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敬宇
【摘 要】合作學習是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而小組討論又是合作學習的核心,它能使師生、生生之間有更多的交往、互動的機會,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促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合作學習;小組討論
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認為,重視開展小組討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腦、語言表達、探究學習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規是有效開展小組討論的重要保障
小組討論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同時也給教師控制課堂秩序帶來了困難,易使課堂教學產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局面。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規,并通過訓練使之形成習慣。具體來說,可從兩方面來操作:
1.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在小組中,人人都是學習的主體,在一個階段每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職責。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要培養組員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討論時分工一定要明確。根據不同活動需要設立不同角色后,教師還要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學生的特長、個性差異等進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組成員民主協商,自行分工),向學生提出本次活動的內容和要求,讓他們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確各自責任,明白“分工不分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保證活動順利實施。每個小組應設立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及其他成員等。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如果討論小組人數多還可配備協調員,監督員、資料員甚至是專提反對意見的“反對人”等。每人擔任不同角色,一定時間后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實現小組角色之間的相互依賴、合作和公平競爭,增進互動的有效性。
2.培養良好的討論習慣。學會合作是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課堂上小組討論的形式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自我和欣賞他人的機會,有利于學會人際交往,優勢互補,促使個體的社會化。但如果沒有良好的討論習慣,則合作只是空談。因此,教師應利用小班人數少的優勢,切實做好對學生良好討論習慣的培養。
(1)獨立思考的習慣。小組討論要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沒有經個體精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只有在學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時開展小組討論,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觀點的針鋒相對和正面交鋒,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討論前一定要給予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否則易出現“搭便車”的情況。應要求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先行預習,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認真傾聽和文明發言的習慣。在小組內交流時,要多采用輪流發言式,應在“主持人”的協調下,每位學生依次發表意見(可讓后進生先發言),使每個成員不得不參與思考、討論,提高弱勢群體主動參與意識,變被動為主動,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獲和提高。若經爭論后意見仍不統一,則由記錄員記錄下來,待小組匯報時提交全班討論。在交流中應認真傾聽,注意力集中,學會尊重他人,不隨意打斷他人發言。不僅要肯聽,更要會聽,能聽懂別人說的重難點及解題的方法與思路。不要因覺得乏味等原因就放棄或匆忙下結論,要帶著問題傾聽,在傾聽別人意見的基礎上反思自己的觀點,并學會吸收和分享別人的思維方法與學習成果。
(3)團結協作的習慣。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任何一項發明創造和創業都離不開團隊合作。但學生的合作意識并非自發形成的,需教師精心培育。
①培養小組集體,形成共同奮斗目標。在小組討論時,要使小組學生結成利益共同體。要關注弱勢群體,以其為中心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明白只有在每個組員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小組才能獲得成功。這樣,使組內學生都樹立起與小組榮辱與共的意識,促使學生樂于合作。
②課堂評議突出合作意識的評價,促進團隊精神的形成。要求學生以小組名義匯報討論成果,開頭詞一般應是:我們小組的意見是。教師評議時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小組討論成果的價值,突出對合作意識的評價,突出對小組成績的肯定。教師通??蛇@樣說:第幾小組表現出色。比比,哪一小組的方法更多、更好。
二、合適的評價和獎勵是支撐有效小組討論的重要力量
每次小組活動后都要及時進行總結評價。一方面是對小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結果,觀點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組的,把小組討論拓展為全班交流,鞏固和擴大討論成果。允許互相質疑,讓學生在思考和探討中,使思維充分發展。另一方面,對小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分階段在小組內對每個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 主要從參與是否積極、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認真負責等方面進行(尤其要關注學困生)。同時在組與組之間評比,看一看哪組活動開展得最好,哪組同學最積極主動、團結友好。
在小組討論中,老師、同學正面激勵的評價有利于增強小組凝聚力,提高討論效果??山洺P缘脑u比“配合默契獎”、“共同進步獎”、“集體智慧獎”等。采取單課評比與積分相結合的競爭方法,或以每課各組輪流推出小組發言人、主講人的形式,在諸如此類的激勵中,基礎好的學生就會感到僅僅提交自己的成績是不夠的,還必須盡力幫助組內其他成員,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認識到自己對于小組所承擔的責任,壓力能變成動力,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有利于強化合作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在討論中,教師還要積極參與其中, 讓學困生得到教師最及時的幫助,讓討論中精彩的發言和智慧的火花得到最直接的肯定和評價。
【參考文獻】
[1]寧德琮.談談北京市小語課本中“文詞句”的編排意圖[J].北京教育,1994年03期
[2]一九九三年小學語文畢業考試自行命題情況分析[J].北京教育,1994年05期
[3]李福君.字頻與識字教學[J].北京教育,1994年09期
(作者單位: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洋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