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玲
素質,原是心理學概念,原含義是指生理學上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特點。素質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心理素質等發面。在課堂教學中,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重在發展兩字。在化學課堂上,不僅要求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還要求師生形成“共振”,要求教師的思維和學生思路同步進行。
化學教學素質教育實驗教學一、密切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1.緊緊圍繞教材,進行科學知識和技能教育
科學知識和技能是指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好雙基是必須的,但在現行教材中我們不難發現書中所授知識面過窄,深度不夠,現代科學基礎知識太少等等,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差太遠。要將新材料。新能源,環境保護等現代科學基礎知識適度的充實到教學中去,使學生開闊科學知識視野,了解科學對社會進步的意義。
2.緊緊圍繞教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科學方法是人們探索解決問題與創造、發展科學體系的手段和工具,是科學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類比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推斷法,等等。通過訓練使學生獲得科學的方法,同時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二、結合化學實驗教學,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大家知道,化學實驗是一項興趣盎然的教學活動,實驗中各種變化以及伴隨變化的各種現象,都能刺激學生的神經中樞,使學生處于高昂的思維狀態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化學實驗優化思維情境,不僅讓學生看“熱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看“門道”,通過實驗把學生引到探索知識本質的軌道上來。化學實驗運用的好,不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化學,探索化學奧秘,獻身科學的熱情。例如:在做離子檢驗的實驗時,用對比法:筆者首先取3支試管,分別加入鹽酸,碳酸鈉溶液,溴化鈉溶液,然后向3支試管中各加入幾滴硝酸銀溶液……學生立刻看到沉淀,仔細看,有兩支試管里沉淀是白色,另一支是淺黃色(淺黃色是溴化銀)那么,2支白色的怎么再區別開呢,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強烈的求知欲驅使學生精力集中的盯著老師,接著,學生提出再加少量的稀硝酸,再看看,發現有一個白色沉淀消失了,還冒氣泡咯。那離子方程式怎么寫呢?學生更想知道沉淀消失的原因。這時再寫出準確的離子方程式,記住原理,課堂效果達到最佳。
三、結合學科知識結構,揭示學習規律,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合成等基礎自然科學。其知識結構有很強的規律性,教知識很重要,但掌握學習方法更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教材知識結構的分析,善于揭示學習規律,優化學生學習品質。例如,在學習同主族元素性質和同類物質結構相似性和遞變性時,根據結構(最外層電子相同)決定性質的規律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同主族元素遞變規律和相似性(如氧化性的強弱、熔沸點的高低)。經過上述訓練,學生掌握規律性的學習方法,不僅對化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還會形成很強的自學能力和歸納能力。
四、利用學科特點,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
“興趣是人樂于積極地去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習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之一,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化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奇妙無窮。可以結合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將日常生活中與化學密切相關的問題展現給學生,如怎樣去除衣服上的污漬?使用煤氣時,什么顏色的火焰是完全燃燒?食物中的味道怎么產生的?給魚換水時為什么要困水?酒為何越陳越香……通過這樣的生活實例,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豐富了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思考能力,從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五、利用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提高科學素養,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
了解化學方面的新成就和新發展,了解化學與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及未來的關系,以及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不僅是現代生活的必須,也是未來工作的需要。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如我國在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即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為探索生命的起源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近年,用二氧化硅又研制成功比頭發絲還細的光導纖維,在信息、通信等產業的發展中起到領先作用。這樣利用化學與其它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諸如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地球化學、天體化學等都是以化學為基礎的。這樣,學生更切實際地感到化學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及肩上責任之重大,促進了他們自覺地學習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