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航
[摘要]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提出,社會就是一切關系同時存在又相互聯系的社會機體。關于社會有機體的定義、性質、內涵的闡述所構成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則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學說重要的理論支撐。社會有機體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恰恰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因此,從社會有機體視域,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審視和研究,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05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2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馬克思將社會看成是一個有許多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并認為這個整體是各組成要素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有機結合的產物,這些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今天看來,仍具有其現實意義,特別是對當前我國提出來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偉大戰略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形成的歷史過程
社會有機體理論是馬克思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馬克思對社會形態、社會經濟形態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關于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思想研究。之所以我們說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是較為完善成熟的思想,是因為他在摒棄和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后,經過更多的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才提出社會有機體理論的。
馬克思最初正式提出“社會有機體”概念是在1847年所著的《哲學與貧困》一書中?!墩軐W的貧困》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逐漸形成的標志。馬克思在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社會發展的經濟趨勢后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認為,社會不是僵化固定不變的,社會是各種要素的集成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通過揭示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后,馬克思提出了“兩個必然”的說法,揭示了社會必然是向著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
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一個由諸要素構成的有機統一體。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立足于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基礎上,從人和人的現實活動和實踐出發,對社會作出了科學的分析。第一,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前提條件是自然環境和人口因素,對此馬克思提出了“歷史可以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彼此相互制約。”第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存在的基本條件,它是人類的一切生活中的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等的根本前提。也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條件。第三,上層性建筑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上層性條件。它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生活上的政治生活中體現的形成的各種制度,包含著政治、生活、法律等方面的內容。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自然也是很重要的社會有機整體的構成部分。馬克思指出,人類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句話就體現出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思想中是認為社會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人們在物質生產生活中,主要體現了關于人自身的兩種關系:一種是人要與自然界發生物質改造的能力,這主要體現在人類改造自然的進程中;另一種是人與人之間也要發生關系。社會有機體歸根結底是由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及其在其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成的。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創造活動。人類是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推動因素。
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本質特征
馬克思認為社會有機體不僅僅包括“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而且還包括“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切關系”,兩者之間是彼此聯系、相互制約、和諧發展的關系。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存在的基本條件,它是人類的一切生活中的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等的根本前提。
(一)社會有機體是以物質生產實踐為基礎的
馬克思強調指出,實踐是檢驗社會有機體是否有效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他非常重視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馬克思指出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表現為兩方面的關系:一方面是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表現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關系通過“共同活動關系”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為了實現人與自然間的物質交換,人與人之間還必須進行必要的交換活動,便在這些的交換活動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社會有機體的基礎結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即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影響著社會有機體的發展方向。馬克思指出,人類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就說明社會中的“一切關系”都產生于實踐并以實踐的方式長久持才存。社會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生成的有機體。而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就體現為社會關系,主要是為了滿足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物質生產活動表現為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為了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而人們“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瘪R克思分析研究社會的各種問題都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馬克思認為,社會的中的各項獨立性因素都是從實踐中分化出來的。社會各項活動的獨立化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二)社會有機體是以社會構成諸要素緊密相聯的有機整體
馬克思把社會看做是由各種要素、組成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又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存在的,“不同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瘪R克思認為,社會有機體的構成要素之間不是簡單的機械相加,而是有機結合并從屬于作為整體的社會。“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能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瘪R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因素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社會變動的決定力量與根本性因素。馬克思認為,社會有機體的構成要素之間不是簡單機械相加,而是有機結合并從屬于作為整體的社會?!斑@種有機體制本身,作為整體來看,有它的各種前提,而它之所以能夠發展為一個整體恰恰就在于:所有的種種要素都從屬于社會,或把它還缺少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這樣,它就在歷史上發展為一個整體了。向整體的轉化構成了這種有機體制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瘪R克思在縱向上探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社會有機體的“骨骼”后,又深入到具體社會有機體內部,從橫向面上剖析了社會有機體構成要素。物質生活、政治生活與精神生活構成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構成整個社會的有機體發展,互為前提、彼此制約、互相作用、共同發展、互為中介,最終構成了一個整體。endprint
(三)社會有機體是不斷自我更新的整體
馬克思不僅闡明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強調它是一種“經常處于變化中著的”、不是永恒不變的“結晶體”。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寫道:“甚至在統治階級中間也已經透露出一種模糊的感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而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鄙鐣袡C體之所以會不斷變化,根本原因在于社會有機體內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勢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瘪R克思把社會理解為可以不斷自我更新發展得整體,每一具體的社會有機體都要經歷產生、發展到滅亡的過程,都是會經歷自身發展過程的種種問題出現,被新的社會還有機體取代更新的過程。對于它的外部原因來說,每一個社會有機體都是人與外部世界不斷進行能量與物質交換的發展過程,這樣的進程才賦予了社會有機體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就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馬克思認為社會有機體絕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發展中的有機整體,是一個不斷自我發展、自我持存的有機體。
(四)社會有機體是以現實中的人為主體的
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去考察研究社會有機體其實并不違背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去理解社會有機體理論。因為兩者是相互聯系、共同促進的關系。實踐就是人的本質活動和存在方式。馬克思理論的一切最重要的源頭就是從人的發展出發,非常注重人的現實地位,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強調要從“現實的個人”去考察研究社會發展狀況。馬克思總是強調,人這個主體因素即使社會發展的“劇中人”,更是社會發展的“劇作者”。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是社會有機體生產過程的結果,但他不是社會歷史的消極產物而是社會有機體的能動主體。馬克思指出,“一旦人已經存在,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瘪R克思反對把社會有機體視為脫離人發展的自在客體,他強調社會有機體內部的一切因素、部分、發展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包括其內在的發展規律都是主體作用的結果。馬克思非常注重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總是強調要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去考察社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