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艷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們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老師不斷的研究,不斷地創設途徑。課堂上可以通過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讓學生在質疑問題難中大膽創新,培養創新能力,更需要讓學生在預習作業與開放題的練習中去嘗試,在操作活動中去體驗創新。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也在不斷變化。二十一世紀需要創新型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因此,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更重要的應該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數學教學是基礎學科,通過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學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會創新
要讓創新真正走進課堂,首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只有在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才能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他們才會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創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效應,努力創設輕松、活躍、民主的學習氛圍。
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在鞏固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填空的題目,如:3/4=( )/8,10/16=5/( ),12/15=( )/3=24/( )。這些題目,學生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后,基本上都能順利地解答出來,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然后再出示:2/4=( )/( ),剛開始時,學生一時摸不著頭腦,一位學生說:“老師,這里沒有分母。”這時,教師可以抓住時機說:“那好,現在就由你們說分母,老師來填分子,行嗎?”此時,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學生說“4”,老師回答“8”,學生說“6”,老師回答“12”……幾個回合以后,再改為學生說分母,老師回答分子,這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每個同學都爭著回答,最后竟然出現老師的數還沒有報出來,有學生的手就已經舉出來了,就在練習快要結束的時候,老師慢慢地報出一個數“15”,學生一下子愣住了,對照分數的基本性質,發現2到15不是擴大整數倍,應該怎么填呢?有一位學生大膽地站出來說:“應該填30,因為我們剛才所填的分母都是分子的2倍。”瞧,多好的回答,這位學生的思維就已經跳出了常規的格式,克服了死記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的思維方式,學生創新的火花就在這一瞬間得到了迸發。
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為學生考慮,多創設這樣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創造性的潛能就得到了發揮,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
二、讓學生在猜想活動中大膽創新
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猜想。這些猜想有的正確,有的錯誤。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檢驗,克服盲目猜想,引導合理猜想,從而去探求新知,大膽創新。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學生易受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征影響,容易作出“個位是3、6、9的數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的猜想。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找一些能被3整除的數,再用卡片出示一些數進行觀察、驗證。觀察這些能被3整除的數的個位上是不是都是3、6、9?通過驗證,學生意識到原先的猜想是錯誤的,心中充滿疑惑,頓時探求新知的強烈欲望油然而生。這時教師抓住契機,引導學生繼續觀察:這些數的個位有特點嗎?接著指出:看來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個位,也與數的排列順序無關,那么,究竟與什么有關,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1)可能與各位數的乘積有關;(2)可能與各位數的差有關(大數減小數);(3)可能與各位數的和有關……對這些猜想,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行驗證,從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在這過程中,學生以主人公的姿態參與新知形成的全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規律的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大膽猜想,積極探究的精神。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索,通過計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體驗到創新的樂趣。
三、讓學生在預習作業中嘗試創新
數學教學也需要預習,但如何預習才有效?特別是像計算公式的推導等知識的教學,如果純粹讓學生預習,學生只會套書本公式做題,起不到預習的作用,也看不到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面。因此在教學《圓柱的體積》一課時,我要求學生不看數學書,自己想辦法求一個圓柱的體積。結果學生第二天的預習作業,讓我大開眼界,更看到了學生創新的火花:
【學生甲】先把一個空圓柱灌滿水,然后再把這些水倒入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水槽里,根據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算出水的體積,就是圓柱的體積。
【學生乙】如果這個圓柱是個橡皮泥那樣的軟物體就好辦了,我就把可以把它捏成一個正方體,利用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求出它的體積。但如果是個實心的怎么辦呢?
【學生丙】我可以在魚缸里放了一些水,做上記號,然后把一個圓柱投進魚缸,沉入水底,再做一個記號,最后量出魚缸的長、寬和兩個記號之間的距離,三個數相乘就是這個圓柱的體積。
……
從上述學生寫的數學日記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學生在完成預習作業時的一個創新思維的過程,盡管這些方法不是很正確,但都是學生用心思考的過程。在整個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通過不斷的嘗試,不斷地操作與探究,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逐步學會創新。
四、讓學生在開放性題目的練習中發展創新
(下轉第47頁)
(上接第20頁)
開放性題目綜合性強,知識容量大,由于這類題目各個要素的開放性,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不同的經驗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見解。經常讓學生練習一些開放性的習題,可以使學生擺脫常規思維的束縛,學會探索、學會創造,學會多角度地考慮和思考問題。
例如,教學用“通分”的方法比較分數的大小后,可以讓學生進行這樣的練習:你能用幾種方法比較3/5和2/7的大小?開始學生一般都用通分的方法進行比較,后來通過老師的啟發,有的學生還想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1)對分子進行通分:
3/5=21/35 ? 2/7=10/35
因為21/35>10/35,所以3/5>2/7
(2)用“1/2”作標準:
因為3/5>1/2 ?2/7<1/2,所以3/5>2/7
(3)用“2/5”作標準:
因為3/5>2/5 ?2/7<2/5,所以3/5>2/7
(4)用“3/7”作標準:
因為3/5>3/7 ?2/7<3/7,所以3/5>2/7
通過多種方法的交流練習,學生的智力得到了開發,思維的潛能得了發展,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創新思維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五、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體驗創新
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開展一些實踐活動,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可以一改以往老師單獨實驗、得出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計算的單調教學方法,讓學生人人動手參與操作。首先用一組“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進行實驗,再用一組“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進行實驗,當兩次操作下來都找不到其中的關系時,最后再讓學生操作“等底等高”的一組圓柱和圓錐,通過操作學生驚喜地發現原來“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整個操作活動都是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完成的,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增強的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牢固地掌握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同時還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創新的快樂,獲得成功的體驗。另外,教學了“統計圖表”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為班級或學校設計一張統計圖或統計表,比一比誰設計的最美觀、最實用等等,通過這些實踐操作活動的開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充分享受到創造與成功的快樂。
總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方法和途徑是多方面的,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只有不斷地進行探索、研究,正確地把握時機,創造條件,加強思維訓練的密度,將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這樣,才能使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兆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