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爽
[摘要]被害人過錯對很多罪名的定罪和量刑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按照刑法三階層犯罪論體系分析,表現得更加明顯,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以交通肇事罪為例,簡單分析被害人過錯對行為人定罪量刑上所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被害人過錯;交通肇事罪;三階層犯罪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 03-007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3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就被害人的定義而言,目前一般都是參考犯罪心理學上的被害人定義,刑法學者們在對被害人過錯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也是對其外延和內涵進行規定。筆者認為無論被害人的定義如何,都是為了更好的對其進行刑法評價。但是被害人過錯對刑法分則很多罪名的定罪和量刑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在刑法三階層的劃分上來說表現得更加明顯,本文將以此為切人點,以交通肇事罪為例,簡單分析被害人過錯對行為人定罪量刑上的影響。
一、交通肇事罪中的被害人過錯
(一)關于交通肇事罪
實際上,在交通肇事罪的相關司法解釋還沒有頒布實施之前,也就是在2000年之前,該罪名的起刑點較低,一般而言,在具體案例中,如果出現了重傷或者是死亡的結果,行為人就會成立交通肇事罪。后來最高院針對這一問題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在第二條中指出只有在行為人全責、主要責任以及同等責任下,造成重傷死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等情況下才能構成交通肇事。也就是說,如果存在被害人過錯,也就是行為人無責任或者次要責任的情況下,罪名有可能是不成立的。因此從這一解釋出發,被害人過錯實際上影響的是罪與非罪的界定。
(二)交通肇事罪下的被害人以及被害人過錯的確認
在交通肇事罪中,被害人就是需要承擔不利后果的受害方。首先,需要出現一個被法律禁止的后果,對其界定的方式應當有利于對某些情況的排除,比如說犯罪。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對于其界限確定的再明確,也不會處于刑法規范評價的范圍,同樣也不屬于犯罪構成,比如在交通運輸過程中所出現的緊急避險,這時的行為后果即便是造成了行人重傷,也并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相關法律規定。如何更好的去理解刑法范圍評價中的不利后果,比如交通肇事造成的行人死亡,這時生命權受到的侵害是該行為中的不利后果,這里所說的被害人就是行人。如果出現兩車相撞,雙方都存在生命權或者是財產權受到最大侵害的情況下,那么只能說盡到注意義務或者是最大限度上盡到注意義務的一方是被害人。由于被害人這一概念,最早是來源于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比較研究。在比較中發現,民法中對過錯的評價和刑法中完全不一樣,單從刑法本身來談過錯,一般而言對結果所造成的影響要比民法上小得多,所以在對被害人定義明確的基礎上,只能更多的借鑒民法中的概念,參考各個行為人的注意義務。
如何在交通肇事罪中對被害人過錯進行定義,這里的過錯是指客觀行為上的過錯,還是主觀心理上的過錯?單一的界定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對被害人過錯進行定義,需要對被害人的主觀心理以及行為綜合起來進行考慮,但是這種綜合性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相加。這和民法體系中的侵權行為法過錯有一定的類似,在侵權法中需要充分考慮到行為人的注意義務,而過錯就是行為人在道德上以及法律上所存在的過失或者是故意的狀態。這種對于被害人過錯的定義和單一的主觀心理理論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在于行為究竟是有意識的目的行為還是無意識的自然行為。因此綜合以上的因素,筆者認為,綜合考慮比較合適,即對于被害人過錯的定義,應該確定為由于被害人主觀心理狀態而因此所產生的行為。刑法對過錯的認定和民法有比較大的區別,刑法的認定要嚴格得多,一般而言都是針對行為人來說,屬于對侵害法益過程中所保持的心理狀態而進行的界定。其次,從主觀上很難對過錯進行判定。人們所看到的是行為,行為是表現過錯的唯一形式,主觀意識是依靠行為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
二、三階層犯罪論體系下對被害人過錯的評價
(一)對被害人過錯的價值評價
首先,應該如何對被害人過錯所影響的內容進行一個準確的評價,這是價值評價還是事實評價?筆者認為,事實判斷應當先于價值判斷,構成要件該當性是事實判斷,而被害人過錯應該體現出一種價值評價。我們以行人闖紅燈被車輛撞死為例。就這個例子而言,首先,行為人在看到行人闖紅燈的時候沒有減速,將行人撞死,這是一個事實上的判斷。這個判斷不需要考慮被害人是否存在過錯,不需要討論倫理道德,也不需要考慮行為人應該接受怎么樣的懲罰,這僅僅是一個事實判斷,而被害人的過錯對于事實判斷不會造成任何影響。而如果從整體上進行考慮,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否會受到影響,被害人過錯最終會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這都只有從價值判斷上才能明確。
(二)對被害人過錯的有責性評價
如果確定被害人過錯在交通肇事罪中是一種價值評價,那么這種價值評價是違法性還是有責性呢?首先我們來對違法性進行分析。刑法本身具有懲罰犯罪人的功能,進一步來說,實質違法行為是行為人做出來的,作為一個被抽象化的理性行為人,這里的實質違法性跟被害人沒有任何關系,不需要去考慮被害人的行為,也不需要以被害人的過錯為前提。而在對有責型的判斷過程中,是否存在責任,這是從一個一般角度上來說的,人們可以控制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是否需要承擔責任,也就是說,在有責性的范疇下,人們很有可能無法作出一個正確的判斷,因此需要刑法去進行調整和監督。法官在對案件的考慮過程中也需要進行一個綜合性的考慮,考慮行為人為什么會作出有責的行為,造成這一行為的因素有哪些?這里就涉及到了被害人過錯上的問題。所以說在三階層理論學說來說,在交通肇事罪中,被害人過錯只能影響的是有責性。endprint
1.被害人過錯存在的社會基礎
交通肇事在人類歷史的開始并不屬于犯罪的類型,用犯罪分類中的相關理論上來說,它是法定犯的一種。依照加羅法洛的理論來說,只有自然犯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犯罪,才屬于犯罪學上亙古不變需要研究的話題。而法定犯僅僅是為了國家的需要,在不斷變化過程中才出現的需要被禁止的犯罪。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沒有機動車的時代,不可能存在交通肇事罪。所以在對該罪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其重要的社會基礎。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數超過十萬人。那么,既然交通肇事所帶來的傷亡如此巨大,刑法為什么不直接禁止這種危險的交通行為呢?我們知道,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也極大的便利了人類的生活。社會科技的突飛猛進,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數便利的同時,也讓人類承受了越來越多比以往社會更大的風險。刑法的存在并不是為了消除這些社會風險,而是依靠法律的手段來控制這些風險,以及進行公平的分配。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工業社會發展至今,已然將社會變成了一個風險社會。這個風險社會所存在的風險并不僅限于健康和環境上的風險,還包括社會中所出現的各種風險。也就是說,風險已經成為這個社會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社會發展所必然存在的特征。就以交通肇事為例,雖然科技發達使得交通變得非常便利,給人類的出行帶來了巨大的便捷,但是同時交通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安全威脅也越來越大,人們在生活過程中由于交通工具所受到的威脅也越來越大,這里的威脅不僅包括路上的行人,同時也包括了那些交通工具的駕駛者。刑法作為降低這些威脅存在的最后屏障,在相關罪名的設置上都體現了自身的價值取向。現代社會需要便利的交通,也就是說,我們無法要求刑法做到根除交通風險。刑法評價的是出現交通肇事罪的危害結果時,如何去評價和分配這種風險。在交通肇事罪中,風險的分配體現在對行為人注意義務的分配,進一步體現在被害人過錯對行為人有責性的影響上。 2.被害人過錯存在的價值基礎 被害人過錯,體現的是效率向秩序的傾斜。罪名的設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在行為人利益和被害人利益之間進行調整的過程,交通肇事罪也并不例外。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風險社會,社會風險無處不在。僅在交通領域,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大規模的交通事故也屢見不鮮。如果不考慮被害人過錯,只為了保障被害人權益對行為人進行的定罪,完全出于權利保障的需要,則體現的是效率。而如果考慮被害人過錯,讓被害人承擔一部分的風險,即讓被害人與行為人共擔風險,則體現的是秩序。這種不同的傾斜,是目前立法上的一種變化趨勢,而這種變化的最理想狀態就是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但是這在實體法上很難做到,要么傾向于行為人,要么傾向于被害人。在傾向于被害人的情況下,刑法只看后果,只要出現法律所規定的后果,行為人就必須要承擔所有的法律后果和全部責任,也就是結果責任主義。在這種情況下,刑法失去了它的初衷,這使得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對價值進行更好的定位。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釋就體現出了這種思考,要求被害人承擔一定的注意義務,實現了對秩序價值的傾向。博登海博認為,秩序價值是高于正義價值的。在交通肇事罪中,被害人的過錯造成行為人責任阻卻或者責任減少是可能的,被害人的注意義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秩序維護功能,因此被害人也要承擔一定的注意義務。在刑法分則中,刑法將交通肇事罪歸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也體現了對秩序價值的追求,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保護法益,是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安全、人身安全和社會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所關注的是保護社會公共的重大利益,只有減少一種任意危險發生的概率,才能更好地實現公共安全。
參考文獻:
[1]蘇力.法條主義、民意與難辦案件[J].中外法學,2009(1).
[2]羅南石.被害人過錯的成立要件與我國《刑法》的完善[J].江西社會科學,2007(12).
[3]陳興良.被害人有過錯的故意殺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從被害與加害的關系切入[J].當代法學,2004(2).
[4]陳旭文.西方國家被害人過錯的刑法意義[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
[5]岑彩云.交通肇事罪被害人過錯對刑事責任影響若干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6]喻梅.論交通肇事罪中的被害人過錯[D].長春:吉林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