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要:在中國古代,有一位詩人,用“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句來贊譽“詩仙”李白的詩作。而這位詩人就是被人們尊為“詩界圣人”的杜甫,他的詩被人們稱為“詩史”。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的詩才,可以敵國,杜甫的詩名,在我的心目中,“與天際齊高,與大地一樣遼闊,與春常駐,與金石并壽,可與日月并分光輝”。
《登高》是我讀過的杜詩中最喜歡的一首,本文就該詩所傳達的詩人情感的變化談一點粗淺看法。
關鍵詞:杜甫 《登高》 情感變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a)-0000-00
在中國古代,九九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這首詩寫于大歷(代宗年號)二年(767)秋,是“安史之亂”結束后的第四年,作者享年58,時年55。當時詩人居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瞿塘峽之口,以水急、風大、猿多聞名。
一、首聯通過寫景,描繪出一幅肅殺、蕭瑟的秋景圖,傳達出詩人陰郁凄切的情感
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先說“風急”,“急”,就是大的意思。風為什么會這么大呢?我想,大概有這么幾個原因:1、秋天是一個多風的季節,2、俗話說得好“高一丈,不一樣”,所以,登在高處,風就會更大一些3臨江,風就會更大一些。如果說,前三條理由都是客觀原因的話,那么,第四條理由就是主觀原因了:那就是對于一個未老先衰,體弱多病的“老人”來說,他感覺到的風,比常人感覺到的可能會更大。所以,詩人一起筆,就用一個“急”字來形容“風”的特點。接下來,詩人用一個“高”字來描寫詩人對“天”的感受。我們不禁要問:“天為什么會這么高呢”?這是秋季天空的季節性特點在詩人心靈中的投射。秋季天清氣爽,所以天顯得格外高遠。詩人用一個“哀”字來描繪猿的叫聲。我們知道,夔州一帶多猿,鳴聲凄切,有當地的俗諺可以佐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占裳”。
詩人從聽覺來寫他在“夔州之濱”對風的感受,這是動態;從視覺的角度來寫他仰視天空的所見,這是靜態,然后再次轉向聽覺,寫猿鳴叫之聲的凄切,這也是動態。
第二句“渚清沙白鳥飛回”。“渚”的特點是“清”。秋天景物蕭瑟,滿目荒涼,從上往下看,小沙洲顯得孤零冷落,所以詩人用一個“清”字來描寫“渚”的特點。“沙”,指的是長江邊上的沙灘和沙灘上的沙丘。“沙”的特點是“白”,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鳥”兒從沙灘上空飛過,可又飛轉了回來,所以鳥飛的特點是“回”,即,回旋地飛。似乎是鳥兒迷了路一般。不禁令讀者聯想到,在這無邊的秋意之中,鳥兒也失了路途,更何況是一生常年在外飄零的詩人呢?直叫人情何以堪?
首聯總共寫了六種事物:風、天、猿、渚、沙、鳥,詩人從仰視,俯視,再仰視的角度進行了描寫,有動有靜,描繪出一幅令人肅殺、蕭瑟,壓抑的秋天景象,傳達出詩人陰郁凄切的情感。
二、頷聯詩人的情感一變陰郁凄切而為壯懷激烈
頷聯上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在這個季節中,詩人看到落葉紛紛而下,耳中蕭蕭有聲。這又是為什么呢?前面已經說了,因為風大,即“風急”,同時也說明秋意已經很深了。看到無邊無際的落木紛紛而下,聽到風卷殘葉蕭蕭有聲,置身此情此景,你會想到什么呢?詩人又會想到什么呢?詩人也許會想到,身邊的老朋友李白,嚴武,高適,一個個先后辭世,歸于道山,自己的生命便也如同一片干枯的葉子,在這獵獵西風中,隨時都會凋零。葉落尚可歸根,詩人也許會問自己:不知老朽將魂歸何處啊?
下句“不盡長江滾滾來”。我想,長江有它比較固定的意象:源遠流長;波濤洶涌(風急);一瀉千里;亙古如斯;不舍晝夜。我不禁要問:難道還有比以江水的流逝來寫年華的逝去更恰切的比喻嗎?這兩句汪洋渾涵,氣魄宏大,詩人在靜默中想到:宇宙何其浩渺,天地何其寥廓,長江何其永恒,人生何其卑微而短暫,正所謂“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品鑒頷聯,詩人從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上,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情滿宇宙天地的浩大!從而使詩人的情感一變壓抑肅殺,陰郁凄切而為壯懷激烈,顯得很悲壯。
三、詩人已是老淚縱橫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言離家萬里之遙。“悲秋”,讓人自然聯想到,自古以來,秋天原本就是一個讓人心生悲的季節,再說,“自古逢秋悲寂寥”嘛!“作客”,說明他寄人籬下,仰人鼻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生活常態。更何況是“常”作客。“百年”,說明他年過半百,未老先衰,可又想到,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功名未就,每讀至此,我就會想,這該不會是詩人耿耿難以釋懷的心結吧?“多病”,說明他身體狀況很是不好。“獨登臺”,在別人都舉家齊歡的重陽佳節里,詩人卻只身一人登臺,他的內心會作何感想呢?我想當詩人天才的落墨至此時,恐怕已是老淚縱橫了吧。
四、失聲痛哭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苦恨”,說了詩人的艱辛、苦難、悲苦和遺憾。“繁霜鬢”,也就是“朝如青絲暮成雪”之意,詩人鬢染霜華,早生華發,這難道不是典型的未老先衰嗎?“潦倒”,就是窮困潦倒,窮愁潦倒。“新停”,就是剛剛停下來,最近才停下來。這就如同一個抽了一輩子老旱煙的老父親,因為貧困,因為窮愁,因為多病,不得不把他抽了一輩子的煙給戒了。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詩人本欲借酒澆愁,卻偏偏因貧因病不能喝酒。這就使得詩人的愁緒無法排遣,難以排遣,這也反而更加增添了些許煩愁。其實,我們真切地感覺到詩人還是希望借酒消愁的。“濁酒”之“濁”字,再次表明了詩人生活的境況。別人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斗酒十千恣歡謔”,“鐘鼓饌玉不足貴”,可詩人呢?一杯濁酒,也不得不停下來。
如果說,當詩人吟道“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時候已是老淚縱橫的話,我想,當他吟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時候,已是失聲痛哭了吧?
總之,《登高》一詩,始于寫景,終于抒情,真切而深切地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從陰郁凄切而壯懷激烈,從壯懷激烈到老淚縱橫,再從老淚縱橫到失聲痛哭的曲折變化過程。
參考文獻:
1、 蕭滌非: 《杜詩選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1月1日
2、《馮至和杜甫詩歌比較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 2005年4月
3、 馮至: 《杜甫傳》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7年
4、《杜甫研究學刊》 四川省杜甫研究會 201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