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琳
摘 要:中國針灸于2011年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并列入到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近年來,經絡的電學特性是被針灸學和生理學家研究并認可的經絡研究的第一種生理指標,通過多種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研究人員運用各種現代科學手段發現經絡與周圍非經線處的電學特性(主要包括經絡腧穴的低阻特性)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經絡系統中腧穴的電學特性,對生物電信號測量和電刺激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字 經絡 電學特性 國內外 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a)-0000-00
中華醫學是中華文化遺產中的一塊瑰寶,其重要組成部分則是針灸。國際也認可了針灸獨特的風格和確切的療效,已有100多個國家將其用在了臨床上。隨著抗菌素療法、放射療法、化學療法、手術療法的弊端的日益顯露,中外醫學界越來越重視調動機體自身抗病能力的針灸療法。中國針灸2011年11月16日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針灸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是建立在經絡學說上的。經絡學說,是數千年以來我國前人在針灸臨床實踐中根據所出現的一些現象總結提高而發展起來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近年來,通過多種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研究人員運用各種現代科學手段發現經絡與周圍非經線處的生物物理特性存在顯著差異。實驗證明,經絡不僅可以傳導聲和發出特異聲頻譜,而且具有低阻抗、高電位、高發光的特性,另外經脈線上的溫度也被證明與兩側皮膚的溫度存在規律性差異,經脈線上存在同位素循經遷移的現象。其中,經絡的電學特性是最早被針灸學和生理學家研究并認可的經絡研究的第一種生理指標,經絡系統中腧穴的電學特性研究,在生物電信號測量和電刺激治療研究中意義頗深。
1早期研究經絡電學特性的基礎
最早被針灸學和生理學家研究并認可的經絡研究的第一種生理指標是經絡的電學特性。在生物電信號測量和電刺激治療研究中,對經絡系統中腧穴的電學特性這一研究領域,在早期日本、德國、法國等科學家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47年開始,德國醫生Croon利用交流電源和示波器對皮膚的導電性能進行了測定,并對系列的低阻抗的“反應”點進行了確定。日本的中谷義雄等則從1950年開始,在皮膚上通過雙電極法發現了與穴位基本對應的“良導點”,以及26條在體表存在的和經絡基本對應的“良導絡”,即經穴的低電阻特性。在同一時間,利用歐姆計法國的Niboyet也測到了穴位的低阻現象。與此同時,德國的Voll醫生發現穴位電阻的變化可用于科學診斷及預測,因此研制出了集探測、診斷和治療于一體的穴位診療儀器,即福爾電針儀,主要是通過物理測量在皮膚上的電反應信號,對全身系統和次級系統的現實狀態以及動力學狀態進行判斷[1]。同樣是在1950年代,Croon的助手,德國的Overhof大量地測量了在不同條件下人體表特異點的導電特性。1960年,他發表的博士論文通過60多張測試曲線和圖表,對體表特異點高電導及大電容的特性進行了證明,且特異點以及其連線和中醫穴位、經絡分布類似。
2 我國經絡電學特性的研究進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也有一些針灸經絡研究單位的工作者,利用類似的探測裝置研究了穴位低阻抗特性。早些時候,河南中醫中藥、福建中醫研究所,以及張協和、曾兆麟等人通過研究[2]對穴位的低阻特性有了基本的肯定。之后,在北航五七工廠劉亦鳴研制出類型不同的經穴探測裝置,其中有低頻、低頻全波整流電路、高頻,以及探討經穴皮膚電壓—電流特性曲線的電路,用來對穴位或經脈的低阻特性進行研究[3]。穴位體表電阻網絡模型是陳惟昌等人提出,該模型用交流電橋測出兩穴位電阻值后,通過電阻網絡公式對穴位電阻值進行求解,有很小的誤差且重復性好[4]。北京大學張人驥與楊威生設計了四電極法測試人體面下約2mm處的電阻,采用直流分量為零、頻率5kHz的20~30A的正弦交流電作為激勵。測出了在同一水平面人體皮膚下電阻呈有規律性的差別[5]。利用脈沖兩電極法原理,胡翔龍等設計了一套微機控制的掃描測試系統,測試了45名受試者,得到了皮膚低阻點分布的循經特性[6]。祝總驤等還研究截肢前后經絡循經線低阻抗特征,證實在截下的肢體上仍存在經絡線的低阻抗特征,且與截肢前相比,其位置是一樣的[7]。
3 國外經絡電學特性的研究進展
美國的科學家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而興起的針灸針麻熱以來,在研究經穴電特性上,很多研究組都做了系列的工作。應用直流電阻測定儀探測穴位,Matsumoto證實可被檢查出來的穴位至少有80%。Kripper測出有100~200k的穴位電阻,非穴位則在1M以上。利用50A直流電,Wulfsohn測試了8例健康人12條經絡的27個代表穴位,并比較了穴位兩側1/4英寸的對照點。結果存在(794±197)k的穴位電阻,(1407±306)k的非穴位點電阻,兩者相差56%,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Kaslow對多種經穴探測儀性能的比較發現,電壓高達80V和壓力較重可得到穴位上高重復性的低阻抗。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單位的贊助下,以Reichmanis等為代表的一個研究中心通過電橋平衡的原理,較為準確地測定了皮膚電阻,并客觀描記,發現三焦經與肺經穴位的皮膚導電性比在解剖學上相似部位的非穴位間導電性明顯要高,尤為明顯是其中的陽池、外關、支溝等穴位。由此表明穴位是客觀存在的。
2008年哈佛醫學院等十多個研究單位的Ahn等多名學者發表的綜述性論文[9]很有參考價值。因為他們在美國補充替代醫學國家中心支持下,對7個權威電子數據庫中到2007年8月為止關于經穴電特性研究的所有英文文獻中進行了系統性搜索,按照預定的一套準則,篩選出人體穴位和經絡電學特性研究得分最高的各9項,經過分析后發現:穴位和經絡與低阻抗特性的呈正相關的分別為5項和7項。
4 結語
正是因為相比較西醫的神經學而言,經絡學沒有解剖學的驗證和物理學基礎的支撐,針灸治療的效果沒有一種客觀的監測方法,因而長期以來存在著“經絡是否存在”、“中醫是否是科學”的辯論。但是目前,經絡研究正朝著精密、多點、快速檢測的方向發展,并呈現出一個共同趨勢,即普遍采用電子計算機技術,我們相信隨著醫療水平和醫療效果的進一步提高,各個學科領域和各種研究方法的交叉發展,針灸醫學作為一種互補與替代醫學,在世界范圍內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承認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堂義,楊華元,蒯樂,等.穴位電特性探測存在的問題及新探穴方法的設想[J].中國針灸, 2007(1):23-25.
[2]福建中醫研究所.經絡實質探討[J].中醫雜志,1959(10).
[3]劉亦鳴.WQ-12A型低頻皮膚電阻測定儀[J].無線電技術,1976(2):42.
[4]陳惟昌.經穴體表電阻測定方法的探討[C].全國針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一),1979: 294,230.
[5]楊威生 , 張人驥.低阻經絡研究Ⅰ、測定方法[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8(1):128-134.
[6]胡翔龍,包景珍,馬廷芳.中醫經絡現代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7]祝總驤.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