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國 孟慶勇(平原縣水務局,山東 德州 253000)
小型水利設施保護房技術探討
任萬國 孟慶勇
(平原縣水務局,山東 德州 253000)
摘 要:本文分析了傳統水利設施保護房的建設工藝及缺點,介紹了一種新式保護房的設計、施工、注意事項和優越性。
關鍵詞:水利設施保護房;技術;探討
德州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北側,轄兩區、兩市、七縣和兩個經濟開發區,幅員10356km2,總人口570萬,因近年來黃河水源短缺,水資源十分貧乏,為適應農業灌溉、工業用水、人畜飲水的需要,在農田中、道路旁、村頭設置了許多機井、加壓泵站、控制閥等。因種種原因,設施裸露在外,建有保護房的不足2/5,其余3/5沒有建保護房,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為盡快改變現狀,需改變過去建傳統保護房方法,采用一種新式保護房技術,盡快將全市所有水利設施都建上保護房。
建傳統保護房方法:主要為砂漿砌磚,按設計先確定位置、備好建房材料、夯實地基,然后用砂漿砌磚壘好,墻厚24cm,封好房頂,把墻壁里外面抹好水泥砂漿,上好門,驗收后便可使用。
傳統保護房的缺點:建設成本高、施工周期長、勞動強度大、工程質量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為了改變傳統保護房的設計與施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技術創新,實施新式保護房設計與施工等方面的研究與創新,使新式保護房設計與施工規范化、工廠化、現場積木式組裝化,通過多次實踐,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2.1 新式保護房設計原則
設計中,要結合當地實際,綜合考慮保護房的耐用性、穩定性、方便性和外觀等方面。
(1)造型要合理。根據當地氣象、地基沉降及實際運行條件,選擇上下部結構尖頂造型,接頭緊密牢靠。
(2)構件形狀要簡單、標準、小型化,便于預制、運輸、安裝。
(3)根據運輸和安裝的實際情況,按照國家安全設計標準,一般避免冬季預制,確有需要,要選用C25混凝土,同時做好保溫,其他季節選用C20混凝土Φ10鋼筋,能夠滿足質量要求。
(4)在鋼模具的設計制作中,用3.5mm厚鋼板焊接,接頭要留有接縫尺寸,螺紋鋼加固,防止模具變形。
(5)新式保護房主要以保護工農業等小型水利設施為主。
2.2 新式保護房設計與施工
通過科學調查研究,針對現場實際情況,對傳統保護房的設計與施工,進行了技術創新,實施了新式保護房設計與施工,如圖1所示。
新式保護房呈正方形,長和寬各196cm、高258cm,屋頂為尖頂。前屋頂和后屋頂都為長216cm,寬162cm,厚度8cm,扣邊長10cm;橫梁長為216cm,橫截面為正方型,邊長15cm;蓋瓦長216cm,橫截面為“∧”形,邊長16cm,壁厚5cm;前墻和后墻都為寬196cm、高284cm、厚8cm,前墻留有寬80cm、高200cm的門口;左墻和右墻都為寬196cm,豎邊高284cm,厚8cm,豎邊在高284cm之上兩邊同時呈45°角往上收,上端留邊長15cm“∨”型糟;左墩、右墩、前墩和后墩都為寬38cm、高30cm、長216cm,墩的上面中間凹糟寬8.5cm,深20cm;所有構件都用強度C20混凝土預制,內部配Φ10鋼筋。
裝配時,平整好場地,先將左、右、前、后四個墩鋪好,再分別將左、右、前、后四面墻與墩對接,并將“L”型咬合口連接好;第三步,吊裝橫梁,與左、右兩墻上端“∨”型糟接好;第四步,吊裝前、后屋頂,將頂部扣在橫梁上;第五步:吊裝蓋瓦。施工完畢用細砂漿抹好各接縫,保護房的門選用鐵門。建一座傳統保護房需資金5000元,建一座新式保護房需資金4000元,每座節約投資1000元,減少投資20%。
2.3 應用新式保護房注意事項
(1)設計
保護房要根據水利設施的布局,按照位置、功能、大小等實際情況,可適當變更設計,避免與現場不符。
(2)預制
各種建筑材料要保證質量,鋼筋配置要合理,預埋件、預留孔位置要準確,鋼模要穩固,表面光滑,拆裝方便,振搗均勻、密實,及時養護,保證質量。
(3)施工
構件的搬運與運輸要小心,地基要夯實,裝配要牢固,咬合口要緊密,接縫要密封,確保整體堅固性。
2.4 新式保護房的先進性
(1)節能降耗、降低成本
由于統一供料、集中預制、模塊化生產、積木式裝配,可減少原材料損耗,縮短工期,節約勞動力,降低造價。
(2)質量保證、提升檔次
由于統一供料,集中預制,構件的質量控制較容易,外觀平整光潔,簡潔大方,整體檔次得到提升。
(3)組裝方便、性能穩定
保護房主要為鋼筋混凝土構件,聯接時采用剛柔結合的原則。整個構件性能穩定,適應能力強,可以增加使用壽命。
總之,新式保護房是一種全新的創新型的模式,是把構件在工廠預制好,積木式裝配好,降低勞動強度,提升工程質量,縮短工期,節約成本,能重復利用,節能降耗,打造循環經濟新亮點。因此,新式保護房的許多優點是其他建造技術無法比擬的。經在全市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灌區農民的歡迎,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中圖分類號:TV55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任萬國(1978年-),男,山東省平原縣,平原縣水務局,工程師,學士,研究方向:河道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