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新
[摘要]本文基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走勢,通過對職業教育體系的開放性和學生自我發展兩個基本點的剖析,定位教學運行管理新模式的開放性、持續性和靈活性需求,并以此為依據對教學運行管理體系基于學分制進行重新設計和業務重構。
[關鍵詞]學分制;運行模式;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01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1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筆者基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走勢,通過對職業教育體系的開放性和學生自我發展兩個基本點的剖析,定位教學運行管理新模式的開放性、持續性和靈活性需求,并以此為依據對教學運行管理體系基于學分制進行重新設計和業務重構。
一、職業教育的客觀需求分析
(一)社會的職業發展趨勢對職業教育的挑戰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方面,社會的職業分工具有越來越細化的趨勢,這種細化在客觀上決定了職業人的多樣性,進而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多樣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社會的職業的發展又越來越具有職業復合的趨勢,這種復合在客觀上進一步決定了職業人的多樣性,進而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多樣性的要求。
(二)個人的職業發展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客觀需求
從主觀意愿上來講,作為職業人需要持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以滿足自己的職業發展的需要,這種持續特征,決定了職業人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的需求具有持續性。另外,從客觀要求上來講,職業人也需要持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以滿足個人的職業轉換和適應社會的職業發展的變化與轉型,這種變化特征,決定了職業人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的需求具有多樣性。
二、職業教育的教學運行模式
從學年制轉變到學分制,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并以學分制為核心完善教育制度體系,進而構建完備的教學管理業務體系。實行學分制所面臨的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業務管理三個層面的重大變革,并且需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問題:
(一)依據社會需要與學校特點進行規劃
推行學分制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合理制定人才培養規劃。既要適度體現辦學的超前性,又要對接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符合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依據學校自身特點,優化專業結構,使培養出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
(二)學分制與學年制的共存
由于在修讀途徑、修讀方式、修讀時間、修讀內容、修讀目標等教學管理環節上,學分制比學年制更具靈活性,因此,學分制可以更好地滿足持續性、多樣性和開放性的客觀需要。但由于學年制計劃性較強,一定量的訂單培訓和專業教育特別適用于學年制管理,學年制仍有其存在的客觀需要,具有不可或缺性。實行學分制應該是以學分制為主,以學年制為輔。學分制與學年制共存是職業教育的一種長期形態。職業教育的這種學分制與學年制同體異構狀況,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學管理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學管理平臺的構建
學分制在制度上的靈活性和管理信息量的加大,致使教學管理業務體系更為復雜,這就要求我們運用現代的信息管理手段,構建數字化管理業務平臺予以應對。數字化管理業務平臺的合理構建,有賴于我們對管理體系和管理業務的正確分析和認識,這也是學分制能否成功實施的一個關鍵。
三、以學分制為主的教學管理業務需求分析
(一)教學管理體系的兩條主線
1.能力描述體系
把握職業教育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主線是能力的描述體系。在教育管理體中,培養目標要以能力描述的形式來表達;培養計劃要以能力培養為目標;課程的設立和課程體系的建立要以能力提高為依據;修讀管理和選課管理要以能力培養為依據;成績管理和學業管理要以能力為標準。能力描述貫穿管理體系的各個方面,完善的能力的描述體系是科學的管理體系的基礎。
2.導師制 保障教育管理體系有效性的一個重要的主線是導師制。在教育管理體中,個人的培養目標有賴于導師指導下的分析和具體定位;培養計劃的選擇和修讀計劃的制定有賴于導師的指導;課程修讀賴于導師的指引。
(二)教學管理體系的主要管理業務要點
1.培養目標管理。
該體系的內涵應該具有開放性,其所管理的培養目標應該不僅包含本校的各類培養目標,同時也涵蓋校外乃至國外主要的相關各類培養目標。培養目標體系的類別應該是豐富的,其所管理的培養目標應該不僅包含各級(大專、本科、研究生)的專業培養目標,同時也包含各等級(初級、中級、高級)的職業工種培養目標,乃至包含各類各級的能力證書的培養目標。
2.培養計劃管理。
培養計劃管理是對于各類培養目標相對應的培養計劃的業務管理體系。培養計劃在結構上應注重體現培養過程的階段性和漸進性和共性,注意用模塊化的手段對其歸納和表述,這一方面可以增加修讀選擇上的靈活性,另一方面也為其他管理業務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條件。
3.修讀管理。
修讀管理就是以培養目標為根據、以培養計劃為指引的修讀過程的業務管理。修讀管理旨在幫助學生在極為靈活的修讀制度下,正確把握修讀過程,順利達成修讀目標。在學年制下,這是通過嚴格之行培養計劃來保障的;在學分制下,因課程選擇、課程修讀方式和修讀時間等方面的靈活性,必須依賴導師制完成對修讀的指導,并以修讀成績的免、替、代來輔助完成修讀管理。
4.選課管理。
課程選擇的靈活性,使得通過對不同課程的修讀來達成相同能力培養成為可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具靈活性了。課程體系結構的科學性是選課管理的基礎,導師制是正確運用選課管理提供的靈活性的重要保障。endprint
5.課程管理。
開放的課程管理體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涵蓋校外乃至國外的課程,從而為學生選擇修讀渠道和途徑等提供靈活性。完善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類別上包含了過程課程、項目課程等,從而為學生選擇修讀方式等提供靈活性。
6.修讀成績管理。
修讀成績管理中的課程成績管理、證書成績管理、課程間成績替代、課程與證書間成績置換等形成了復雜的業務管理,完善、明晰的課程管理體系是修讀成績管理業務的基礎性保障。
7.學業管理。
學業管理是基于培養計劃的學業成績管理和證書管理。一個完善的包含共性培養計劃和個性培養計劃的培養計劃體系是學業管理業務的基礎性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社會和個人的職業發展探究職業教育的客觀需求,并以高職教育的客觀需求為根據,探討和研究適用職業教育的管理制度,嘗試構建教學管理業務體系。提出分別應對課程管理、成績管理、修讀管理、學籍管理、學業管理等業務進行整合,以確保管理制度順利實施。以學分制為主涵蓋學年制的新教學管理體系,對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廣泛的適應性。一方面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另一方面,建立以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的管理制度,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相應激勵機制。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的教學運行模式選擇與存在的問題,以及學分制為主的教學管理的業務需求與構建要點,需要我們對現有的教學運行學分制模式進行研究,力求從管理機制上尋求系統性對策。職業教育的客觀需求決定了對學分制的必然選擇,困難和重點在于理念上的轉變、制度的轉化和業務體系的重構。只有從實際工作出發,在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走勢分析的基礎上,立足于教學運行管理新模式的開放性、持續性和靈活性需求,最大限度發揮學分制的優點,提高學校課程資源的利用效益和教學質量,構建新型教學運行模式與管理模式,才能加快高校教學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曾慶柏.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標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8(3).
[2]鐘銀貞,江務學,畢嘉偉.實施個性化教學下的高職教學管理與組織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6).
[3]劉毅,袁月華.論基于個性化教學的高職教學管理與組織[J].職業教育研究,2012(8).
[4]晏群,汪澗江.構建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5]李全文.高職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