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慎芝
轉型期我國道德示范重建路徑研究
袁慎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轉型期。本文在肯定道德示范現代意義的基礎上,重點從示范載體的選擇、示范過程的把握、示范保障機制的健全三方面分析了道德示范重建的具體路徑。指出只有加強道德示范的現代轉換,實現道德示范與生活的無縫對接,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現代道德示范教育的可接受性。
轉型期;道德示范;重建;路徑
“社會轉型,是指社會結構和社會運行機制從一種形式向另一種形式轉換的過程”。[1]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便進入了一個急劇轉型和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經濟、社會結構的不斷調整,在造就物質生活繁榮的同時,也導致了人們思想道德水平的頻繁波動。道德失范下道德示范如何重建,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道德示范載體主要是指示范教育過程中體現一定道德價值取向的人或事。新時期道德示范載體的選擇,應該在科學原則的指導下,重點培育黨員干部、社會公眾人物及教育者的示范力。
(一)道德示范載體選擇的原則
1.真實性。示范載體的真實性直接決定著示范的可信度。追溯我國道德示范教育的歷史會發現,一直以來我們所推崇的榜樣幾乎都是一種“圣人道德”或“英雄道德”,其特征是高、大、全。“英雄道德”盡管很動人,但它畢竟是脫離實際的,因而在實踐上難以轉化為一般人的道德行為。真實的道德示范載體在選樹時不能隨意拔高,要實事求是。對先進典型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各方面盡善盡美,要關注其所體現的高尚精神和人格力量對社會的影響,并不是所有的典型都要高大完美。
2.切近性。心理學認為,認同與模仿是道德示范被接受的關鍵。“凡是同主體的主客觀條件越相似或越相近的對象,對主體的吸引作用越大,越能成為主體模仿的對象”。[2]北京市青年道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不少青年的道德榜樣都是身邊平凡的人,有13.0%的榜樣是他們的父親,還有8.3%榜樣是自己的母親,8.8%的人表示是自己的父母雙親,綜合起來以自己雙親為榜樣者占有道德榜樣者的30.1%。另外還有6.0%的人以自己的其他親屬為榜樣,有7.3%的人以自己的老師為榜樣,以周圍同學、同事、朋友為榜樣的占4.1%。”[3]
3.時代性。道德觀念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盡管有些道德觀念具有一定的永恒性,諸如公正、勇敢、節制、仁義等,但是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來看,其永恒也只是相對的。因此,道德示范載體的選擇應盡量以當代榜樣為主,因為他們體現的是較為完整的現代社會主流價值觀。盡管歷史上有些榜樣具有的永恒性的價值觀念至今仍然閃光,但當初榜樣成長的環境畢竟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4.層次性。道德示范載體的選擇要從示范對象的特點出發,根據其思想道德實際狀況分層次確定。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由于先天條件、后天影響及主觀努力等原因導致的品德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道德觀念的多層次性更加突出。因而,我們在確立道德示范載體時也應該體現多層次、全方位。“既要有國家級、省市級先進典型,也要有各系統、各部門自己的先進典型;既要有全面的重大典型,也要有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有突出成績的特殊典型”。[4]實踐證明,那種不分先進、中間與落后,不分時間、地點、條件,單純采用一種模式的道德示范,不僅不能實現預期的道德目標,反而會使人們產生逆反情緒。
(二)道德示范載體的典型代表
1. 黨員領導干部。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各級領導干部是黨和國家的骨干,他們的思想道德面貌、一言一行在客觀上會對群眾起示范引導作用。正如鄧小平同志所強調的:“過去我們黨的威力為什么那么大?……就是黨員打仗沖鋒在前,退卻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這樣他們就成了群眾的模范,群眾的核心。”[5]事實上,長期以來,絕大多數共產黨員一直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模范地實踐著道德示范作用。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一些黨員開始背離自身的信仰,在經濟、道德生活領域日益遠離黨員的標準,嚴重削弱了黨員干部的示范影響力。現代道德示范的重建,亟需首先加強黨的純潔性建設,優化共產黨人的道德形象。在這方面,許多地方和部門都采取了積極的措施。2006年,甘肅金昌市委對領導干部提拔任用制度進行改革:“在考察德、能、勤、績、廉的同時,增加了對干部履行社會義務、社會公德、家庭責任等方面的考察內容,對不盡社會義務、不孝敬父母、不關愛妻子兒女的干部實行一票否決。”[6]
2.社會公眾人物。名人效應是當代大眾傳媒用以增加收視率、發行量的有效手段,因為明星對普通人可以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事實上,每個年代,人們都有普遍追逐的名人偶像。改革開放以來,不僅青少年偶像崇拜十分普遍,甚至各個年齡段的人也都開始狂熱追星。當代大眾傳媒正是通過包裝和宣傳造“星”而擴大影響,“星”們又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反哺大眾傳媒。偶像—榜樣教育法由此發軔。“傳統的榜樣教育多將偶像與榜樣對立起來,忽略了偶像的榜樣功能……偶像作為成功的典范,他們可以對青少年的自我成長發揮正面的指導或激勵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導青少年多以正面的、積極的方式及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待偶像的價值,化偶像為榜樣”。[7]
3.教育者。一直以來,教師始終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榜樣。“青少年思想道德現狀調查報告”[8]顯示,老師的言傳身教對青少年的影響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比例最大,如圖所示。
選項品德課政治課有關講座先進人物的事跡老師的言傳身教團委、學生會組織的活動與政治工作者的談心說不清人次3862121139155615040%13.522.143.149.555.221.717.814.2
可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自己本身更應率先垂范。因為,思想政治教育雖是一種傳播真理的工作, 更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而教師本身就是學生最好的榜樣。
(一)遵循個體感知心理規律,改進榜樣呈現方式
道德榜樣的呈現方式,傳統主要有三種:一是現身說法,即讓榜樣人物直接面對觀眾進行現場演練或作報告;二是傳媒演示,通過圖片、音頻等視聽資料經大眾傳媒呈現;三是宣講介紹,由教育者或宣講團對榜樣人物的思想、行為進行介紹和宣講。三種方式雖各有優勢,但也有不足。現身說法能使榜樣與受教育者直接面對面,容易使受教者獲得親近感和真實感,但需要榜樣人物的親臨到場,影響范圍小;傳媒演示的影響范圍雖比較廣,且具有可重復性,但是不同的傳媒承載信息的數量、呈現信息的方式會不相同,容易導致傳播失真。所以,對這三種方式既要靈活選擇,適當堅持,還要根據個體感知心理規律的變化不斷推陳出新。如,目前比較流行的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就是一個很好的新平臺。
(二)挖掘榜樣精神價值,深化道德思想認識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的價值引導與受教育者自我建構的統一,兩者缺一不可。如果說改進榜樣呈現方式是從教育者的引導上著力,那么挖掘榜樣精神價值,深化道德思想認識,就是重視受教育者自我建構的開始。道德示范的接受,首先就是以受教育者對榜樣行為及其背后的精神實質的理解認知為起點的。因此,在道德示范過程中,教育者必須首先對榜樣的具體行為進行分析、抽象,找出其中內含的精神內容、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心理品質、行為取向等。只有這樣,受教育者才能確認榜樣行為中內含的精神內容的正確性和崇高性,并逐漸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
(三)引導道德實踐,促進道德行為轉化
一般而言,接受既包括思想上的,也包括行動上的。思想上的接受是前提,它為行動的接受提供認識基礎,而行動接受則是思想接受的升華,是道德示范的最終目標。社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受教育者對榜樣行為的再現不可能在一兩次內就做到正確無誤,需要對榜樣行為進行反復示范和矯正。因此,在道德示范過程中,教育者需要反復借助多種方式讓榜樣及其行為不斷地被受教育者了解和熟知,以促成道德行為的轉化。
(四)完善道德評價,強化道德示范的持續接受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動機強化是榜樣學習模仿性操作階段的第二個過程。受教育者已經內化的思想道德觀念若要轉化為持久的行為習慣,需經過多次良好行為的重復才能實現。而要使受教育者對榜樣行為的踐行保持可持續性,就不能忽略外部嘉獎等強化因素對人的學習動機的強化作用。不僅如此,“教育者還應該在他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兩方面,給予激勵和保障,建立賞罰分明、切實有力的激勵、評估機制”。[9]
(一)建立道德示范的制度保障
首先,因道德示范作用的相對性,客觀上需要制度環境的支持。任何制度都有強制性,對制度的遵守即是他律,制度的他律與道德的自律互補,便構成了道德行為形成的內外機制。博登海默認為:“那些被視為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義原則,在一切社會中都被賦予了具有強大力量的強制性質。這些道德原則的約束力的增強,是通過將它轉化為法律規則來實現的。”[10]其次,制度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倫理效應能夠為道德示范提供外在保障。“制度中蘊涵著文化基因,是人的倫理關系、價值關系及其評判尺度的現實凝結物”。[11]制度之所以具有引人向善的功能,首先是因為制度具有群體性,能以群體的善引領個體的善。這種群體的善,對個體善的形成具有優先性,個體道德大量是從社會制度中派生出來的,并內化為人的行為規范。
(二)強化道德示范的輿論引導
大眾傳媒是現代道德示范得以傳播的重要渠道。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當代傳媒的多樣化態勢也給道德示范帶來了巨大沖擊。在利益主導下,現代傳媒日益走向商業化、娛樂化。為了保證經濟效益,提高發行量和收視率,大眾傳媒逐漸走上了“世俗化”之路。因此,如何避免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是現代道德示范順利開展的首要難題。我們不僅要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加強對傳播主體的管理,更要大力提高輿論宣傳中的道德內容,弘揚正能量。
(三)優化道德示范的政治環境
一個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是道德示范得以接受的重要保障。新時期道德示范環境的優化,首先應從加強黨風政風建設著力。“歷史證明,凡是黨風優良之時,道德示范的效果就好;凡是黨風不良之時,道德示范的效果就差。因為黨風狀況對道德示范的效果具有直接影響”。[12]目前,中國共產黨的黨風整體上是積極、健康的。但是,在金錢法則的影響下,也有一些黨員存在貪污腐敗等違法敗德現象。十八大以后,黨陸續開展的群眾路線再教育以及黨的純潔性建設等一系列活動,對扭轉不良風氣效果明顯。
注釋:
[1] 鄭杭生.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社會問題[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第1頁.
[2] 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500頁.
[3] 北京市青年研究會技術報告.北京市青年道德狀況調查報告(上)[J].青年研究,1996,7.
[4] 齊佩芳、毛小平. 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典型(榜樣)教育的實效性[J]. 思想·理論·教育,2003.03.
[5] 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8頁.
[6] 甘肅金昌干部選拔實行“不孝敬父母”一票否決[N].甘肅日報,2006.11.12.
[7] 岳曉東.論偶像—榜樣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4.9.
[8] 陳升.關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狀況的調查報告[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5.
[9] 易莉、徐惠. 社會學習理論中的榜樣教育[J.江西教育.2006.25.
[10] 轉引自唐凱麟.倫理大思路[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523頁.
[11] [10] 魯鵬.制度與發展關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92頁.
[12] 李輝.論道德示范的現代可能及其實現[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
[1]袁慎芝.新時期道德示范研究[D].中山大學,2007,07.
[2]袁慎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道德示范教育歷史沿革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06.
[3]魯潔.轉型期中國道德教育面臨的選擇[J]. 高等教育研究,2000,05.
[4][美]班杜拉.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 [ M].林穎,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丁金榮
B822
:A
:167-6531(2015)24-0004-03
袁慎芝/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助理研究員,碩士(廣東廣州5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