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強
高考文綜中歷史學科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學中除了注重課堂教學新授課之外,復習課往往被教師忽視。高中歷史的復習,很多教師大多是簡單地重復,或者大量一做題、講題,這種做法往往效果低,浪費時間。就如何進行高中歷史課程復習,進行了分析探討。
高中歷史復習“四步法”復習課不是簡單的重復,它既是對過往教學成果的回憶加強和鞏固,又能夠讓知識更加系統化、科學化。通過復習,學生能夠形成整體性大局觀的能力,復習也是教學中的關鍵環節。題海式的訓練,學生感到疲憊;單純的回顧會簡單乏味;讓學生強制記憶會單調難以運用。復習一般有三種:課后復習、階段性復習和期中期末或者高三總復習。不同階段目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所以,如何科學制定復習計劃使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學生在短時間提升最大能力,是教師必須注意的。
課后復習,主要目的是“趁熱打鐵”,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并加深理解和運用能力。因此,課后復習時應該及時,不能拖,對課堂知識進行整理、補充、修改等等。鞏固對新知識的記憶,深化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對重點和難點知識更需要經常復習,牢固的掌握和靈活運用。老師要及時布置和檢查作業,使課堂知識及時地被學生掌握。
階段性復習的目的是構建知識結構,使所學過的知識條理化,關聯化。對單元、章節、整本課本知識階段性的復習時很有必要的,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總結,新舊知識聯系,重難點凸顯出來。
總復習是對一個大階段的總結,也是對全書或者全年甚至整個高中學習過程的大體系的構建過程,除了分類總結知識點,還有把握整體性,對已學知識進行系統梳理,這個時期是鍛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最終階段。要注意查缺補漏,爭取全面掌握。
如何合理把握階段性復習,從而達到最佳復習效果呢?
一、整合知識點,構建知識框架
高中歷史復習的第一步,首先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把時間和事件的主線歸納起來并概括階段特征。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就鋪展開來。這要求學生能夠全面準確的構建清晰的歷史事件體系框架。復習過程中要邊閱讀邊整理歸納,從政治、文化、經濟等角度去概括各個階段的特征。比如,“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節課,整體體現了一個線索,那就是不斷強化君主專制的過程。
二、聯系與比較關聯知識
能夠學會聯系與比較,做到觸類旁通,將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是學生復習中應該學會的能力之一。這一階段學生要把前后關聯部分聯系好,也不能僅僅依賴于課本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后章節進行有機聯系,知識能夠遷移。歷史本身的橫向和縱向聯系,都能夠理解。例如,將第一單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與《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進行對比,學生可以發現中西方君主制度為何走的不是同一條路線,區別和聯系一目了然。
三、史論結合提升層次
整理好知識框架,前后能對比聯系之后,學生還有能夠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進行個人評價,能夠有自己的見解,然后和老師及同學進行交流探討,使歷史學習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層次。這對于一些歷史大題的解答很有幫助。《考試說明》中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也明確提出“史論結合”。所以,這是學生需要第三步學會的能力。這要求不能死記硬背,也不能羅列一些東西就可以應付大題,綜合運用能力要求較高。
四、走進歷史,感受歷史
“歷史感”的培養,是學生人性方面的提升。學生通過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和系統復習,會對歷史有個全新的感受,然后走進歷史去體驗歷史,跨越時空界限,從歷史中樹立更正確的人生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歷史中學習經驗教訓,進而啟發自己,指導人生。
學生復習需要四步,教師除了授課,也應該做好布置任務和指導學生完成復習的任務。
1.提高課堂效率,為復習各階段留出時間
首先,教師要仔細研究課標、考試大綱和多種版本教材,從中發現、提煉核心知識點、知識主干用于備課。其次,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新授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勿繁冗拖沓;最后,復習課要注意精講多練,“精講”要句句到位,讓學生明白知識主線,掌握重點,快速掌握知識體系,“多練”也不能“瞎練”,要強調用問題來驅動學生學習,也不能“傻練”要做到舉一反三,更不能一味“狂練”要張弛有度,難易結合,練習題要有代表性和延展性,使課堂充滿探究的氛圍。
2.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進行復習
除了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教師也要合理布置任務,教導學生如何自己課下復習。首先,讓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去落實,讓學生自己準確記憶教材中的概念和事件,為解題打好基礎。其次,讓學生學會知識遷移,讓他們通過借助圖片、文獻、網絡等資料去深化了解與課本相關內容知識,是學生知識面得到擴展加強,對歷史有更多認識,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再次,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自己解題之外,還要教他們如何去擴展。在訓練中圍繞主干問題設計一些周邊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加深。在練習中可以讓學生把填空題變為選擇題,選擇題如何轉換為大題等方式去訓練。最后,引導學生如何聯系知識。讓學生能夠把古今中外,前后散亂與課本中各章節有相同性質、特征的知識點或者概念能夠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最好能自己畫出知識網絡構架,這樣學生思路清晰,減少知識混淆,加深記憶和理解。
3.強化熱點,關注時事
熱點是加強歷史與現實聯系“橋梁”,也是考試的熱點。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適時引入社會關注熱點問題,與歷史基礎知識相互聯系,作為切入點,既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又能加深印象,充分體現了歷史的“學以致用”和“以史為鑒”。
熱點問題包括“社會熱點”和“學科熱點”。關注“社會熱點”要注意結合經濟文化、時事政治、事件背景、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在關注“學科熱點”時要結合學科特點、研究方向等方面。無論哪個熱點都有強調與歷史的關聯。
在實際運用中,就某一熱點問題要求依據歷史學科特點,研究其可能從哪些角度設問,涉及到哪些知識點等去引導學生怎樣規范答題,切忌只關注熱點講課走題或者過于空洞抽象。要把熱點問題考點化、習題化、規范化,將其設計成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具體的題目,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以熱點問題為背景的試題,其設問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體,這就要求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
教無定法。高中歷史的復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主旨都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掌握其普遍性,結合學生的特殊性加以探索運用,尋找到適合班級學生發展的有效方法,力爭在短期的復習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