進步和創新步伐的速度加快,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推動產業的改革和結構的調整。發達國家加快調整科技和產業發展戰略,將低碳技術、環保目標、綠色口號及其產業化作為突破口,進一步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21世紀初始,美國推出的綠色經濟復蘇計劃、歐盟實行的綠色技術研發計劃,其所打造的競爭勢頭,占據了新技術制高點;而中國的綠色產業經濟,仍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底端。如今,國家領導人對于調整經濟結構及其相關重點產業給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不斷努力地把握發展趨勢,以期搶占先機,逐漸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我國在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帶動了行業的多方向發展,從經濟成分中,通過控制各行業所占比重,提高經濟的穩定性、可靠性,從而優化經濟結構,正面作用于經濟。
能源危機日漸逼近,環境危機帶來的負能量愈來愈影響著人類。傳統的能源開發模式存在著“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缺點,制約著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調整能源結構,加大新能源的發展力度,以使將經濟增長實現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轉變。新能源成為今后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陽能已經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風力發電則偶爾可以看到或聽到,可其作為新能源在實際中的應用還需要長足的推廣。
當前,發展新能源,不僅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更是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能源安全保障的要求。新能源的發展格局將帶動社會乃至國家的經濟結構的優化,是需要新能源人在今后歲月中不斷探索和創造的。按照目前能源開發利用的效率和經濟的增長速度與增長模式(高投入和高消耗),達成到2020年GDP增長兩倍、能源只增長一倍的政府發展目標基本不大可能。然而國內生產總值繼續高速增長,城市化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快,高能源需求增長的狀況或可延續到2020年。假若將能源問題以動態角度來分析,無論是已知的、未知的能源的來源,還是理想中的創新科技技術,可能也無法達到需大于供的要求。
即使如此,作為新能源人,應該將供給充裕、價格合理的能源和環境及中等收入國家的目標放在首位。因此,秉承“資源節約和開發并重”的理念,在開發新能源的新的應用形式、回收利用的同時實現節能環保,對環境、經濟、民生至為關鍵。加快新能源的研發和創新支持,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對各種新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提高對相關新能源企業的技術、管理等方面的重視。此外,開發新能源支持體系,保持與市場需求的密切聯系,帶動新能源技術開發的研究成果向生產力實現有效轉化,通過技術進步來促進能源生產和使用效率的提高,進而推動新能源技術實現商業化的雙贏目標。促進關鍵技術突破同時推動新能源產業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將是引領未來新一輪能源浪潮到來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 王革華,艾德生.新能源概論(第二版)[M].上海: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2] 李瑞忠.2010年世界能源供需分析——《BP世界能源統計2011》解讀[J].當代石油化工,2011(07).
[3] 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1[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
[4] 劉琳.新能源[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F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4(b)-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