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創新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是國家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創新意識“教育的興亡在于創新”,而創新問題的提出,則給整個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帶來了新一輪的挑戰。
誠然,在現實教育改革大潮中,對待改革有三種態度:一是一味拒絕,不管張三李四、國內國外,就不接受。二是機械模仿,照抄照做,目標教學有四個步驟,我就有四個步驟;別人掛小黑板,我就掛小黑板。三是曇花一現,今天學習這個經驗,明天換那個經驗,這山看到了那山高,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什么經驗也學不到。
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要創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可是,多年來普遍存在著“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的傾向,在一節課里,我們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沉悶地聽,反復機械地訓練,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評價一節課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這節課里,教師是否把知識完完全全地傳授給了學生,卻很少認真地思考過學生是不是在自主學習、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這種應試教育的教學思想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教師們的教學觀,也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也影響著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
現代教育科學表明,創造性人皆有之。對于小學生來說,創新主要是指創造性的學習,即在學習生活中獨立思考,產生新設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學習。我們教師要改變那種把教學僅僅當作傳授書本知識的狹隘眼界,真正教學當做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改變過于僵化的教育教學制度。這就要求我們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那么,怎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我們要實現教學民主化,努力創設一個寬松、平等、開放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創新提供前提保證
首先,我們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變學習過程為教師和學生平等交流與共同活動。在創新思維的前提下,老師不是霸主、權威了,而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老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朋友,要和學生在平等的條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學生一起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我們在教學中用親切、平等、商量的口吻與學生交流才行。
其次,我們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答案,允許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表達不同的意見。眾所周知,在傳統教學中,老師問學生答是常用的教學方式。其實,同樣的一問一答并不意味著所有學生都懂了,也不意味著此問題就這一個答案。由于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發言的機會,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師的肯定或者否定,只好放棄了。這種強制、封閉的教學限制了學生個性和民主性的發展,長此以往,學生容易養成一種服從、保守、循規蹈矩的人格特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盡量減少整齊劃一的要求,用話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獨立的見解、勇于創新。由于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考慮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我們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勵學生“別出心裁”,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
再有,我們要采取激勵的評價機制,做到賞識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注意保護和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
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態度和創新熱情,提別要保護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要做到不只是評價學生的作法正確與否,更要注意評價他們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交往狀態,評價學生自身的發展水平及探索創新的過程。在評價方式上,要注意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包括書面的、口頭的、實踐的)。
二、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實現對教學內容的開發
我們要實現對教學內容的開放,就要樹立新的教材觀,要在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和尊重教材、難點的基礎上,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調整、刪減或重組教材內容,并充實教學內容。其次要突出教材聯系“理想化。標準化”的限制,設計的練習要富于開放性,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性、獨創性。還有,要切實實現對作業內容的開放。我們要改變布置作業的傳統做法,從以前讓學生做第幾頁的哪道思考練習中開放出來,大量閱讀、搜集能促進語文學習的相關資料。
總而言之,只要轉變了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就能營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動態生成的教學環境,真正地坐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謝邦彥.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新課程,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