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任慶琳 王明宇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問題和對策研究①
湖南農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任慶琳 王明宇
本文在分析目前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信息化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從農產品本身的自然屬性、整體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我國大環境下的冷鏈發展程度和法律法規的健全程度、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滯后性出發進行分析,給出了相應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問題的對策,著重從實現我國冷鏈信息化和農產品配送的三個“一體化”進行分析,初步地從理論上解決了現在生鮮電商物流配送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生鮮農產品 冷鏈物流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的特殊性和生鮮農產品易腐爛變質的自然屬性,決定了生鮮農產品的物流運輸具有不同于一般物流的特性,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1重中之重是保證農產品的質量
較先前的去市場實體店購買蔬菜,在網上下單購買蔬菜、水果等生鮮農產品,消費者是看不見摸不到實物的,第一次消費僅僅是通過產品的描述詳情或評價來選購商品,因此第一次的消費體驗十分重要,這就取決于農產品本身的質量。從田地里的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在這整個供應鏈環節中,采用一定的農產品管理體系,保證產品質量的可控狀態,及時作出反應,這些對消費者的信任和放心購買有很大幫助。
1.2對物流成本和時效性十分敏感
雖然電子商務企業與傳統實體店相比,投入的管理設施成本降低很多,主要投入是在網站日常的維護運行,但每件產品需要通過物流運輸,因此要保證公司的盈利,就特別需要在物流成本上進行嚴格控制。很多電子商務公司都是采用第三方物流,而非自建物流,那問題就轉移到了第三方物流的成本控制方面,如何保證產品質量、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是企業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生鮮農產品自身的易腐爛屬性,要求物流配送能夠更加快速及時,從而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和體驗感。現在生鮮農產品電商的目標客戶主要是上班族,其收貨時間受到很大限制,這對于農產品的物流配送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個問題也是企業正在極力解決應對的。現在,很多農產品電商企業在同城配送中,都能夠做到次日送貨上門的服務,或者預約時間當天送到消費者手中。
1.3物流技術和設備要求更高
儲藏、包裝、運輸等環節的技術會直接影響生鮮產品的品質,很多生鮮農產品含水量高、保鮮期短,因此對物流技術要求很高;用于保鮮、冷藏以及防疫等的物流設備也是十分重要的,也會影響農產品的新鮮程度。因此,物流技術和設備是硬性條件,與生鮮產品的新鮮度直接掛鉤,正因為如此才增加了物流的難度。
1.4配送網絡簡化,但是物流配送點分散
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點分散在城市中,造成配送點多,增加了其配送難度。區別于傳統的食品經銷商向各大超市和市場的配送,這些物流點集中,且走貨量大,成本相對低,物流路線容易規劃,而現在極其分散、單位走貨量少的消費點的配送路線和時間控制難度較大,這就需要科學規劃配送路線,滿足客戶要求。雖然存在以上的問題,但是電子商務下的農產品配送確實比傳統模式下減少了很多流通環節,增加了效率。
2.1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狀分析
(1)需求巨大。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4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57億,網購用戶規模達到3.48億,較2013年底增長20.4%,且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2.36億,增長率為63.5%,是網購市場整體用戶規模增長速度的3.2倍。龐大的消費群體,給了生鮮電商能夠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石。
(2)低市場占有率,提升空間大。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的7.1%,到2014年,食品工業總產值達12.3萬億元,年增長達到15%,但是2014年我國進入流通市場的農副食品通過電子商務流通的農產品的比例仍然很低,其生鮮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更低。雖然從2013年開始,食品電商開始爆炸式增長,天貓、京東、1號店、中糧我買網等平臺交易額年均增長十分迅猛,生鮮電商系統愈加成熟,但是其占市場實體流通的比率依舊很低,目前市場占有率僅1%左右,遠遠低于服飾、電子產品、護膚化妝品等品類。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檢測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到260億元,增長幅度達到近100%。驚人的數據表明,生鮮電商市場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十分巨大,是電商領域的一片藍海。
(3)農產品質量難以保障。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消費者所重視的,網上購買生鮮農產品讓廣大消費者抱著十分謹慎的態度。生鮮產品的流通各環節存在著安全風險,我國的食品檢測體系仍舊不完善,各項監測制度和力度不夠,這些問題使得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受到很大影響。而在電商環境下的生鮮農產品,其問題更是突出,倉儲、配送等各環節對產品的質量和品質都是一個挑戰,產品在物流運輸中有著現實性的風險問題。很多消費者重視新鮮程度和便捷,選擇在網上購買生鮮產品,隨后的用戶體驗感很差,包括送貨時間、產品在配送途中的損壞、保鮮不夠、配送網絡短缺等。
(4)生鮮電商盈利難。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生鮮農產品電商達到4000家,但是在這4000家中僅僅1%盈利,88%略虧,將近7%大虧,約4%持平。雖然生鮮農產品的平均毛利潤可達到30%~40%,其中海鮮產品更是達到50%以上,但是由于受到生鮮產品本身的自然屬性、倉儲配送和保鮮的局限性、物流成本高等這些障礙,使生鮮電商的盈利還是一個問題[6]。這些數據表明,被十分看好的生鮮電商市場,面臨的挑戰和競爭是很大的,如何在片巨大藍海中占據一席之地,獲得利潤的最大化,是生鮮電商企業的首要目標。
2.2生鮮電商物流信息化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生鮮電商發展水平和規模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整體規模較少,消費群體和市場規模不大,例如天貓、京東等的電商大鱷有著較先進的體系和管理之外,很多中小型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程度和信息交互不夠,大多處于優化中的初級階段。
蓬勃發展的生鮮電商物流信息化可分為三個層次: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以及個性化服務提供。在這三個層次下,生鮮電商企業根據其信息系統的應用范圍和廣度,其物流信息化存在四大境界。
第一,單點系統應用。信息化交互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針對企業需求需要建設特別功能的各項軟件工具和單點系統的建設,這一層次的建設主要針對OA等辦公軟件,如企業內部通訊工具、物流行業的條形碼、物流仿真軟件、自動識別軟件等。這些單點系統的建設,是基礎化建設,對生鮮電商企業的發展極為重要。
第二,綜合管理。生鮮電商企業有著不同于一般傳統企業的特性,如何更加高效質量地進行企業的正常運作,需要采用綜合的先進管理方式,提升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從而使企業資源得到整合,資源利用率達到更大化。該層次的建設主要是企業通用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和物流專用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第三,優化流程。生鮮電商企業需要更加高效的運作模式,企業的上下部門級建設和企業業務流程,需要通過信息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優化。這一層次不僅包括一般的信息系統,還包含專業的物流信息系統,如保鮮技術優化、倉儲存取的優化、物流配送路徑的優化等。
第四,公共服務平臺。信息化的時代,要求每個企業實現信息化建設,時刻關注物流信息的發布共享、同類行業的發展狀況、物流行業和其他行業的信息交互,這些信息的需求遠遠超過企業的承受能力,需要第三方或政府部門提供。這層次建設的主要內容是GPS系統、GIS系統、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EDI網絡交互中心等。
當前,雖然生鮮電商企業在物流模式上已經有了很大創新和改進,但是物流成本仍然很高,從而提升了農產品的價格,在供應鏈環節對生鮮農產品的保鮮程度、農產品的質量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已經越來越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3生鮮電商企業采用的物流模式
物流的重要性,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物流模式的選擇,特別對于生鮮電商企業來說,物流的成功與否是決定性的。現在主要的生鮮電商企業物流模式分為三種: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以及兩者混用型物流模式。
2.3.1自建物流
自建物流是指企業自身完成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順豐優選是十分典型的自建物流生鮮電商,是依靠順豐物流在全國實現配送網絡,這種自建物流企業可以對物流各環節進行有效控制,根據不同企業自身的需要建立快速響應機制,擺脫對第三方物流的依賴,不管是信息化控制還是可變成本的控制都是相對容易的。但是自建物流也有著一定的消極影響,它分散了企業的主體經營,其專業性有待加強,前期物流建設投入成本、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巨大,需要長期的規模效應實現成本降低。
2.3.2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利用專業的物流公司進行物流配送活動,向委托企業提供系統的物流服務模式。例如“喵鮮生”就是采用第三方物流,這樣可以集中企業的核心業務發展,享受第三方物流公司帶來的專業服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改進可以提供對象化的定制服務。但是,全部采用第三方物流會存在很多問題,生鮮電商企業對物流活動的控制力大大降低,對產品在運輸途中的狀況和質量難以有效控制,風險的控制、處理解決問題全部轉移到第三方物流公司上,容易出現責任的推諉,用戶的體驗度降低。
3.1生鮮農產品流通損失率高
我國生鮮農產品的保鮮儲存比例不足20%,初加工比例少于10%,表明了我國生鮮農產品的加工水平低。有數據表明,我國生鮮水果、蔬菜在采摘、運輸、儲藏等過程中,其損失率達到25%~30%,而發達國家的水果、蔬菜損失率則降低至5%,美國在物流環節中的損耗率僅僅為1%~2%。美國生鮮農產品一直采用冷鏈物流,根據農產品自身需要的保鮮低溫狀態進行冷藏,而我國農產品的冷鏈物流還在建設的初級階段,80%以上的農產品是采取常溫方式保存和流通,在整個供應鏈條上,大量的生鮮農產品每年因缺乏冷凍冷藏設備和技術造成的損失高達750億元。
3.2物流成本高,基礎設施落后
生鮮電商的供應鏈上游主要在農村,而農村正是我國信息化建設最薄弱的區域,城鄉的信息化程度存在很大差距。我國農村的交通基礎設施落后,道路等級低,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投入,以2013年發布的“寬帶中國”戰略分析為例,2013年~2015年平均建設成本為45萬元/村,2015年~2020年平均建設成本達到60萬元/村,如果要使95%的行政村獲得寬帶服務,共需要投入309億元的建設資金,平均每年需要40億元,這些投入是針對農業規模的擴大和農產品產量的增加,造成農村地區物流的建設重視數量而忽視質量。
同時,在交通運輸方面,農村沒有專業的車輛運輸隊且車況路況較差,運輸中公路的冷藏運輸量只占25%,鐵路的冷藏運輸運量占55%,農產品的物流時間過長,導致產品物流運輸成本的增加。
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多采用平方倉庫,倉儲設施比較簡陋,配備的冷藏、保鮮的現代化技術更少,使得生鮮產品的物流成本過高,我國的物流成本占5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則控制在10%左右。
3.3冷鏈發展程度低,法律法規不健全
冷鏈物流是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需要國家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完成,為確保每個環節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建立統一的信息化標準、規范化技術標準、健全的法律法規是保證冷鏈物流正常運作的基礎。我國的冷鏈物流系統處于初級階段,在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物流信息標準不統一,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多種問題。
3.3.1冷鏈物流發展程度低
當前我國生鮮農產品利用冷鏈流通的比例依舊偏低。我國生鮮農產品總體的采后商品化處理僅為1%,我國水果采后經過儲藏加工增值比例為1:1.8,而國外的比例是1:3.8,這表明了我國產品的加工水平低下,產品增值幅度低。
3.3.2供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能力嚴重不足
當前,我國的機械冷藏車輛中,冷藏列車有1910輛,冷藏汽車約2萬輛,冷藏保溫汽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為0.3%左右,而美國為0.8%~1%,德國為2%~3%,英國為2.5%~2.8%。我國公路運輸生鮮水果、蔬菜的冷藏運輸量僅占運輸總量的10%~20%。同時,冷鏈物流的儲藏設施不夠,現有的倉庫缺乏冷藏設備和技術,很多已有的冷凍冷藏設施普遍落后老化,而且區域分布比較分散,關鍵物流節點如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性農產品配送周轉中心等缺乏冷藏冷鮮技術。總體來說,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冷鏈物流無論在硬性設施設備方面還是在物流配送效率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距。
3.3.3冷鏈物流信息化標準混亂,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雖然已正式發布《冷鏈物流分類與基本要求》,有關“冷鏈”的國標就有《冷鏈物流企業服務條件評估》、《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規范》、《食品冷鏈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但是對于電子商務自建冷鏈物流的法律規范工作還是處于議程之外。而且,很多有關的冷鏈物流法律法規分散于多部法律法規中,這些法律法規大部分的制定時間較早,不適用于現在的物流配送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電商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規范還沒有發布,同時,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監管也十分混亂,工商部門、公路運輸管理處、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多頭管理,導致監督不夠,責任推諉等問題。
3.3.4缺乏高素質的冷鏈信息化專業人才
人才是企業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因素,生鮮電商要想實現信息化就需要一批高質量、結構合理、數量豐裕的信息化人才隊伍。事實上,大多生鮮電商企業面臨著專業人才的缺失、教育缺失和物流信息化人才缺失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教育的缺失。隨著物流的發展,我國很多高等院校都設立了與物流相關的專業,但是很多高校對于一些新的物流模式如冷鏈物流,只停留理論方面,脫離實際,很多同學也只是處于理論上的認識,不能直接投入到工作當中。生鮮電商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還存在很大的缺口,因課堂教學和企業實踐不符,使得學校并不能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冷鏈物流信息化人才。
(2)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生鮮電商發展迅猛,冷鏈物流從業人員很多,但是物流工作人員大部分素質較低,缺乏現代冷鏈物流的系統化知識,同時,該專業普遍沒有上崗的資格認證,不能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生鮮電商冷鏈物流的需要。
(3)信息技術人才和信息化人才不等同。很多生鮮電商企業在建設初期,需要大量信息技術人才,進行設備和系統的安裝和調試等工作。但是這些信息技術人才并不是信息化人才,實踐證明,電商企業的冷鏈物流信息系統的系統選型、應用分析、需求調研以及實施規劃等都需要業務人員的協同。因此,真正的物流信息化人才是復合型人才,對企業的管理運營、業務流程和信息技術應用方面都要十分精通。
3.4第三方生鮮農產品物流企業發展滯后
隨著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行業的不斷發展,其運作模式總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農產品生產地—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批發市場—消費者、農產品生產地—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消費者、農業合作社—第三方物流企業—超市—消費者。很多生鮮電商企業都是采用第三方物流來完成,這樣企業可以專注于自身的核心競爭業務,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第三方配送生鮮農產品的物流企業發展滯后,電子商務企業在選擇和是否選擇上考慮很多,以至于企業在慢慢地向自營物流發展。隨著國家政策對農產品物流的扶持和重視,相信第三方生鮮農產品物流企業會獲得快速發展。
3.4.1第三方物流基礎設施落后
運輸工具和交通運輸條件比較落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交通網絡覆蓋面積較小,特別是農村和偏遠地區。
3.4.2信息化程度不均衡
企業采用第三方物流,其信息的傳達交互和控制力會大大降低,特別是在倉庫到消費者手中的這段配送中,無法更高效地實現信息共享,不能對相關問題進行及時溝通解決。
3.4.3無法按客戶要求時間進行送貨
第三方物流公司很多情況下是按照自己的送貨情況和車輛配送情況確定對下個客戶配送的時間,導致客戶滿意度下降。
3.4.4配送時間長
物流公司配送時間不可控,容易造成配送時間過長,公司在配送中,一般情況下車輛清晨出發,對最后一個客戶完成配送時間已經是傍晚時間,這就造成生鮮農產品不再那么新鮮,影響了客戶的體驗度,降低了服務質量。
3.4.5配送中心運力調度不均衡
物流公司基礎設施和技術不夠完善,配送中存在損耗高、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是制約生鮮農產品電商發展的瓶頸,如何縮短配送時間、降低配送成本,這是現在農產品電商企業所關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4.1改善生鮮電商物流大環境
(1)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法規;(2)解決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的誠信機制和交易爭端解決機制;(3)加大農產品電子商務執法監督的力度;(4)增強生鮮農產品物流設施基礎建設。
4.2建立分類管理農產品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模式
(1)植物性鮮活農產品;(2)動物性鮮活農產品;(3)易儲存性農產品。
4.3農產品配送三個“一體化”
(1)農產品配送一體化;(2)基于超市的農產品配送品牌化;(3)農產品配送專業化。
4.4實現冷鏈信息化
(1)冷鏈信息化;(2)搭建信息平臺。平臺包括:建立準入評估;定期發布評估報告;建立溝通平臺,研討行業發展問題。
[1] 沈坤華.生鮮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 2013(26).
[2] 生鮮電商形成萬億市場 仍有瓶頸亟待突破[EB/OL]. http://ec.iresearch.cn.
[3] 畢玉平.中國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4] 張正琪.農產品物流管理與實務[M].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
[5] 張志喬.生鮮農產品營銷與物流[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 呂業清,彭繼躍.熱帶農產品物流信息技術[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F252.24
A
2096-0298(2015)10(c)-082-05
①2012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2BAD35B 04)。
王明宇,湖南農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主要從事電子商務與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