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輝
【摘 要】一篇課文,找準了它的“切入點”,就抓住了全文的“神經中樞”。根據課文特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不僅使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也有利于學生發展學生思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閱讀;教學;切入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怎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引導學生有效地鉆研文本?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每篇課文的要旨,選準教學的切入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理解課文,欣賞課文,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現結合人教版第三冊語文教材,談談個人的做法。
一、以課題為切入點,貫通全文
文章題目往往是文章內容的濃縮,或主題思想的概括。教學中,教師可從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閱讀文本解決問題。教學《我選我》一課,我引導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我”指的是誰?
“我選我”做什么?
“我”為什們要選我?
然后我讓學生自讀課文,小組交流,找出答案:
“我”指的是王寧。“我選我”擔任班上的勞動委員。因為我和原勞動委員李小青是好朋友;我要像他一樣熱愛班集體。
在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后,我再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
“我選我”成功了嗎?(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成功了。)
平時生活中,你們見過“我選我”的嗎?學了課文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學生紛紛談自己的想法,多數學生都贊同王寧的做法,表示要向他學習。這樣,文章的主題思想也很容易被學生理解了。
二、以起始句為切入點,統領全文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的起始句,獨立成段,也是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教學中,以這樣的中心句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閱讀教學就會一氣呵成。
如《北京》這篇課文的第一句:“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我抓住這一起始句,扣住“美麗”一詞讓學生閱讀和理解文本:
課文寫了北京的哪些方面美,美在哪兒?
1.天安門美:紅墻、黃瓦;寬闊的廣場和矗立的紀念碑。
2.馬路和立交橋美:路樹成陰,鮮花盛開;車輛來來往往,川流不息。
3.建筑美:許多名勝古跡和公園,到處是高樓大廈。
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再對自己感興趣的自然段進行反復朗讀,品味課文所描繪的北京美景,加深了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三、以過渡句為切入點,關聯全文
過渡句,在文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上下文有機地連成一體,又對前后兩部分的主要內容作了明確的提示。教學中,以過渡句作為切入點,往往能快捷的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風娃娃》一文,課文較長,共八個自然段。前三個自然段講風娃娃做了兩件好事:吹風車和吹帆船;后4個自然段講風娃娃好心辦了壞事:吹斷風箏、吹走衣服、吹折小樹;中間一個過渡段。這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學習這篇課文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我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圍繞“風娃娃想:幫人們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氣就行”這個過渡句,再讀課文,找出風娃娃做了哪些好事后這么說的?然后接著讀課文,找出風娃娃還做了哪些事?這些是不是好事?最后議一議:做好事真的容易嗎?學生學起來就輕松多了。
四、以重點詞為切入點,提挈全文
有些課文中的關鍵詞會多次出現,對理解課文內容有著很好的提示作用。以重點詞語為切入點,擴散開來學習課文,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紙船和風箏》中,“樂壞了”“很難過”都兩次出現在課文中。我將這兩個詞語出示出來,讓學生讀課文、看插圖,先弄明白:
誰“樂壞了”,為什么“樂壞了”?(小熊和松鼠,因為分別收到了對方送的紙船和風箏。)
然后弄明白怎么變得“很難過”了?(因為他們吵了一架,不再送紙船和風箏。)
這時小熊和松鼠都做了些什么?結果怎樣?(繼續為對方做紙船和風箏,再次送給對方,雙方和好了。)
學生在這快樂和難過的轉換中,讀懂了課文,受到了情感教育。
五、以課文插圖為切入點,感悟全文
語文教材中配有豐富的插圖,尤其是低年級,每課都有插圖。插圖和文字都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插圖以其鮮艷的色彩,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其直觀形象性,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教學中以美麗的圖畫為切入點,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如教學《秋天的圖畫》時,首先,我讓學生觀察文中美麗的秋景圖,引導學生看圖說說圖中畫了哪些景物,分別是什么樣的;然后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直接描寫圖畫的句子美美地讀一讀。這樣學生不但能更深刻感受秋天的美,更能從文中學習怎樣描寫景物:
1.從顏色方面寫:金黃的(燈籠)、紅紅的(臉頰)、金色的(波浪)。
2.把事物當作人來寫:(梨樹)掛起燈籠,(稻海)翻起波浪,(高粱)舉起火把。
六、以結束句為切入點,回顧全文
有些課文結尾的總結句具有深化主題的作用,往往成為理解全文的關鍵。教學中采用逆向思維,把結束句作為學習課文的切入點,學習疑難也會迎刃而解。
如《難忘的一天》的結束句是:“我永遠忘不了這一天,忘不了肩上擔負的責任。”我讓學生先通讀課文,然后分三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1.我忘不了哪一天?
2.為什么忘不了這一天?我都做了些什么?
3.肩上擔負的責任是什么?
學生通過讀課文,解決前兩個問題,知道了課文的主要講了什么。他們通過討論、交流,初步理解了要好好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主題思想。
一篇課文,找準了它的“切入點”,就抓住了全文的“神經中樞”。根據課文特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不僅使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也有利于學生發展學生思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盤陀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