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曼古麗·阿卜來提 米力克木·艾買提
摘要:棗大球蚧(學名:Eulecanium gigantean)又名棗球蠟蚧、瘤堅蚧、大球蚧、瘤大球蚧。棗大球蚧是森林生態系統組成的一部分,其發生發展受到眾多環境因素的影響,由于棗大球蚧發生發展對林果業的發展影響比較大,因此研究棗大球蚧監測、預報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林果業對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影響出發,系統的介紹棗大球蚧的蟲情監測、檢測結果分析、定級標準、系統蟲情調查以及預測預報方法。這對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以及維護森林生態環境的穩定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林果業;有害生物;棗大球蚧;監測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a)-0000-00
阿克蘇地區具有林果業發展的獨特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林果業是當前及今后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但由于多年來重栽輕管,加之近年來從區外頻繁調苗,新病蟲害隨之調入,防治投入跟不上,病蟲害種類不斷增多,危害日趨嚴重。尤其是蚧殼類害蟲在南疆適應性極強、發生較為普遍、危害最為嚴重,幾乎所有的經濟林樹種都受到蚧類害蟲不同程度的危害,輕者造成樹葉脫落、樹勢衰弱、枝條枯死,果品減產質量下降,重者造成果品絕收、果樹整株枯死,嚴重威脅著林果業的健康發展和經濟效益的快速發揮。這些有害蟲中,棗大球蚧(學名:Eulecanium gigantean)又名棗球蠟蚧、瘤堅蚧、大球蚧、瘤大球蚧[1]。是國內檢疫對象,該蟲是20世紀80年代初隨調運苗木傳入新疆的,隨后擴散蔓延。雌雄分屬兩種變態類型,雌蟲為不完全變態,4月下旬蛻皮,變為成蟲,體型膨大;雄蟲無明顯增長,經化蛹、羽化變為成蟲,尋找雌成蟲交尾,5月上旬為產卵盛期,6月上旬為孵化盛期。該蟲主要以若蟲和雌成蟲危害寄主的嫩枝和葉片,輕者造成寄主葉黃、枯梢枯枝,導致果品減產絕收,重者可導致寄主整株死亡。因此,采用有效地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對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以及維護森林生態環境的穩定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為阿克蘇地區林果業的發展,防治有害蟲工作、監測以及預報提供一定的依據。
1 蟲情監測
主要是監測本轄區是否傳入(或發生)棗大球蚧以及發生范圍。一般棗大球蚧適生區及低蟲口分布區均確定為監測范圍。監測調查時間以越冬若蟲固定在寄主枝條期為主。通常在每年冬季的11月20日——來年的1月20日期間,調查一次。在此期間內采用踏查、樣地調查和標準樹調查相結合的方法[2]。
踏查:在監測范圍內,選擇有代表性的路線(可設計為較為固定的踏查路線)或也可選擇隨機踏查的路線進行調查,發現寄主樹種生長異常或樹勢較弱的,要仔細觀察,看有無殘存的雌體介殼和若蟲;如無異常,每隔200米選取有代表性的樣樹進行調查。主要調查樹勢是否衰弱、是否有枯死枝條,寄主枝干上是否有殘存的雌體介殼。在寄主樹種生長季節應調查寄主葉片上是否有棗大球蚧的若蟲;在寄主樹種休眠季節應調查寄主1-3年生枝干上是否有棗大球蚧的越冬若蟲。
樣地調查:在踏查調查的基礎上,發現蟲情后再設樣地(臨時標準地)調查,具體檢查蟲口密度、有蟲株率、危害程度及蟲口存活情況。一般棗大球蚧發生的范圍都有不同的寄主樹種混生,依據發生區面積的大小,臨時標準地的面積在3~5畝,其主要寄主樹木不少于100株。在標準地內按對角線的方式隨機選取10株寄主樹木做為標準樹。
標準樹調查:確定10株標準樹后,編號標記,在每株樹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選一枝條,把選定的枝條量出10厘米長兩頭用白色醫用膠布標記,然后用肉眼或放大鏡檢查10厘米長枝條范圍是否有棗大球蚧越冬若蟲,若有,應統計蟲口密度(平均蟲口密度、最高蟲口密度)、有蟲株率、發生(危害)程度。
2 監測結果與災害分級標準
調查結果表整理、匯總后寫出調查報告,繪制蟲情分布圖,并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和相關單位報告。根據以下給定的標準來判斷災害發生和危害級別。
(1)發生程度分級標準
低——有蟲株率在5%以下;平均每10厘米枝條上有若蟲1頭以下。
輕——有蟲株率在5%--30%;平均每10厘米枝條上有若蟲1頭—3頭。
中——有蟲株率在30%~50%;平均每10厘米枝條上有若蟲3頭~5頭。
重——有蟲株率在50%以上;平均每10厘米枝條上有若蟲5頭以上。其中低蟲口及輕度發生面積為有蟲面積,中度以上為發生面積。
(2)危害程度分級標準:
輕——寄主樹被害狀不明顯,花、葉、果發育基本正常,枝梢生長量沒有明顯不正常,發生程度一般為輕度發生以下。
中——寄主樹被害狀較明顯,樹勢衰弱較明顯,花、葉、果發育已受影響,有落花落果落葉現象,果實產量和品質下降,寄主樹葉片弱小,發黃,枝梢生長量明顯要小,蟲口發生程度一般為中度發生。
重——寄主樹被害狀明顯,整株樹勢明顯衰弱,花、葉、果發育已不正常,落花落果落葉,造成果實絕收,寄主樹葉片稀少弱小,發黃,枝梢生長量明顯要小或停滯不長,嚴重者能造成寄主樹枯枝或整株死亡,蟲口發生程度一般為重度發生。
3 系統蟲情調查
在棗大球蚧的常發生區,設立固定標準地進行系統蟲情調查,以獲得進行預測的相關資料。這包括固定標準地的設置、成蟲期調查、卵期調查以及若蟲期調查等過程[3]。
(1)固定標準地的設置
固定標準地的設置要根據棗大球蚧發生疫區的分布,科學合理,不但要照顧到全面性和代表性,而且要交通便利,便于監測調查工作的展開。在棗大球蚧發生中度以上的疫區發生區內選擇3塊以上的標準地做為系統調查的固定標準地。
(2)成蟲期調查
雌成蟲蟲口密度調查:在雌成蟲發育膨大時期,在標準株上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選一個10厘米長枝條,現場用肉眼或放大鏡檢查統計活的和死亡的雌蟲,共調查10株。
雌成蟲產卵情況調查:在標準株上取雌蟲介殼檢查產卵的情況,每次調查雌蟲介殼100個,檢查雌蟲產卵率。將匯總調查的雌蟲分別按產卵(只要發現成蟲產一粒卵,就叫產卵)及未產卵的雌蟲數。經觀察記載雌蟲的產卵量隨寄主樹種的不同而有明顯差異,最高平均產卵量在6000粒以上,最少平均產卵量在412粒。在雌成蟲產卵高峰期,從固定標準地中采收膨大的雌成蟲10個,帶回室內,檢查每個雌成蟲體內的卵粒數,計算平均產卵量。
除此之外,每年4月10日~6月15日,在棗大球蚧雌體膨大期間,在標準地選擇易與觀察的樣樹,定時觀察膨大的棗大球蚧雌體是否有被寄生蜂寄生的現象,如有,統計棗大球蚧雌體被寄生數和寄生率,并記錄寄生蜂的種類,目前我區棗大球蚧寄生性天敵主要是球蚧藍綠跳小蜂,凡寄生率達30%以上的林木,應嚴格禁止使用化學噴霧防蟲的辦法。
(3)卵期調查
在產卵高峰期后,采集10頭雌成蟲編號分別放在玻璃培養皿中室內觀察,室內逐日檢查卵的孵化數量,將玻璃培養皿每天數過的初孵若蟲全部去除,每日重復,一直到全部孵化結束后,統計未孵化卵的數量,計算孵化率。
(4)若蟲期調查
在標準株上隨機選定十個有雌介殼的枝條,在枝條上僅留一個雌蚧殼,將多余的雌介殼全部去除,并將枝條上的葉片去掉,在調查枝兩端涂白凡士林油,防止其他枝條上孵化后的若蟲爬入和留下的雌介殼孵化后的若蟲爬出。每天上午調查一次初孵若蟲出殼的數量后,將調查后的初孵若蟲全部去除,每日重復,一直到初孵若蟲全部爬出介殼為止。最后統計出初孵若蟲出殼的始、盛、末期。
然而冬季與下級不同,在越冬若蟲期,在固定的標準地內選10株標準樹后,編號標記,在每株樹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選一枝條,把選定的枝條量出10厘米長兩頭用白色醫用膠布標記,然后用肉眼或放大鏡統計10厘米長枝條范圍棗大球蚧越冬若蟲數,并統計蟲口密度。
4 預測預報
(1)發生期預報
經過多年的觀察記錄,棗大球蚧的某個發育時期與其他某種植物的某個發育期相吻合,就可以用某種植物的這個階段來預測棗大球蚧的這個發育階段。如,在阿克蘇地區泡桐、刺槐花的初、盛、末期與雌成蟲膨大始、盛、末期十分吻合;若蟲孵化始、盛、末期則可以用石榴花初、盛、末期指示。
以上方法叫做物候預測法,除此之外還有期距法和有效積溫預報法[4]。
期距法:根據多年的觀察記載,各蟲態發生期間的距離,一致性較好的有:
雌成蟲始期→雌成蟲盛期平均7.25天;雌成蟲盛期→卵盛期平均6.25天→若蟲出現盛期平均35.5天;卵出現始期→卵出現盛期平均8天;卵出現盛期→若蟲孵化盛期平均29.25天;若蟲孵化初期→若蟲孵化盛期平均8.25天。
根據上述間距,可預報以后蟲態的出現時期。如1994年雌蟲出現始期在4月26日,加上期距7.25天,推測雌蟲出現盛期為5月3日,與實際相差僅一天。用卵始期4月30日,加上期距8天,推測卵盛期為5月8日,與實踐吻合。期距法比較簡單,但宜經過多年記載,積累豐富數據,將期距加以不斷修正,以便使預報更為準確。
有效積溫預報法:根據棗大球蚧發育需要一定的發育起點溫度,完成某一發育階段或完成整個世代需要一定的有效積溫的原理進行預測。
(2)發生量預報
利用越冬若蟲期調查數據,調查出越冬若蟲的蟲口密度,再依據我區喀什地區多年觀測紀錄的數據,即越冬若蟲的雌雄性比為1:4.3,推算出雌成蟲的蟲口密度,再利用產卵量調查數據和孵化率調查數據以及天敵寄生蜂的寄生率數據做為有效蟲口基數和其他蟲態的成活參數,進行推算預測下一代種群的消長趨勢,同時要結合上一年同期蟲口基數進行對比,分析種群演變規律,然后進行預測預報[5]。
(3)防治適期預報
棗大球蚧藥劑防治,應以雌成蟲膨大期和初孵若蟲期這兩個時期為防治關鍵時期,在預測出雌成蟲膨大期盛期后,應提前一星期時間用內吸性農藥進行涂干防治效果比較好,費用低廉,同時又可兼治多種害蟲,如梨圓介、糖槭介、蚜蟲、葉甲等。在棗大球蚧的卵孵化率在50%左右,既可發出預報,進行一次化學噴霧防治,一般防效都非常好,但此時往往是某些果樹開花時節,不宜噴藥,同時噴霧常殺傷天敵,這些都是噴霧防治初孵若蟲的不足之處。
5 總結
隨著阿克蘇地區林果業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林果有害生物的種類、面積、危害程度日漸劇增,災害頻發,尤其是最近以來阿克蘇地區春季遭受嚴重低溫凍害,果樹抗性下降,給林果有害生物大面積爆發留下了嚴重隱患,根據各縣市林業部門統計上報數據顯示,紅棗大球蚧的危害嚴重影響了地區林果業的健康生長和果品效益的提高,制約著地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本文主要介紹棗大球蚧的監測與預報辦法,希望技術人員要樹立正確的防治概念、靈活采用各類防治措施、提高廣大農民的防治意識,為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林果業的進一步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 岳朝陽等. 棗大球蚧在新疆的風險分析[J].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30(1)153~156
[2] 葛迎春等,淺談松毛蟲蟲情及災情監測方法[J],現代農村科技,2014,2,54-55
[3] 柴秀萍等. 野外害蟲成蟲期微粒子帶毒率調查[J]. 中國蠶業,2000,3: 24~27
[4] 武晉雯; 孫龍彧; 馮銳; 紀瑞鵬; 張淑杰; 張玉書, 遼西地區松毛蟲發生期氣象預報方法[J]. 中國農學通報,2014,25:66-69
[5]張新華等,阿克蘇地區梨樹腐爛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 農村科技, 2014,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