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成功
【摘要】目的 分析心肌梗死常見并發癥的影像學特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近5年內心肌梗死常見并發癥20例,總結分析X線、CT及超聲心動圖等影像學特點。結果 經臨床證實的20例病例中,心率失常5例,乳頭肌功能不全3例,室間隔穿孔5例,心室室壁瘤2例,梗死后綜合征5例。結論 心肌梗死并發癥具有特定的X線、CT及超聲圖像特點,可對指導臨床治療及判斷預后提供重要的影像學診斷依據。
【關鍵詞】心肌梗死;并發癥;影像診斷
【中圖分類號】R542.2,R540.4+5 【文獻標識碼】B
心肌梗死是指持續而嚴重的心肌缺血導致部分心肌壞死[1]。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按病程發展過程,心肌梗死主要分為急性和陳舊性兩期。心肌梗死的常見并發癥包括心率失常、乳頭肌功能不全、心室室壁瘤、室間隔穿孔、梗死后綜合征等。本文主要討論這些并發癥的影像學特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近5年來收治的心肌梗死并發癥患者20例。其中男性為13例,女性7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7.5歲。患者多以胸部劇烈疼痛、胸悶、頭暈惡心、煩躁不安、嘔吐、恐懼或瀕死感等癥狀來院就診。其中2例無明顯癥狀,于劇烈活動后突然發病而來院就診。1例病人因突發上腹部疼痛而被初診為急性胰腺炎,患者伴有惡心、嘔吐[2],后經超聲證實為室間隔穿孔。
1.2 檢查方法
儀器:GE-DR、菲利普多排螺旋CT、PHILIPS IE33超聲診斷儀。檢查方法:常規拍攝患者胸部正、側位片,部分病人行CT平掃、增強掃描及超聲心動圖檢查,重點觀察心臟的位置、大小、形態,周圍臟器受壓情況,肺部情況,利用超聲心動圖觀察心臟內部結構,觀察乳頭肌、瓣膜回聲,檢查附壁血栓,同時檢測心功能。
2 結 果
經臨床證實的20例病例中,心率失常5例,乳頭肌功能不全3例,室間隔穿孔5例,心室室壁瘤2例,梗死后綜合征5例。影像學檢查是評價心肌梗死和梗死后并發癥的常規手段,其定位準確,檢查簡單方便,深受廣大醫師和患者的喜愛。及時準確的診斷梗死后并發癥,對指導臨床治療至關重要。
3 討 論
心肌梗死是由心肌急性缺血導致的心肌壞死性心臟病,其發病迅速,致死率高,患者多表現為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發熱等癥狀。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逐漸年輕化,因此及時準確的診斷心肌梗死及梗死后并發癥,對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本文主要探討心肌梗死后常見并發癥的影像學特點,以不斷提高其臨床診斷的價值。
3.1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以發病后24 h內最常見,尤以室性心律失常為主。當室性早搏頻發時,要高度警惕心室顫動的發生。心電圖是診斷心律失常最常用的常規檢查方法。臨床上采用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檢查,為了分析心律失常的性質或類型,應首先做常規12導聯心電圖,必要時加做長Ⅱ導聯心電圖記錄或其它易于辯認和分析的導聯。
3.2 乳頭肌功能不全
心肌梗死中乳頭肌受累主要表現為乳頭肌斷裂、乳頭肌缺血和繼發纖維化。乳頭肌功能不全的X線和CT表現,多為左心室和左心房增大為主,可有肺靜脈高壓和肺水腫的表現。二維超聲檢查,可見乳頭肌收縮性降低,纖維化、鈣化及腱索斷裂。CDFI示二尖瓣關閉不全的表現。
3.3 室間隔穿孔
室間隔穿孔時急性嚴重貫通性心肌梗死后的并發癥,多發生于室間隔的肌部。X線攝影及CT多為左、右心室增大,肺淤血及肺水腫表現。肺動脈段突出,肺血增多[3]。MSCT可顯示室間隔中斷,對比劑在左、右心室間相通。超聲心動圖可見看到中斷的室間隔,超聲造影可在右室側見到明確的負性顯影區,彩色多普勒在破口處見到左向右的分流信號,即可對本病做出明確診斷。
3.4 心室室壁瘤
心室室壁瘤是心肌梗死的常見并發癥。局部心肌壞死后,病變部位被瘢痕組織所取代,心肌纖維消失或僅有少量殘余,心室壁變薄,收縮力減弱致室壁膨出。X線和CT多表現為心室壁變薄并局限性膨出,室壁瘤部分呈矛盾運動,同時可并發附壁血栓。超聲心動圖表現為局部室壁變薄膨出,室壁瘤的心內膜連續,瘤內可見附壁血栓。
3.5 梗死后綜合征
梗死后綜合征多發生于急性梗死后數日到兩個月左右,臨床多表現為發熱、胸痛、白細胞增多、血沉增快,多數患者可聞及心包摩擦音。X線、CT和超聲心動圖多表現為胸腔積液、肺炎和心包積液。X線心室造影多無特征性表現。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脅患者生命的致死性心臟病,該病發展迅速,拖延和治療錯誤可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有效挽救瀕死的心肌,縮小心肌梗死的面積,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病后的生活質量。影像學檢查不但能對心肌梗死的急性期、陳舊期做出準確的定位、定量診斷,還能對梗死后的各種并發癥做出正確的判斷。隨著人們對X線輻射的日益重視,螺旋CT和容積CT的出現,使CT正朝著更低的X線劑量、更快的采集與重組速度、更便捷多樣的重組處理技術以及更好的病人舒適度發展[4]。為臨床評價治療效果及預后隨訪提供可靠的影像學檢查依據。
參考文獻
[1] 郭啟勇,孫寶海,馮鴻燕.實用放射學(第三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401-402.
[2] 賈立群,王曉曼.實用兒科腹部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58-59.
[3] 李欣,邵劍波.兒科診斷學必讀[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375.
[4] 鄒利光.CT技術的進展及臨床應用[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6,2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