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針對小學英語教學的課堂現狀,引入德智相融的課堂理念,以五步推進,德智雙贏為途徑,通過激發興趣,引發內需?!尸F新知,引發探究?!鷦撛O情景,主動模仿?!鷨l引導,合作操練?!哉Z交際,學以致用。努力追求規范的課堂,文明的課堂,真實的課堂。讓英語課堂煥發新的活力與魅力。
【關鍵詞】德智相融的課堂;英語教學模式
一、德智相融的課堂理念
德智相融的課堂理念是以課堂為載體,以兒童為主體,在兒童的自我、兒童與他人、兒童與知識之間尋找德育滲透點,讓德育滲透入生命的深處,將學科知識化為生命的營養,推動課堂教學走向優質與高效。
它的研究目標是:1.滲透規則意識,加強課堂規范性的研究,構建規范的課堂。2.培養合作能力,加強課堂禮儀文化滲透,構建文明的課堂。3.激發探索精神,加強學科與生活的聯系,構建真實的課堂。具體的說,規范的課堂就是依靠必要的他律、喚醒必須的自律、培養公德意識和規則意識的課堂,它是課堂活力的保障。文明的課堂就是彰顯禮儀、交流平等、互動自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的課堂,它是課堂活力的源泉。真實課堂就是源于生活、發掘知識內在魅力,呈現真理、煥發真情,培養學生求真意識的課堂,它是課堂活力的生命。
二、德智相融的英語課堂模式的構想
五步推進,德智雙贏:
→激發興趣,引發內需。
→呈現新知,引發探究。
→創設情景,主動模仿。
→啟發引導,合作操練。
→言語交際,學以致用。
解讀德智相融課堂教學模式:
1.激發興趣,引發內需。(平等交流、互動自然、追求文明的課堂)
這一環節是指通過教學設計,激發主體持久的興趣,把求知變成內在需要,為教學過程創設最佳的實踐與認識活動做好充分準備。通??梢赃@樣做:
(1)師生問答。在上課開始,與學生親切的交流,自然的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并喚醒學生對舊知的熟悉感,使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投入新課的學習。
(2)唱歌或說歌謠。讓學生唱或說一兩首容易上口的,旋律明快或節奏感強的歌曲,在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融入課堂。
(3)游戲。這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之一。結合本節課的教學要點,一、二個簡單有趣的游戲,如TPR活動(聽聽做做),猜謎活動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呈現新知,引發探究。(呈現真理,煥發真情,追求真實的課堂)
這一環節是指通過教師借助各種途徑,引發主體對新知識認知、感知的階段,新的知識信息進入學生的短時記憶,激活了長時記憶,建構起新的語言意義。在這一環節中,從教師層面來說,可以通過錄音、實物、圖片、畫、卡片、體態語言、動作與口語相結合的方法,將新的知識呈現給學生,而學生主體也通過直觀的感知新的語言材料,了解活動的內容,從而引發學生學會語言的需求。皮亞杰在論述發現法教學時認為,兒童只有對自我發現的東西,才能積極地被同化,在自我發現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對東西有真正的理解和有所創造。這才能表現為積極的學習,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學生快樂學習、積極體驗。
3.創設情景,主動模仿。(強調規則,體現規范,追求規范的課堂)
這一環節是指通過教師創設合理的情景,使學生融入真實的情境中,有意識有目的地觀察,通過感覺器官作用于知識客體,使學生產生言語交際的一種向往之情。
在這一環節中,情景創設的有效與有趣顯得尤為重要,圖片、實物的運用選擇合理,吸引學生,讓學生滿懷新鮮感、好奇心的主動學習,主動模仿。讓枯燥的機械性訓練也變得有趣,有挑戰性。模仿練習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
(1)雙向式練習:同座或前后、左右兩人操練
(2)小組式練習:前后左右四人為一小組,交替練習。
(3)縱向式練習:按座位向后連鎖式練習。
(4)橫向式練習:按座位橫向連鎖式練習。
(5)大組式練習:按組,問答式練習。也可是男、女生組間練習。
4.啟發引導,合作操練。(自主參與,積極合作,追求文明的課堂)
這一環節是指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在積累的語言材料和舉行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從而認知和內化語法規則,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
簡單的機械操練對于小學生來說,時間長了,學會了,就會慢慢降低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適時的增加學習的難度與挑戰性,啟發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深入的參與課堂,將所學知識提升、內化,找到規則,并通過小組合作等形式,交流、合作,在新的交流環境中,更多的,更充分的練習、運用。
5.言語交際,學以致用。(源于生活,超于生活,追求規范的課堂)
這一環節是指讓學生在機械操練、意義操練的基礎上,積極主動的、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言語交際,以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和創造能力。此時的教師要進一步放松控制,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把單項的語言技能提高到應用英語進行交流信息的能力。這一跨度大,練得好更能達到活用的水平。
“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創造”,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用多種手段創設語境,鼓勵學生自由聯想,發散思維,以看圖說話、語段寫作、續編課文、智力訓練等形式,進行具有“信息溝”的交際訓練。
在模式構建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教學模式應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并不排斥靈活性,相反,教學模式應根據年級的高低、課型的不同采取適當變式。這種變式,一方面體現了對不同課型特色的關注,另一方面體現了對不同教法的探討。教學模式宏觀的穩定性與微觀的靈活性,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作者單位:丹陽市正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