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成斌
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特的,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因為每一個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知識的學習能力都不同,所以他們的數學成績都有著不同,有特別優(yōu)異的,也有非常差勁的。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不能將所有的學生都同等的看待,我們必須針對每個人學習數學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學措施,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激發(fā),提高數學課堂的整體質量。筆者將數學課堂上的學生分為三類:優(yōu)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這三類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措施。
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優(yōu)等生都有著一個相似點,他們的數學成績很優(yōu)異,對數學知識點掌握的很全面。雖然學生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方式不同,有的學生是靠著自己的勤奮取得了優(yōu)秀的成績,有的是靠著自己的數學感覺、直覺等在考試中舉得了很好地數學成績,但是毫無疑問他們的數學功底還是很扎實的。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不能僅僅要求他們掌握課堂的知識,還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他們去主動學習,讓他們學會探索數學問題,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高中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課程,我們教師在黑板上講演只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這樣做雖然可以提高教師課堂的教學效率,但是并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我們只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模仿的對象,讓他們模仿我們解題的思路重新做一遍習題。真正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教學模式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最后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我覺得就適用于優(yōu)等生,他們已經具有了好的數學基礎,能夠獨立的解決數學問題,他們缺少的只是時間,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多給這些優(yōu)等生獨立學習的時間,讓他們能夠靠自己的探索解決問題,能夠更深刻的理解、記憶知識點。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注重最后的結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學到許多知識,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會想盡各種辦法,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去考慮問題,我們教師應該多組織這樣的學習,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在教與學的知識傳遞過程中,我們教師只有一個人,但是全班的學生卻有很多,這就決定了我們教師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解決所有學生的問題,因此我們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這些優(yōu)等生的作用,讓他們做其他學生的小老師,幫助解決同學的問題,既減少了我們教師的負擔,又能夠讓他們在給其他學生講解的時候重新復習知識點。
中等生是數學課堂上比較特別的群體,他們的學習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因為本身的學習習慣以及思維品質的不成熟,在受到差等生的影響時會跟著他們一起貪玩,不及時完成學習任務,在受到優(yōu)等生的影響時又會認真地學習,其實這些學生并不比優(yōu)等生差多少,我們教師完全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措施減少他們與優(yōu)等生的差距。
中等生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不能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自身的行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勇敢地面對困難與挫折,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營造好的學習環(huán)境,鞭策他們朝著正確的學習目標前進,敢于向優(yōu)等生挑戰(zhàn),激起他們學習的斗志。
中等生的個人能力不比優(yōu)等生差,他們只是基礎比優(yōu)等生薄弱一些,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多給他們展示自己的舞臺,讓他們在課堂上展現自己的優(yōu)點,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
差等生是一群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他們跟不上課堂學習的進度,但這不意味著我們教師應該放棄這群學生,相反的我們教師應該重視對他們的培養(yǎng),因為他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滿耐心,鼓勵他們認真學習,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
差等生由于自身的數學成績太差,失去了學習的信心,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樹立他們的自信為主要教學任務,只有學生樹立了自信,他們才能在日后的學習中取得進步,實現質的飛躍。筆者我在日常的教學中通過給他們布置不同難度的習題來慢慢樹立他們的自信,比如在學習《直線與方程》的時候,我先給他們布置簡單的一次方程的題目,然后將題目轉換,逐漸增加難度,讓他們知道自己也是有實力的,從而增加學習的自信。
差等生學習成績差,因此他們很少在課堂上積極的回答問題,慢慢的他們就會感覺自己沒有存在感,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提問這些學生,鼓勵他們回答問題,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課堂地位,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感受到自己被老師同學所認同,這樣就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認真的學習。
小結:總而言之,高中數學教學要注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推動整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合理分配與運用教學資源,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足夠的培養(yǎng),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1]劉元駿;大學數學分層次教學的意義與實施[J]. 高等理科教育;2003
[2]劉德欽,尹群;工科數學課程現代化的認識與實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