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驍驪 張利民 李永靈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臨床特點和轉歸。方法 回顧分析69例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特點。結果 患者首發癥狀主要是氣促(27.5%)、胸悶(24.6%)和心前區疼痛(20.3%),其次是腹脹、惡心等消化道癥狀(15.9%)和意識障礙(8.7%);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和腦血管病;接受冠脈造影檢查的少(16.7%);并發癥最常見心力衰竭(50.7%)和心律失常(85.5%);一周死亡率高(10.1%)。結論 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癥狀不典型,合并癥和并發癥常見,死亡率高;首診時對老年患者應常規行心電圖檢查,進一步監控血壓和血糖、防治心衰,有望避免漏診和誤診,爭取治療時機,改善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特點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為了熟悉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特點,首診時避免延誤診治,作者對本院2011年7月~2014年7月3年間收治的69例老年ACS患者的診治經過和轉歸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齡60~91歲,平均年齡72.8歲。有合并癥者62例,占89.6%,其中有38例患者存在二種以上合并癥,依次為高血壓38例;糖尿病29例;腦血管病23例,其中癡呆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4例;腎功能不全11例;惡性腫瘤4例;甲減3例;痛風3例;肝硬化2例。
1.2 臨床表現
患者首診主訴是氣促、乏力19例(27.5%);胸悶、心悸17例(24.6%);心前區疼痛14例(20.3%);和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11例(15.9%);意識障礙和黑朦6例(8.7%),抽搐2例(2.9%);所有患者均有并發癥,有54例患者存在二種以上并發癥,其中心力衰竭35例(50.7%),伴胸腔積液5例,心包積液2例;心律失常59例(85.5%),可見室早、室速、室顫、室上速、房早、房撲、房顫和傳導阻滯各種類型;心源性休克7例(10.1%);非心源性合并癥有肺病感染12例,消化道出血4例,胰腺炎2例,肺梗塞2例。
2 治療結果和轉歸
2.1 治療結果
溶栓治療9例(13.0%),提示冠脈再通4例;冠脈造影6例(8.7%),多支病變4例,植入支架3例,冠脈搭橋術1例;其余均常規給予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和/或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螺內酯等至少兩類以上上述藥物以及調控血壓、血脂、血糖等綜合措施和活血、營養心肌、保護臟器功能等對癥治療。
2.2 轉歸
住院期間病情完全緩解17例(24.6%),基本緩解39例(56.5%),死亡13例(18.8%),其中一周內死亡7例(10.1%),死亡原因循環衰竭5例,猝死2例。
3 討 論
ACS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斑塊破損或碎裂,繼而血管痙攣,血小板黏附、聚集繼發血管完全或不完全堵塞的急性血栓性病變。隨著醫學的發展,人民的壽命增加造成人口老齡化,老年患者ACS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可能與年齡相關的合并癥有關[1]。在本組患者中有合并癥者占89.6%,其中有半數患者存在二種以上合并癥,常見者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他臟器疾病;年齡是影響ACS患者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年齡相關的一些特殊因素例如生活質量、器官功能、自理能力、肌酐清除率、衰弱和認知障礙均會對治療結果造成影響[2],老年患者反應遲鈍、癡呆影響及時準確采集病史,也可加重和復雜化病情。
本組患者溶栓治療13.0%,冠脈造影8.7%,植入支架3例,冠脈搭橋術1例;表明接受包括溶栓、經皮冠狀動脈內介入治療(PCI)、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等再灌注治療措施少。老年ACS患者病情兇險,但是治療措施常常達不到指南要求,這可能與顧慮老年患者受益減少以及年齡相關并發癥惡化有關[3]。本組患者均有并發癥,85%以上并發Ⅲ~Ⅳ級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還出現了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發生率高,種類復雜,提示廣泛的心臟傳導系統硬化和功能異常。有研究表明,不能確定介入治療對老年患者是否真正受益,藥物副作用、個體差異、經濟條件、術后護理也是難題,可能會增加并發癥的風險[4]。另外,老年患者痛域降低、癥狀不典型、無人陪伴照顧造成就診時間晚,往往超過溶栓時機,也是一個原因。
藥物治療也存在不足的問題,在EURHOBOP研究中[5]ACS患者年齡>80歲比<60歲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ACEI/ARB等3藥或5藥治療的比例明顯減少。在本組患者中也出現這種情況,由于多種合并癥和并發癥,存在治療矛盾和用藥禁忌,用藥相對保守。
從轉歸看,本組ACS老年患者住院期間病情完全緩解24.6%,死亡18.8%,可見完全緩解病例少,死亡率高,這可能是上述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總之,在首診老年患者時,要常規檢查心電圖和心肌酶,以期避免漏、誤診ACS,醫師還要要評估個體差異、經濟狀況、合并癥、藥物副作用等復雜情況,選擇進一步的搶救治療措施。有效的監控血壓,調節血糖,控制心衰和感染有望很大程度上改善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Veerasamy M, Edwards R, Ford G, et al.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mong Older Patients: A Review[J]. 2015, 23(1):26-32.
[2] Alexander KP, Newby LK, Cannon CP,et al. Acute coronary care in the elderly, part I: Non-ST-segmen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ociety of Geriatric Cardiology[J]. Circulation, 2007, 115(19):2549-69.
[3] McQuillan BM, Thompson PL.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special subgroups: female, older, diabetic and Indigenous patients[J].Med J Aust, 2014, 201(10):S91-6.
[4] Carro A(1), Kaski JC.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elderly[J]. Aging Dis, 2011, 2(2):116-37.
[5] Pereira M, Araújo C, Dias P,et al. Age and sex inequalities in the prescription of evidence-based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following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Portugal: the EURHOBOP study[J]. Eur J Prev Cardiol, 2014, 21(11):1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