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玲
[摘要]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新社會階層對我國的影響日益加深,深受其影響的大學生們的思想政治狀況隨之發生了諸多變化。大學生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重要儲備,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而研究日益壯大的新社會階層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及對策成為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新社會階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04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23
[本刊網址]http://www.hbxh.net
新社會階層包括以下6類人員: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新的社會階層是在我國經濟制度創新和產業結構變化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發展起來的,隨著其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影響的日益擴大,新社會階層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迅速成長中的大學生們。在激發大學生學習動力、提高獨立自主、創新意識、增強大學生民主和公平競爭價值觀等積極影響的同時,新社會階層的思想行為也給大學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因此,探討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成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新社會階層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造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邊緣化”
由于新社會階層是在中西文明、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共同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為維護自身利益或對西方三權分立制度和政黨制度的向往,他們開始懷疑是否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一元化,甚至公開宣揚政治、文化、思想的多元化,使我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面臨嚴峻挑戰,波及至大學生中也出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認識偏差的現象。據了解,馬克思主義對當前不少大學生來說僅僅是一種認識論或哲學知識理論,并且由于教科書枯燥乏味,他們根本沒有多少興趣主動學習,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效果在大幅下降。再觀察當今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新社會階層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多元文化影響,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大學生主流文化已經被邊緣化,馬克思主義蹤影難以尋覓。在此影響下,部分大學生顯現出對主流文化以外的支離破碎的意識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他們樂于嘲諷和調侃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對政治漠不關心或高度懷疑,放棄原則和規范。
(二)社會主義道德受到侵蝕
受市場經濟殘酷的優勝劣汰機制影響,新社會階層是一個自我意識、競爭觀念和務實理念都異常突出的群體。自我意識的過分強烈會帶來不愿承擔社會責任的利己主義思想,謀生存求發展的強烈欲望會使新社會階層的拜金主義思想持續擴張,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又造成享樂主義的出現。新社會階層的這一系列對社會產生消極影響的現象給大學生思想道德帶來了負面的作用:一方面,大學生越來越關注“個人”、“索取”、“利益”,道德目標多調整為“多奉獻多索取”、“講利也重義”、“集體為主兼顧個人”等。大學生道德價值取向已明顯呈多元態勢,對道德價值信仰的終極目標越來越淡漠,而對自我發展和個人發展目標卻表現出執著的態度,在道德價值取向排序上,大學生看重的是“自我奮斗、金錢、權利”等,其他的遠遠靠后。另一方面,大學生思想觀念呈現出功利主義傾向。有些大學生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金錢和財富,在現代消費意識的熏陶下,大學生們也紛紛追求時髦的生活,穿講高檔、吃講排場、攀比成風。
(三)理想信念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受經濟全球化影響,西方民主、自由、法制的思想正通過新社會階層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大學生思想和行為,主要表現在:(1)部分大學生入黨積極性受影響。財富上獲得巨大成功的新社會階層給大學生留下的是“一個學歷較高,獲得一定事業成就,卻不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群體”的印象。這使大學生產生一種認識偏差,即個人價值的實現只要關注學歷和能力,對黨的看法,或是否加入黨組織都無關緊要。(2)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受沖擊。2009年北京針對部分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后發現,新社會階層的“自我實現”影響大學生的人生目標定位。例如:大學生對新社會階層代表人物之一黃光裕的生活目標理解呈現多元化狀態。超過1/3大學生認為其“賺錢為實際目標,為社會做貢獻為客觀效果”,約1/5大學生認為其“不擇手段賺錢”、“享受物質生活”、“享受事業成功”。將近1/4大學生認為黃光裕的案例影響個人的生活目的。這表明在未來人生目標問題上,大學生普遍將“實現自我”置于首位,其他目標依次為享受生活、造福他人、貢獻社會。(3)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念出現偏差。例如,一部分大學生出現了重現實、重實效、重過程的價值取向,一部分大學生則趨向“義利并重”的價值觀。但當“義利”無法兼顧時,他們則表現為困惑彷徨不知所從。價值觀的多元導致大學生行為選擇的迷茫與困惑,這似乎是受表面一些需求或短期目標決定,但事實是因為大學生們缺乏一種強有力的信仰。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新社會階層挑戰的對策
(一)結合新社會階層的發展歷程充實思政理論課教學,提高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我們要從關注大學生主體需求出發,側重解決大學生意識形態中“多元系列”引發的選擇困惑,或是精神匱乏導致的焦慮問題。新社會階層是在我國實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出現的,他們的形成和發展不僅不是脫離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結果,反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落實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理論底蘊和實用功能。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吸收和借鑒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中不乏東西方國家的先進思想和精髓。但中西各國國情差異巨大,各國所實行的政治制度自然不能脫離本國具體國情,這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所實行的獨特體制也是隨處可見的。因此,通過詳述新社會階層歷史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的關系,使大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國與西方政治理念或價值標準的區別,理解黨和國家實行各項方針政策的必要性,促使他們從根本上認同我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更加注重結合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等特點來加強教學實踐的運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注重的是其對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詮釋,以“填鴨式”灌輸教育的形式主義和閉門說道純理論教育為主,大學生的政治思想觀念自然會出現偏頗。強調教學實踐,不僅可以加強師生互動,還可以使大學生走進當今中國實行的實實在在的而非虛幻構筑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讓他們感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國的巨大變化,從而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教學實踐的運用上,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通過接觸社會對理論理解和對多元價值觀做出取舍的實踐,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大學生校內聯系實際的環境,可以建立穩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并使之常態化和規范化等。endprint
(二)將新社會階層的積極影響融入榮辱觀教育中,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水平
新社會階層是憑借自身具備的高學歷和專業化技能,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敢于冒險、敢于創新、敢于闖天下的創業精神發展壯大的。他們雄厚的文化資本為他們的成功事業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一系列的成功范例對我國堅持發展教育和科學,提高全民素質,營造良好文化環境起到了激勵作用。另外,他們積極參與社會慈善事業,他們自身擁有的誠信、集體、愛國等道德思想增強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過程中,我們應從具有道德示范作用、類似教育經歷、可效仿奮斗經歷的新社會階層著手,組織專門部門掌握新社會階層中優秀校友的發展情況,對包括價值導向、發展取向、需求指向三個維度進行總體工作設計,邀請新社會階層道德模范校友與大學生面對面,建立起校友與大學生溝通的橋梁。這不僅可以使大學生更全面、理性地認識新社會階層,還能夠讓大學生從分享成功的新社會階層校友的奮斗經歷上,領悟到道德、誠信、責任、奮斗等榮辱精神對個人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實現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此外,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還須遵循從心理認知到外化行為的客觀規律,即除了引導大學生加強理論學習、勤于思考外,還要鼓勵他們磨煉意志、身躬力行,做到“知”與“行”的高度統一。例如,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開展更多的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三下鄉”等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使大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以外,還能以更貼近實際、更緊密聯系生活的方式體驗榮辱、升華認識。
(三)以新社會階層的成功實踐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教育
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新社會階層的成功實踐是有目共睹的:他們推動了經濟增長,增加國家稅收;他們擴大了就業門路,帶動高新行業發展;他們還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等。因此,在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去除新社會階層給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發揮新社會階層的積極影響。如:我們可以組織新社會階層先進代表人物走進校園,開展主題講座和座談,使大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新社會階層的成功實踐,在互動中增加思想碰撞和情感體驗,從而減少新社會階層落后腐朽的消極表現對大學生的影響,營造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駱郁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吳惠,邵明英.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對大學生的影響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
[3]王瑋,顧曉靜.新社會階層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初探[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教育論壇),2010(8).
[4]葉明昌.馬克思主義邊緣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