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業方 胥偉華 周巍
【摘要】目的 探討院前急救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中的重要性,為更好的采取急救措施提供有力依據。方法 對我中心342例AMI患者進行系統性分析,其中202例患者在入院治療前接受過院前急救路徑救治,將其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另140例患者發病后是由家屬陪同前來醫院救治,入院前并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該14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分別對兩組患者入院后治療有效率及死亡率進行統計比較。結果 入院治療前接受過院前急救路徑措施的AMI患者總體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患者,其死亡率也明顯降低,遠小于對照組。經卡方檢驗結果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AMI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路徑救治措施可明細降低死亡率,為入院治療爭取寶貴時間,應當作為AMI治療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救路徑;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AMI死亡患者中約有50%在發病后1 h內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顯然,AMI患者從發病至治療存在時間延遲。其原因有:①患者就診延遲;②院前轉運、入院后診斷和治療準備所需時間過長,其中以患者就診延遲所耽誤時間最長。因此AMI院前急救的基本任務是幫助AMI患者安全、迅速地轉運到醫院,以便盡早開始再灌注治療;重點是縮短患者就診延誤時間和院前檢查、處理、轉運所需時間。我中心應用院前急救路徑救治AMI患者明細縮短就診延誤時間,提高院前搶救成功率。現詳細探討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2014年2月在鹽城市三級醫院接受治療的342例AMI患者做為本次主要的研究對象。202例患者在入院前接受了院前急救路徑急救措施,其中男103例,女99例,平均年齡64.8歲;140例患者直至入院才接受有關治療,其中男76例,女64例,平均年齡65.1歲。入院接受檢查時,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悶、全身無力等臨床癥狀,通過詢問發現該342例患者中原有282例患者存在原發性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及冠心病各約7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癥及既往病史等方面無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接受統一治療。入院前,對照組患者未接受任何急救措施,而觀察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路徑急救措施。例如:1)立即囑患者停止任何主動活動或運動,進行吸氧處理,予以2~4 L/min吸氧;2)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嚴密監測患者血壓、心率等生命指標。3)對患者進行相關擴血管藥物的給藥,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6 mg),每5 min可重復使用,并配合使用利尿劑等相關藥物以減輕心臟負荷、降低血壓。4)120救護人員待患者病情稍有穩定后,在轉運途中準備好相關搶救藥品及設備,以防止患者的病情突發改變。若患者出現心臟驟停的現象,應立即連接好除顫儀及心臟起搏器等設備進行搶救,或進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壓心臟等心肺復蘇搶救方式。5)盡量識別AMI高危患者如有低血壓(SBP<100 mmHg)、心動過速(HR>100 bpm)、或有休克、肺水腫體征,直接送至有條件進行冠狀動脈血運重建術的醫院。
1.3 觀察指標
根據《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相關標準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1)患者有缺血性心痛等病史;2)有關心肌缺血病變壞死的標記物濃度有所改變;3)患者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有動態變化。以上條件必須同時滿足兩點[2]。患者治療效果評價共分為三級,顯效:患者各生命指標穩定;好轉:患者各生命指標有轉穩定的跡象;死亡:患者搶救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分別用率和均數平均數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并作x2檢驗和t檢驗。所有數據統計經由統計軟件SPSS 16.0處理,檢驗結果P<0.05,表示兩組間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比較
記錄患者發病至治療所耗費的時間。其中觀察組患者所用時間平均為(36.2~111.38)min,對照組所用平均時間為(71.3~210.91)min,t檢驗結果為8.908,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接受院前急救路徑的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202例患者中僅存在9例搶救無效死亡,而對照組患者因未進行相關入院前的搶救措施,140例患者中有22例死亡,兩組死亡率有較大差距。此外觀察組總治療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3 討 論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其相關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這對人們的生命健康也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疾病困擾著我們,AMI正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威脅。由于該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都非常高,并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3-4]。并且該疾病發病較為迅速,如何爭取治療時間顯得尤為關鍵。本文研究表明,AMI患者接受院前急救路徑救治措施可明顯提高存活率與搶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路徑指的是,患者突發各種急危病重疾病或者是由于各種突發事件引起的,在入院治療前對患者實施及時有效合理的搶救措施,并將患者安全轉運至醫院的各種搶救方法。這一措施對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挽救病人生命至關重要。該方法對搶救的醫護人員有較高的素質要求, 參與搶救的人員必須掌握除顫和心肺復蘇技術,應根據患者病史、查體和心電圖結果作出初步診斷和急救處理,包括持續心電圖和血壓監測、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吸氧、建立靜脈通道和使用急救藥物,必要時給與除顫治療和心肺復蘇。同時必須有扎實的急救知識,還應當具備豐富的搶救經驗,可以及時、準確的對患者的情況作出相應判斷[5]。本文研究主要是針對AMI患者接受院前急救路徑治療的相關情況進行探討,發現該種院前急救路徑措施可以大大減少患者死亡率,其總體治療有效率(92.1%)也比不采用院前急救路徑措施患者的有效率(84.3%)高,且檢驗結果表明P<0.05,說明本研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院前急救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作用顯著,值得普及!
參考文獻
[2] 中華心血管雜志編委會. 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07.
[3] 姚 劍.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9):143-145.
[4] 葉桂芹.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與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8):60-62.
[5] 張 明,陶 旭,王蓬波.5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特點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7):1372-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