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靜 楊克祥 雷計養
【摘要】目的 對心率失常的老年患者的臨床特征和發病因素進行分析。方法 對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就診的329例老年心率失常患者進行常規的心電圖檢查,記錄患者的發病率,按照不同的年齡層(≥80歲為一組,<80歲為一組)對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類型以及其基礎疾病(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惡性腫瘤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狀況進行分析。結果 在參與實驗的329例患者中,心房纖顫檢出率為19.0%,室性期前收縮率為17%。兩組患者的竇性心律失常率以及室性心律失常檢出率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患有的基礎疾病居于前五位的有:高血壓18.6%、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6.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1%、糖尿病14.3%、惡性腫瘤11.1%。結論 由于多數老年患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基礎疾病,加之自身身體機能退化,心律失常的發病種類多種多樣,臨床上需要引起醫生的廣泛重視,以達到早預防早治療的效果,保證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提升。
【關鍵詞】心律失常;老年患者;臨床急癥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A
【Key words】Arrhythmia; Elderly patients; Clinical emergency
據臨床研究,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且引起發病的原因多種多樣。調查發現,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腦血栓、糖尿病等。由于心律失常的病癥表現癥狀復雜,誤診、漏診情況也時有發生。近年來,由于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致殘率明顯增加。為了避免臨床急癥的方法,改善患者預后,臨床上應該對引起并發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以達到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的效果。本文中筆者對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的臨床特點以及導致發病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匯報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針對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本院就診的329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包括150例女性和179例男性,患者年齡61~87歲,平均為(98.4±6.3)歲,其中<80歲的有208例,≥80歲的有121例,患者病程1~15年,平均為(6.5±4.1)年。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需要滿足以下標準:年齡在60歲以上,有典型的心律失常臨床表現,沒有血液系統疾病、急性炎癥以及肝功能不全等癥狀。
1.2 診斷標準
①出現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停搏的患者被視為竇性心律失常。②房性心動過速、持續或陣發心房顫動以及房性前期患者被視為房性心律失常。③出現房室交界區性期前收縮、房室交界區性逸博、房室交界區相關性心動過速等被視為房室交界區性心律失常。④出現室性期前收縮、實行心動過速、心室撲動或者心室顫動等情況的視為室性心律失常。⑤出現竇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或者室內傳導阻滯的患者被視為心臟傳導阻滯。
1.3 方法
對所有入選患者進行心電圖常規檢測并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確定心律失常的典型類型,調查患者的基礎疾病并按年齡進行歸類分析。研究中,如果發現患者有多種基礎疾病和心律失常病癥同時存在,應在統計時分別計數。
1.4 主要觀察指標
對參與研究的心律失常患者的發病率進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齡段的老年患者的基礎疾病情況以及所患心律失常的種類。上述所說的基礎疾病主要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惡性腫瘤以及其他基礎疾病等。
1.5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過程按照“x±s”模式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數據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 果
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類型:此次研究包含的329例老年患者中,共發現56例患者存在一次心律失常,比例達到17%,273例患者存在兩種以上的心律失常,比例達到83%。心房纖顫檢出率為19.0%,室性期前收縮檢出率為19.0%。詳細數據見表1。
導致老年心律失常的相關因素:參與研究的329例患者合并出現976種基礎疾病,每位患者都有一種以上的基礎疾病,其中,居于前五位的疾病及其概率分別為:高血壓18.6%,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6.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1%,惡性腫瘤11.1%。80歲以上的患有多種疾病的患者占據研究總數的50.8%,小于80歲的占據24.5%,此項研究中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7.056,P<0.05)。
3 討 論
研究顯示,與國內的其他相關報道一致,房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率失常患者中發病率最高的病癥。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器質性心臟病存在,心肌缺血、心房肌膜電位降低、自律性增強,早搏現象發生較為頻繁。此外,老年人之所以房顫現象發生較為普遍主要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心房肌退行性變、纖維性變導致,房顫雖然不能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快速性的房顫會因為引發血液動力學惡化而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1]。因此,當老年人出現房性心律失常等情況,如房性早搏等,這是提示老年患者心臟病變的早期信號,此時患者一定要配合醫生進行及時的檢查,找出病因,積極治療,以預防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老年患者的基礎疾病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而加重,其心臟及其他身體器官的損傷也會越發嚴重,加上老年患者本身的身體機能比較差,心律失常的發病風險更高[2]。根據此次研究可以知道,心房纖顫、室性期前收縮在老年患者中的發生率最高,而竇性心律失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多發生于高齡患者(年齡≥80歲),這與患者的竇房結構以及傳導系統退化都將有直接關系。此外,研究還發現,一般患有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基礎疾病,而且這些基礎疾病對于心律失常發病率的影響,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而不斷增長。因為機體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退化,高齡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風險更大,這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應該受到臨床醫生的廣泛重視[3]。
綜上所述,伴隨著老年人自身的身體機能的退化以及其不同程度的基礎疾病的存在,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病原因種類繁多。臨床中,醫生需要對其產生足夠的重視,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以保證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潘鑫輝.老年人心力衰竭175例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3):78-79.
[2] 馬俊英.老年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伴心律失常診治體會[J].新疆中醫藥,2013,31(5):90-91.
[3] 劉 勇.128例老年人心律失常診治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