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黎
[摘要]《魯賓遜漂流記》和《摩爾·弗蘭德斯》是笛福作品中的姐妹篇。兩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處于資本主義上升階段的歷史背景下,為了追求財富所表現出的不同抗爭史。本文從笛福的小說的特點及這兩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經濟個人主義、婚姻觀以及對宗教的態度進行分析,從而更深刻地認識笛福小說的主旨。
[關鍵詞]財富;婚姻;宗教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17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8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十八世紀初的英國,正處于資本主義上升階段,海外殖民擴張及對外貿易的昌盛極大地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英國確立了其海山霸主的地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資本主義強國,同時工業革命在無形而有序地進行著,中產階級和相應的文化快速發展。笛福,出生在倫敦一個工商業家庭,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作為英國18世紀啟蒙文學的重要作家,笛福正是時代的代言人,他從青年開始就喜歡從商,同時也關心政治活動。作品以現實主義寫作風格而出名,被譽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者”。
一、笛福作品簡介
《魯濱遜漂流記》寫于1719年,被認為是英國第一部小說。自從發布以來,成為世界文學最暢銷的作品之一。它被認為是一部冒險小說,同時也是現實主義的一面鏡子。小說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訴我們魯濱遜的三次航海經歷和在巴西種植園的生活經歷。第二部分描述了魯濱遜的荒島生活;第三部分主要是他返回英國的經歷。作者通過對魯濱遜的形象塑造,表達了作者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歌頌了魯濱遜那種不安于現狀,敢于冒險,積極進取,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面貌。
《摩爾·弗蘭德斯》是一部“貴婦”奮斗史。它是笛福的第一部以女性為小說主人公的長篇小說。笛福在他作品中涉及婦女問題的觀點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資本主義時期,婦女的地位低下,這就使摩爾的“貴婦”奮斗歷程顯得特別的艱難。摩爾這部小說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摩爾的童年生活以及為了追求經濟獨立所經歷的五段婚姻。第二部分闡述了摩爾的犯罪行為;第三部分描述摩爾回到弗吉尼亞種植園,辛勤經營種植園,最終成為貴婦人。
二、笛福小說的特點
(一)“荒島文學”。雖然在笛福作品中出現的很多主人公是在城市中的抗爭,沒有明顯的荒島情景,但是他們與在荒島中為了求生存的其它主人公一樣具有進取、不放棄的清神。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上升階段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是資本主義時期,人們為了追求財富不斷奮斗且充滿艱辛的社會背景的真實寫照。
(二)現實主義。笛福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加入自己的想象,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節設計以及樸實的語言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笛福作品中出現了女性,這也開創了小說中物化的女性個人主義的形象。其次,笛福小說的敘述風格別具一格,它的語言質樸,利用通俗易懂,大眾化的口吻敘述故事情節,易于被接受,在細節描寫上既樸實又精確,達到逼真的境界。他采用自傳的形式進行敘述,通過這樣的形式拉近了小說與讀者的距離,使他的作品更具有真實性,可靠性。而自傳的主人公常常是經歷種種罪惡,遭受懲罰,然后不斷懺悔,最后得到救贖。但是他們的懺悔往往帶有功利色彩,這與他本身的清教思想是分不開的。
(三)清教思想。笛福出生在清教徒的家庭,因此家庭環境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他的宗教信仰。他的小說都含有其獨特的清教思想。不僅如此,他的作品的宗教信仰還表現出了世俗化趨向,這也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特征。笛福的道德觀受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色彩。
三、笛福小說主人公的對比分析
(一)經濟個人主義
笛福作品中的主人公都視金錢至上,財富是他們一生的追求。親情,友情以及愛情對他們而言無足輕重。
魯濱遜對財富追求是他唯一的人生目標。他的行為規范,思維方式等都源自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他生活在荒島這個大自然中,雖然獲得了豐厚的物質,但是卻沒有對荒島上的自然景物有所欣賞或者留戀。而是把荒島上的一切作為自己開發的對象。從人到物,出現在魯濱遜腦海里的觀念就是占有。把荒島當做自己的土地所有,并自命為“總督”;荒島上救了土人“星期五”后,便把“星期五”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把他定位為奴仆;教“星期五”英語詞匯,還向他傳授宗教信仰。他的一切行動動機包括對人際關系處理方式從根本上都是功利主義的,一切以自己的切身利益出發。他曾賣給葡萄牙船長一個青年黑人修利,而修利卻曾經幫助他從奴隸主手中逃脫出來。一開始他還想把修利培養成一個成功人,但是還是抵擋不了經濟利益的誘惑,最后以可觀的價錢賣給了葡萄牙船長。對經濟利益的狂熱追求逐漸導致了各種關系和感情的削弱,特別是對親情和愛情的缺失。
摩爾內心具有強烈的金錢欲望,追求財富是她一生的追求。她認為貧窮是可恥的,只有富裕才能讓人感覺到幸福。因此她從小立志要當“貴婦人”。然而摩爾出生的那個時代,女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在資本主義上升時代,如果一個女人想要發財,想要經濟獨立,只能依靠男人,或者說婚姻。因此,摩爾以她敏銳的經濟眼光,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把婚姻作為一種投資,當做一種“市場”交易。摩爾認為最恐怖的事情莫過于把自己“最重要的股本白白浪費掉”。她和魯濱遜同樣具有冒險精神,被認為是女冒險家。她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周旋于婚姻市場,在五段失敗的婚姻結束后,開始被迫扒竊。以其驚人的扒竊手段和能力而出名,獲得了她的經濟利益。摩爾在城市這座荒島中孤立地對抗著環境。為了追求經濟獨立投入到婚姻“市場”以及盜竊生涯,甚至在為了保全自己的婚姻而不顧對自己孩子的撫養,想方設法擺脫孩子對她造成的負擔。
(二)對宗教的態度endprint
笛福的清教思想集中地體現在魯濱遜和摩爾這兩個人物形象上。小說中,魯濱遜在遭到天災人禍、心里感到恐懼或者面臨死亡時,他就開始向上帝求助,不斷懺悔,訴說自己的罪過,從而尋找內心的平安。魯濱遜在前三次航海冒險中,沒有遇到過太大的驚險,因此對上帝的懺悔就沒有那么的真誠,也就沒有真正把上帝作為他的精神支柱。只有獨自生活在荒島時,遇到各種困難,他才需要上帝。島上三次地震過后,劫后余生的魯濱遜發出了“上帝救我”的呼喚聲。患疾病做噩夢醒來后,他從內心深處悔悟到:自己是一個沒有善惡的人,罪大惡極,多年來沒有一次想到上帝或者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變成了一個麻木不仁、沒有腦筋、作惡多端的水手;在危難中不知道畏懼上帝,遇救的時候也不知道感謝上帝,雖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苦難,卻沒有一次想到上帝的意旨。當魯濱遜面臨病痛、死亡時,他便開始覺醒,開始責備過去自己的生活以及所犯下的罪行。魯濱遜從宗教中找到精神寄托,找到了在苦悶的生活中活下去的動力。因此,魯濱遜的宗教思想是帶有功利主義色彩的。
摩爾是時常懺悔的,可她的懺悔大都出自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而并非發自內心。摩爾剛進監獄的時候受不了痛苦開始懺悔她的過去,但這不是真心的懺悔。她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所犯的種種罪孽,因此不能和上帝交流,還是沒有得到上帝的寬恕。與她的第四任丈夫在監獄意外重逢后刺激了她的心靈,恢復了她的思考能力,最后向牧師真誠地懺悔自己所有的罪惡,她自己也得到了內心的寬慰,最后更是得到了上帝的救贖。
(三)家庭婚姻觀
在17-18世紀,英國的婚姻制度對女性而言是不公平的。一個女人結婚后她的財產就都歸她的丈夫所有。沒有財產的女人在當時社會背景條件下無論長得多么漂亮,或者多么聰慧也是沒有用的。男人在選擇妻子時首先看中的是這個女人擁有多少財產。摩爾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開始利用自己的身體和所剩的財產以及男人對待婚姻的態度,把婚姻開始作為一種市場交易未經營。她根據自己的經驗,很快懂得了這個道理:“世道變了,連婚姻也不例外。結婚是為了相互的利益,不是處于某種政治陰謀,就是為了做生意”。她深深地知道:男人為了尋找富家女而到處奔走,男人在婚姻中都想通過婚姻發財致富。摩爾自知在第一段婚姻后自己還有些財產,又有姿色,因此她想找個紳士,沒想到卻因這個“紳士”丈夫使她在第二段婚姻結束后,剩下不多的財產。因為當時經濟情況不佳,為了找到富有的丈夫,摩爾開始扮成有錢的寡婦,嫁給了他的第三任丈夫。而當摩爾與他生活了幾年后才發現她的第三任丈夫是她的親弟弟。在這場婚姻鬧劇中摩爾幾乎走向崩潰,追求金錢的目的性表現得赤裸裸。摩爾與強盜詹姆士的結合更能印證這一點。摩爾與詹姆士都想通過婚姻發財,因此他們的婚姻是建立在彼此的謊言和欺騙的基礎上。他們互相誤認為對方都擁有大量財富而結合在一起,當婚后真相大白后,雖然兩人感情很好,但是他們的結合不能給彼此帶來實質的利益,最后就只能各奔前程。
對魯濱遜來說,愛情和家庭對他更是沒有任何分量的,他一生只求經濟利益,只有在他的經濟利益有所保證后才談及婚姻,不僅如此,關于婚姻他也只是淡漠地評價說“對我來說既不算不利,也沒有什么不滿意”。
通過笛福這兩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經濟個人主義、婚姻觀以及對宗教的態度分析,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笛福小說的主旨,也更明白了其作品被廣為流傳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周志堅.宗教視野下的文學理念——試論宗教對笛福及其作品《摩爾·弗蘭德斯》的影響[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8):69.
[2]蔣玨.原罪與救贖——讀《魯濱孫漂流記》與《摩爾·弗蘭德斯》[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7):72.
[3]阮世勤.一個女人的“史詩”——重讀《摩爾·弗蘭德斯》[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43.
[4]笛福.魯濱遜漂流記[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5]杜曼·葉爾江.論《魯濱孫漂流記》中表現的笛福宗教觀[J].甘肅高師學報,2003(6):31.
[6]伍厚凱.歐洲近代小說的先驅——笛福[J].四川大學學報,1996(4):60.
[7]丹尼爾·笛福.摩爾·弗蘭德斯[M].南京:江蘇出版集團,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