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旭輝
[摘要]新農村是傳統體育文化融合重構發展的新空間,也是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延續的重要單元。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及訪談法等,基于新農村建設視角,研究傳統體育文化對于新農村新環境的適應,影響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各種量間關系及發展趨向,能夠很大程度上豐富傳統體育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視角,為傳統體育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發展變化提供新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傳統體育文化;新農村;農村體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07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3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建設的一個方面,新農村建設還需要與生活相適應的文化環境,新農村建設是傳統體育文化碰撞交融再升華的一個歷史機遇期,也是農民傳統體育文化思想轉變、價值觀念取向等思想提高的關鍵期。文化融合對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及作用,我們應積極發揮傳統體育文化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本文擬從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融合是其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人手,研究和探索傳統體育文化融合重構所引起的變化和特點,積極推進新農村傳統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傳統體育文化簡述
民族傳統體育釋義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要素,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體現出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的凝聚力1。傳統體育文化是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表現民族精神、性格的復雜而又獨特的文化現象,往往具有樣式多且特點鮮明,產生于不同的生活環境與不同的生活方式等。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多彩,開展方式不盡相同,同時是增強人們體質,培養和發揚愛國情懷與民族精神的主陣地,我國有56個民族,從民族組成來看,傳統體育文化可分為漢族傳統體育文化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他們反映并承載著一個民族特殊的精神和觀念體系,共同組成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二、新農村建設中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價值
(一)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精神基礎。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追求較高層次的需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的愿望更加強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強烈,追求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風氣的愿望更加強烈2。建設和諧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國各種文化底蘊豐厚,隨著我國整體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追求健康的精神需求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重和諧,求同存異,是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想精華,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至今,早已形成不同區域及不同民族認同的基礎,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基礎。
(二)傳統體育文化能夠豐富新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傳統體育文化在不同時期都豐富著學校體育文化的內容,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良好方式。通過身體的模仿是人類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新農村的建設不僅豐富著傳統體育文化的種類,也為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新鮮血液,通過弘揚和發展傳統體育文化,為新農村村民,特別是新農村青少年傳播傳統體育文化中所蘊涵的價值觀及道德觀,弘揚傳統體育文化有助于培養有道德、守規范的文明公民,有利于教育的和諧發展。
(三)有利于新農村新文化的建設。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悠久歷史發展的產物,長久以來被人們所喜聞樂見,早巳植根在我國傳統文化土壤之中,對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廣大農村,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掌握傳統體育的民間藝人將是建設新農村傳統體育文化的中流砥柱,起到骨干和橋梁作用。重視新農村民間藝人技能的廣泛傳播,活躍新農村傳統體育文化生活,能夠對傳承傳統體育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助于刺激到其它文化的發展,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對新農村新文化的建設極為有利。
(四)能夠促進村民有效的交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傳播離不開傳統體育本身的發展壯大,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本身是一種交往活動,一方面,他可以消除村民因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不同帶來的隔障,為廣大村民提供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社會媒介環境3。對能夠有效促進村民交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其發展力較為廣闊,我國多人參與的舞龍、舞獅、拔河等民族傳統體育早巳形成一種文化,這類文化需要各成員間的相互協作、配合才能取得勝利,這也是培養和鞏固情感的過程,順應著時代的發展。
(五)利于促進經濟的收入。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仍有經濟收入不平衡之地,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依然需要經濟的支撐。從目前我國各種文化發展來看,都離不開其發展的經濟基礎,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同樣需要場地設施、經費等,利用傳統體育文化本身的價值來促進提高經濟收入,是其能夠穩步發展的有效動力。從傳統體育文化項目上來看,如:太極拳、拔河、健身氣功等,其本身所需的資金投入不是很大,但發展形勢非常樂觀,開展頻率較高,所帶來的傳統體育文化效應也是豐富的,在新農村建設中展現出本身的文化優勢。
(六)能夠促進村民身體健康。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相互碰撞交融,為其增添新鮮血液,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也為廣泛傳播帶來較好的機遇期。能夠促進身體健康是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傳統體育文化與其他文化相比,有較大的差異性,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需要有“動與靜”兩個方面的發展,“動”表現在具體傳統體育項目按其自身的獨有的特點表現出來,主要指身體的活動。只有讓身體活動起來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才能表現出自身健身功能。“靜”表現在傳統體育項目通過“動”所表現出來文化特征,比如舞龍項目上,其本身的文化意義較為豐厚,用各種舞龍動作,來表現其內在的文化內涵,其內在的健身文化融人現代追求健康生活的潮流中。傳統體育文化的開展能夠推動傳統體育的開展,傳統體育的廣泛開展是全民健身計劃有效開展的理想途徑,對于每一位追求健康的村民來說,傳統體育文化的廣泛開展,對促進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endprint
(七)保護自身的發展。新農村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的歷史需要,同樣作為傳統體育文化,其本身也具有生命力,也需要新鮮血液的補充,只有不斷地發展提升才能更好的被傳承下來,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被現代人所接受。新農村建設也是人口重組的一個過程,傳統體育文化離不開原有的體育文化基礎,任何形式的文化重構,也脫離不了原有的文化傳統。傳承文化需要各類人群,在新農村建設中,很可能打亂原有的傳統體育文化活動人群和已形成的良好的體育文化基礎,活動人群數量的多少也反映出某種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趨勢,再者共同融進新農村的同時,各路傳統體育文化也在相互接觸,從各地方單一的傳統體育文化種類融合成為數量豐富,開展廣泛的各類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在新農村形態發展和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下,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也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挑戰,傳統體育文化正逐漸遠離其產生的母體。理順傳統體育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組織、經濟以及文化等重構變遷中結構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對于更好地傳承與重構傳統體育文化,使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新農村建設中傳統體育文化主要影響因素
(一)后備人才的培養。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有著較強的地域性,新農村建設中使周邊人群聚集到一起,從社交意義上看,有助于傳統體育文化傳播,但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原因是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我國城鎮化發展也比較快,人們面臨著進入城市與進入新農村生活的雙重選擇,致使部分靠集體發展的傳統體育文化遭到分散,部分民間藝人也面臨著分散生活,本已后備人才稀缺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破壞,不利于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傳播。再者,高超的傳統體育運動所起到的促進文化傳播的效應也有可能因此被減弱,因此我國在建設新農村的同時應加大對民間藝人的大力扶持,培養優秀的后備人才是保護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有效手段,是促進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融合的重要保證。
(二)地方的經濟發展。根據馬克思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化受經濟的制約。我國經濟發展還不平衡,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的提高。因此,經濟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作用不容忽視。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總體對場地設施、經費與活動的組織要求都不高,但對于部分經濟收入不高的村民來說,經濟收入是其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對于參與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時間就大為減少,不利于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
(三)當地職能部門的支持。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推進器,政府應有針對性組織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深刻研究的人員,科學梳理和探索新農村傳統體育文化內涵,明確其本質特征及發展規律,使傳統體育文化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同時,發展傳統體育文化相適應的新型文化路線,使各地方傳統體育文化互相接觸,相互交流,對新農村建設中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融合創新,起到積極主動地作用。
四、結論
新農村建設是傳統體育文化創新發展的機遇期,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體現在促進體質健康、交往交流及帶動地方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等,是建設和諧新農村重要的文化基礎,要激活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特別要發揚農村體育優良傳統,發揮傳統體育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能動性,能夠加快新農村傳統體育文化事業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趙中芳,李金,王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學生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2(23).
[2]王燕桐,徐成立.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體育文化的構建[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5):115-118.
[3]于燕燕.社區自治與政府職能轉變[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