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潔
地學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大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承擔著培養地學人才、發展地學教育、繁榮地球科學、為社會服務等重任。在分析我國地學及地學教育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提出我國地學教育面臨的缺陷,并探討地學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途徑。
地學教育地質科普發展歷程發展趨勢途徑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們應善待地球。而地學教育擁有很強的社會性、全民性,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地學知識,不僅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還應在中小學階段得到強化。
一、地學及地學教育的發展歷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地學的性質、內涵及服務功能等都發生了變化,其主要的發展歷程如下:
第一,遙感技術、信息技術及各種各樣實時分析技術、觀測技術等的發展促使地學進入到新的地球系統科學階段,它覆蓋全球、穿越圈層,從描述局部現象發展到探索行星的范圍機理,擁有較強的系統性、全球性。
第二,社會快速發展導致環境日益惡化,自然災害的后果越來越嚴重,促使地學從面向資源發展為面向保護環境、防災減災,地學的服務領域得到拓展。
第三,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地學的社會功能越來越大。目前,地學已經從以往固體地球科學發展到跟大氣、海洋三足鼎立的局面。人類終于在進入21世紀前夕,從一味要征服自然的狂妄中清醒過來,清晰認識到只有對自己生存的環境有一個充分的理解,并找尋跟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這已發展成為當今地學的研究對象。因此,今天的地學,一方面,是人類生存及社會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地學的作用涉及到工業、采掘業、農業、建設規劃、軍事、旅游等各個方面,大大拓寬了地學的施展領域。
地學的發展及變化要求地學教育必須進行改革。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地學教育的對象主要是高等教育,近20年來,我國高校針對地學教育不斷增強師資、調整方向、更新設備、拓寬領域,取得較大進展,部分地學專業已發展成學生報考及就業的熱點,如地質學等。然而,還有一些地學專業需求脫節、生源惡化,導致部分國家需要人才的領域面臨斷層危險。正確找尋地學教育未來的發展道路,對我國地學及教育界來說是當務之急。
二、我國地學教育存在的重大缺陷
首先,我國地學教育的側重點都在高等教育上,高等教育中的地學教育日漸完善,幾乎忽略了中小學基礎地學教育,只在義務教育中開設初中《地理圖冊》及小學《社會科學》學科,且這些學科對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來說只是輔助課,教師及學生甚至普遍認為地理、社會等課時都是休息、玩耍的時間,這是我國基礎地學教育存在的重大缺陷之一。
其次,世界是統一的,我們在認識世界知識時應是綜合的。人文科學跟自然科學原本是渾然一體的,直到近代,人們為了方便分析、研究,才把自然跟人文分隔開。雖然學科分割是必然,但世界的關聯性、統一性并不能分割,如我們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找尋一個單純的地學問題,它都是跟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密切相關的。這種觀念映射到地學教育中,導致學生學到的是破碎花的地學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地球科學圖景也是被割裂的。但我國以往的地學教育大多只完成分析任務,而將整合任務忽略,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相當欠缺對地學知識的綜合能力,這是我國地學教育的另一大缺陷。
再次,我國地學教育的教師及學生在理解自己所教、所學的地學學科時是相當淺薄的,在學科價值及意義方面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我國地學教育不僅缺乏對具體地學學科知識的認識,還缺乏對地學學科內涵、科學思想及精神的整體把握。毋庸置疑,這是我們認識知識的失誤及膚淺造成的,缺乏先進的地學教育觀念及高水平的文化素養,這是我國地學教育的又一大缺陷。
三、我國地學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及途徑
第一,加強普及中小學基礎地學教育。我國地學教育應充分認識到中小學基礎地學教育的重要性及意義,及時把中小學基礎教育作為地學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開展不同深度、不同層次的地學文化素質教育,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地學初等教育體系,致力于從娃娃抓起,讓地球科學意識、環境意識、資源意識、減災防災意識等進一步深入人心。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小學課堂教育應加強實踐探索的成分,將地學的現代概念正確地反映給學生。同時,我們應積極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充足的條件去參加地學教育的實踐活動、進修活動等,通過他們來進一步帶動學生,廣泛地傳布基礎地學知識,培養學生學習地學的興趣。另外,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應將地理、社會科學等科目納入考試行列,在一定程度上強制教師及學生認真對待地學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及學習活動中重視地學知識,并通過學習奠定地學知識基礎,為以后系統地、深入地學習地學知識提供條件。
第二,進一步利用地質科普網加強開展地質科普活動。首先,地質科普網(中國地質科學院科普網站簡稱,下同)成立籌備以來發展迅速,在線上籌備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在線下進行各種科普活動及推廣,我們邀請了院士、主管科研的院長,作為強大的技術顧問團隊,同時邀請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參與到科普活動中去,先后到北京市北京市重點學校開展科普教學活動,取得良好的反響。廣大師生及家長強力希望多開展此類活動,通過簡單明了的方式學習了解以前見不到、聽不著的地質科普知識,使之能運用科學的知識來解釋身邊的地質疑問。其次,地質科普網為了讓受眾能及時的和專家溝通,開通了在線答疑專題,專家會在固定的時間及時回答大眾提出的和地質相關的問題。
第三,我國地學教育應重視對人文精神的融合、滲透。育人是地學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要想培養一大批人格健全的、具備科學素養及人文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就不能只學習地學知識,還要了解世界的豐富多彩,了解人,了解人類社會,了解人與地學的關系,并學會綜合運用自己所學的地學知識。因此,我國未來的地學教育需要新的地學思想、地學觀念,需要以人類整體的地球系統學科為基礎進行,直接參與國際地學教育的競爭。從我國良好的地學基礎及強勁的發展速度來看,我們完全有能力通過未來若干年的努力把一些單位、學校建設成國際級優秀地學人才的直接培養基地。
第四,在未來,我國地學教育的高度應提升。當今社會正面臨資源、人口、環境、災害等各方面的挑戰,直接威脅著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條件及進步。
四、結語
科學不僅豐富,還在持續發生著變化。較其他文化而言,地球科學文化還沒有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致力于發展中小學地學教育事業,努力將普通的地球科學知識轉變成先進的地學思想、方法及價值,促使地學成為一個大學科,為提高公眾的地學文化素質服務。
參考文獻:
[1]胡軒魁.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助推地學教育發展[J].中國地質教育,2009,(03):38-39.
[2]遲寶明,劉佳琦.依托地學教育推動我國防災減災高等教育事業發展[J].中國地質教育,2009,(04):54-56.
本文依托中國地質科學院“科普網站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