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雅斌+梁富一
[摘要]隨著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高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如火如荼。當前,學校碰到了較大的困境,即教師的信息素養跟不上數字化校園應用。本文從當前高校的數字化校園應用的現狀切入,嘗試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對數字化校園用戶進行培訓,探索了一整套的培訓的模式,在實踐應用后對其進行了反思,收獲了幾點啟示。
[關鍵詞]任務驅動;培訓模式;數字化校園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對學校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大學校園的數字化建設可謂如火如荼,而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卻跟不上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速度,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數字化校園的用戶(即教師、學生、各類管理人員等)進行培訓。如何構建更適合學校的培訓模式?更高效地推進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已成為全面提升院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課題。
一、問題提出
數字化校園這一概念最早是美國的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1990年提出的,當下發達國家數字化校園的應用,已經超過以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初級階段,深入到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時期,創造出各種交互式研究性學習、團隊學習的新形式,推動學習方式變革,展示出數字化校園在推動教育創新發展中的強大威力和廣闊前景。而國內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已開展建設多年,依然處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初級階段,在中國知網以“數字化校園”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4031條記錄,而以“數字化校園”與“應用”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42條記錄,關注到應用方面的研究比較少。通過文獻研究發現以本科院校研究為主,高職院校的研究并不多,特別在應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當前,高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存在著“重建設,輕應用”的現象,如何推進數字化校園的應用,最重要的是對用戶(即使用者)進行培訓。怎么樣進行培訓?采用什么形式培訓?如果提高培訓的有效性?這些是值得好好研究的問題。本文從職業教學法的角度考慮,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對數字化校園用戶進行培訓的探索。
二、“任務驅動型”數字化校園用戶培訓模式之實踐
“任務驅動型”培訓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立足實際的工作,在專家或培訓者的指導下,圍繞構建的任務,通過對多種學習資源的應用,調動學員主動地去探索問題、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完成既定任務的過程中,達成培訓目標。
為配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做好數字化校園的應用工作,將“任務驅動”培訓模式運用到數字化校園用戶培訓實踐中能有針對性地解決數字化校園“輕應用”的問題,提升數字化辦公、信息化教學的水平。
(一)做好需求調研,精心設計任務
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必須做好培訓前期的調研,弄清用戶的真實需求,厘清影響培訓效果的真正問題,調研應根據應用的需求進行分層分類的調研。調研工作主要由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牽頭,組建團隊首先進行小規模的、開放性的調研,聚焦數字化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對收集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分類分層的調研問卷;最后進行全校性的問卷調研,收集整理問卷,進行數據分析。
“任務驅動”型用戶培訓模式最重要的是任務的設定,根據調研數據分析結果,依據應用類型分為教學型應用任務與管理型應用任務兩大類,分別組織培訓團隊根據應用的輕重緩急,結合實際應用的目標,精心設計任務。
(二)巧妙分解計劃,合理推進任務
圍繞數字化校園應用的核心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必須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分階段地推進數字化校園應用任務的落實。任務的落實必須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可將其分解成操作性模塊,采用多元化培訓方式,讓受訓者接受并融人培訓。
1.集中培訓模塊。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理念提升,觀念轉變,邀請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校內外專家為受訓者進行“數字化校園應用”方面的講座,讓教師們了解當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前沿信息和先進理念,并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應用實踐。 2.實地考察模塊。以交流考察的形式進行經驗性、拓展性的學習,組織受訓者到其它高校實地考察數字化校園應用的現狀,進行比較學習,明白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揚長避短,特別注重與使用同平臺的高校的對比,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與做法,拓寬視野,為學校數字化校園應用提升新思路與新方法。
3.自主學習模塊。以受訓者在崗主動學習、反思的形式進行自省性的學習。受訓者可以結合自身工作崗位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時間,針對崗位平臺使用情況,有針對性地的突破平臺使用的重點與難點。注重與同事之間、與工程師之間的交互學習,同時注重自己的經驗的積累與分享,做好平臺使用的日志。
4.專家診斷模式。以校內培訓團隊與校外專家及系統工程師進行專業指導為主要形式,幫助各崗位的平臺應用績效進行診斷,分析存在的不足,找出改進與提升的方法。
5.總結提升模塊。以平臺應用的總結交流與成果展示為主要形式,注重各平臺的不同應用模塊之間的交流,提升協作能力,讓平臺應用效率更高,趨向更合理,加強橫向的聯系,強化數字化校園應用的經驗分享。
(三)組建培訓團隊,攻克難點任務
培訓團隊的專業引領是十分重要的,是培訓質量的重要保證。為此,學校組建了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教育信息化培訓團隊,由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負責,以校內專家為主體,邀請校外的教育信息化專家參與,強化培訓團隊的力量。整合多部門的資源,讓受訓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出色地完成任務,對受訓者存在的應用的薄弱環節與難點,充分發揮專家的引領與評估作用。探索并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數字化校園應用推進策略和實施辦法,并對應用過程質量進行監控,保證任務完成的質量和水平。
(四)培訓方式多元,做好任務實踐
打破常規的培訓形式,根據培訓內容與任務的特點,實施多元化的培訓,特別注重參與式、體驗式培訓,最終的目標是實踐應用。在講座中實行隨機提問,加強專家與受訓者之間的互動;以平臺為小組進行學習,用平臺的案例進行教學,注重小組的團隊協作學習;校際考察時,注意各崗位對接交流與討論,同時加強培訓過程的指導與管理,讓研討、輔導、觀摩、交流、實踐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
(五)多元評價總結,落實任務深化
培訓的重要一環就是評價,評價實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培訓的效果,因此,要避免單一的評價方式,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培訓的實效性。從前期的調研評估到培訓結束后的問卷反饋,從受訓者的總結報告,研修日志到培訓整體項目的自評,全面地關注任務的推進,評估落實到細節,保證任務落實。
三、“任務驅動型”的數字化校園用戶培訓模式之反思
在“任務驅動型”數字化校園用戶模式培訓中,雖緊密結合學校數字化校園應用的實際,著眼于解決應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實施實踐取向,融合了多元培訓方式,保證了培訓的多元性與開放性,但反思整個過程,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培訓需突出可操作性與實效性
在任務驅動的培訓中,培訓任務的制定與設計無法離開受訓對象的調查與了解,特別是培訓需求的調研。只有加強了培訓需求的調查與分析,才能找到培訓的突破口,找準培訓的具體“任務”。“任務”切入點小且能以點帶面,同時緊密圍繞數字化校園的應用問題開展,讓受訓者完成任務的同時,推進了數字化校園應用工作,推進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二)培訓需注重參與性與多元性
數字化校園應用的培訓對象主要是教師,對于常規的講授式教學,他們已經非常熟悉,無法激發學習興趣。要提升培訓的效果,達到培訓的目標,必須激發受訓者的學習熱情,最好的方式讓其參與培訓,身臨其境同時培訓的方式要實現多元化,如:小組研討、交流等,還可以培養團隊協作學習能力,誘發學習的主動性,關注到學習者的能力的提升。
(三)培訓需整合多方資源
數字化校園應用并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情,這是全校性的大事,必須整合多方資源,包括硬件資源與軟件資源,還是人力資源。涉及的部門有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信息中心,教務處等,如果不能整合這些資源很難做好數字化校園應用的推進工作,會出現較多的問題,導致推進效果差強人意。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型”數字化校園用戶培訓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培訓模式,更加注意任務有效性,探索自主學習與應用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受訓者帶著問題來學習,通過完成任務提升實際應用能力,激發了學習熱情,提升了技術的理論素養,強化了實踐應用能力,促進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曉芳,基于“任務驅動型”的教師培訓模式探究與實踐[J].成人教育,2014(12):62-64。
[2]解建寶,曾興柱,任務驅動型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7):125-127。
[3]謝幼如,尹睿,專題學習網站的教學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