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燕茹(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手機在給人們提供便捷的資訊服務和無限娛樂空間的同時,也使人們對手機形成高度依賴。南京大學商學院研究生會組織發起的“挑戰21天上課不用手機活動”,其結果充分驗證了手機對學生生活的影響。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部分師生認為如果課堂生動有趣,能吸引學生,自然就不需要強調“上課不玩手機”了。至于對策,部分師生認為,對大學生最好從側面引導、培養自覺性,而非禁止。這樣,“上課玩手機”就形成了教師不好管、學生不愿聽的尷尬局面。筆者認為,上課玩手機一定會讓學生分心,影響學習成績,干擾課堂教學。玩手機的學生會分心,不玩手機的學生在旁邊也難以專心聽課,學生只顧玩手機、不與教師互動交流勢必影響教師的情緒。同時,上課玩手機也是對教師的不尊重和對課堂紀律的蔑視。因此,應該將“學生上課不拿手機”作為學校的一項規定。沒規矩不成方圓,社會不能單純靠道德教化形成良好風氣,既要倡導自覺遵循道德規范,也要通過法律制度約束人們的行為。只有將自律和他律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良好風尚。
@袁本文(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黨委書記):
學生上課玩手機,既影響授課者的熱情和效果,也分散聽課者的注意力。能不能讓學生上課不玩手機?據悉,南京大學商學院研究生會組織200多名學生參加“上課21天不用手機活動”。一天活動結束,只有不到10名學生做到。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學生上課不玩手機” 真做不到嗎?否!那么,怎樣做到?須三管齊下:第一,教師是關鍵。教師不僅要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和水平,而且要言傳身教,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的師長。教師要積極運用新媒體提高教學效果,讓手機成為有利載體;教學內容要有感染力,方法要有吸引力。正人先正已,教師行為要有感召力,自身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學生做到。第二,學生是主體。要鼓勵學生加強自律,自覺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三,學校須引導。制定細則,引導并規范學生行為,讓良好行為變成習慣。前述活動結果不能過于悲觀地解讀,至少證明了在一天內“上課不用手機”不是不可以做到的。如果活動持續,21天后會有多少人做到?一旦學生們形成習慣,效果會如何?筆者持樂觀態度!
@姚治蘭(首都體育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
依賴新媒體,喜歡新事物,尋求新刺激,是網絡環境下長大的“90后”,大學生共同的時代印記。手機已成為他們的伴隨式媒體,猶如穿衣吃飯一樣不可或缺。手機里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誘惑、充滿希望,能夠共情、共景、共經歷、共體驗、共吐槽、共分享的世界。要求大學生上課不玩手機,在幾十分鐘內遠離這個世界,那就是一場爭奪學生眼球與注意力的大戰:是講授內容吸引力大于手機吸引力的挑戰、是教師顏值高于網絡紅人的挑戰、是教學方式大于游戲的挑戰、是忍耐力大于依賴癥的挑戰、是自律大于放縱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如果把手機當假想敵,那就化敵為友。想象一下,有一種課堂,掃二維碼、游戲闖關、分享點贊、實時討論、實時統計,根據表現送分數紅包,比學趕幫,那何懼手機這個“敵人”呢?當然,把手機從假想敵變為真隊友,除了不斷借用手機里的豐富世界來為我所用外,把自己變得更好、更有力量,讓課堂更有新意、更接地氣、更有活力,也是互聯網+時代教師應該不斷努力的目標。
@劉凌(華南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華南師大報》策劃了《低頭,你看見了什么?》的專題報道。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使用移動終端可以更加隨時便利地學習;也有半數的受訪者感覺到,“學習正變得缺乏連續性與專注性”;真正能做到“更好地利用學習資源”的受訪者僅占兩成。課堂上移動設備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更令人憂慮,雖然有55%的受訪者使用移動設備協助學習,但66%的受訪者用其查看社交軟件,而玩游戲、漫無目的地看視頻或閱讀的,也各有兩至三成人。在新常態下,高校的教師群體要有積極的心態來轉變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傳統角色定位,不僅要提高授課質量,更重要的是轉變教學理念,實現多維互動,真正用內容、方式和人格魅力來抓住學生的心。同時要善用新媒體技術和知識,探索在課堂上將手機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通過手機和學生進行互動。手機可能是教學的干擾,也可以成為教學的同盟軍,關鍵看教師如何應對。2013年以來,華南師大先后推出利于移動終端客戶進行學習的鳳凰微課、掌上圖書館以及集社交、咨詢和多項使用校園功能于一體的校園APP “華師小木”,讓學生充分享受移動終端帶來的便利。
@李愛民(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自2012年以來,許多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已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科技人員離崗創業的政策措施。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的部署安排,更為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提供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這對于促進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解除科技人員創業的后顧之憂等諸方面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但從目前情況看,這項政策要想成功“著陸”還需要克服一些“障礙”。首先,是高校科技人員創業勝任力問題。科技人員與企業家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職業身份,角色的成功轉換需要特定的素質能力。如果對自身能力與資源評估不足就盲目“下海”,會難以真正做到離崗成功創業。其次,是高校崗位與編制的管理問題。教師離崗創業后仍然占用編制,為了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就需要新增編制。如果幾年后離崗教師再回歸,就會形成一崗多人。此外,還有離崗人員的職稱評聘問題等,都會給高校管理帶來困擾。因此,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從“聽上去很美”到“夢想成真”,還需要進一步積累經驗、完善制度保障。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與大學生保留學籍創業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成功了很可能就脫離了高校,由教書匠搖身一變成為老板或企業人員,而大學生創業成功后很可能還會繼續學業,直到完成全部學業、拿到畢業證書。直觀判斷,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者人數不會太多,所以不用擔心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會對高校教學科研工作帶來多大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考慮,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未嘗不可。若再換個角度考慮,允許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恰能更好地解決部分高校教師在社會上兼職取酬從而影響本職工作的矛盾。在高校,科技人員就應該把心思和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教書育人上,不應搞“身在曹營心在漢”那一套。若在課堂上冠冕堂皇地教誨學生要敬業愛崗,下課之后就去社會企業中兼職賺錢,這樣的教師,很難保證科研和育人的質量、水準,其職業操守值得懷疑,也是高校所不倡導和應該禁絕的。允許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也就是說,要賺錢干脆離崗,不要兩頭兼顧,這樣就避免了跌入“義利難全”的漩渦,豈不皆大歡喜!
@藍曉霞(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4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將繼續部署促進就業鼓勵的創業,支持高校院所專業人員在職和離崗創業。這一舉措無疑為懷揣技術、有創業夢想的高校科技人員吃了定心丸,也給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新的動力,對改變我國長期存在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熱情,提升科技創新轉化效能乃至整個高校協同創新能力都是利好消息。但要把政策用好,關鍵還在于進一步細化有關規定,要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的身份待遇保留問題。應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出臺離崗創業人員收入分配等人力資源管理細則,既保證高校教師從技術轉化中受益,又要兼顧校內公平。二是高校教師職務發明成果的收益歸屬問題。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方面缺乏成果共享及利益分配機制是當前制約我國科技創新潛能迸發的主要障礙之一。現在各地對高校科技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收益分配的具體制度安排也不盡相同,應進一步改革高校科技管理體制,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進一步明晰責權利,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創業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韓寶志(天津大學檔案館館長):
高校科技人員離崗創業理論上是行得通的。高校教師離開崗位,將自己的夢想付諸實踐,本身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給學生以啟迪,讓學生勇于實踐。教師到社會中去檢驗科技成果,積累實踐經驗,對豐富教學內容,也有借鑒作用。但有兩個問題:第一,教師的科技成果如果是承擔國家項目,那么用項目的成果來搞創業,首先需要解決知識產權的法律問題;第二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即在社會中的教師與高校之間的關系認定問題,也就是教師離開高校之后,還可以回到高校的問題;目前,各高校教師名額有限,人員不足,如果離職創業,回來后教師資格是否有效、工齡等是否認可的問題。這也是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完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