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懷宇
青海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當前我國勞動力就業困難的成因與對策
朱懷宇
青海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我國經濟受國內外經濟共同發展影響,還處于較復雜的環境中。盡管我國經濟發展處于上升時期,但我國勞動市場并不十分樂觀。既有地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供需不平衡,又有人口基數大帶來的勞動力過剩現象,還受國外復雜環境影響使得勞動力流動性增大。要想改善人們就業困難的現象,就需要政府、企業和勞動方多方合作積極配合。本文從政府、企業和勞動力三個角度分析當前我國勞動力就業困難的成因與對策。
勞動力;就業困難;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正進行著不斷的優化和升級,與之相適應,我國的就業結構也在進行不斷的相應調整[1]。就業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也關系著中國未來發展的走向。就業難,用工荒。
1.1.增勞動力和再就業勞動力就業困難
畢業生是主要的新增勞動力,而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就業率低是目前新增勞動力存在的主要問題。歷史數據中,更是有近七成高校大學生被拒。大學生剛出校園大門,幾乎沒有工作經驗,在某些技術崗位中,直接排除在外。面對工資較低或者偏向體力勞動的崗位,大學生又往往認為念過大學,去這些崗位不值當,還不如當年念技術學校。企業處于自身利益考慮,不愿或者盡量少的接受零經驗的求職者,或者給出的工資較低,達不到大學生的普遍接受范圍。于是,很多大學生不愿本科畢業就立刻工作,而是選擇繼續深造,一方面是逃避嚴峻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沒有什么抱負,不愿就業而選擇“啃老”。
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同樣存在就業難、就業率低的問題。下崗失業人員年紀較大,精力和干勁都比不過年輕人;環境發展迅速,這些人很難跟緊時代變化的步伐;受成長環境和少時接受的教育影響,他們思維顯現定式,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如年輕人。處于自身利益考慮,企業和工廠與其不停的讓老員工學習新技術,不如直接聘請學習了新技術的新員工。而在體力工作崗位,年紀大反而是劣勢。
1.2.高級技術人才短缺
中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專業性強就職崗位少,偏冷門。往往中高級人才在科技專研方面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卻并不能得到成正比的回報,也就是回報率低,而社會風氣又偏向急功近利,這些因素導致專注科研這一群體的人數下降。且中高級技術職位對應職人員研究方向要求下海,這也限制一部分人就業和跳槽。就企業而言,他們有時會考慮也自己培養企業本身所需的中高級技術人才,但一方面他們要投入大量資金去培養人才,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培養出的人才跳槽,導致得不償失,所以這一現象并不多見。
1.3.遠工廠以及中小型企業招工困難
在中西部地區,經濟相比東部欠發達,但創辦工廠投入相對較低,且中小型企業較多。在這些“地理位置不好”的地區,企業工廠等用人單位的招工往往成了難題,因為存在大量勞動力涌入繁茂東部地區求職導致中西部偏遠地區勞動力短缺的現象。相對較大的知名企業而言,中小型企業發展空間不大,工資不高,升職加薪不容易。一般來講,工作區域與生活區域相同,在發展較好的地區就業,意味著公共資源較好,知名醫院、學校,便利交通,信息科技等都可以共享。所以大多數人想希望在大城市就業生活。
2.1.勵創辦中小型企業
我國人口基數多,大中型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限,而中小型企業經營模式比較靈活,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有大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是改善我國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的一個對策[2]。盡管我們還是要走大規模集化道路,但目前我國還處于過度階段,自主創業,資金投入少,不僅能解決自身就業問題,還能為國家創造財富。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型企業無需大量資金流轉,企業結構和層次簡單,產業模式多樣。但是抗風險能力較差,需要國家和地區政策扶持和資金幫扶。
2.2.強教育的發展
勞動力就業困難還有教育的因素在里面。一方面,一些傳統落后的觀念存在于勞動力腦中,另一方面技術知識缺乏也束縛著勞動力。盡管我國的教育事業已經有了快速的發展,但總體而言,仍處于世界較落后的水平,且發展不平衡。落后體現在,我國國民接受教育水平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不普及,高職教育發展緩慢,整體教育體制不完善。不平衡體現在中西部教育不如東部教育,農村教育不如城市教育,包括研究成果和教育資源。政府應當加大對教育事業的財政投入,尤其是發展較落后地區,并應當注重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重視。
2.3.外就業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以及我國科技生產水平大力提升下,中國制造得到越來越多的海外市場認可。同時,國內就業局勢較緊張,引導海外就業也不失為一項好對策。
我國人口基數大,就業結構也就相對復雜。面對目前我國出現的勞動力就業困難問題,除了國家應給予好的改善政策,企業也應當適當調整招聘模式和門檻。除此之外,個人也應當為自己的就業負責,采取對策積極應對就業問題。
[1]韓曉娜.勞動力供求形勢轉折之下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2]汪青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及對策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