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
摘 要: 球臺規格的演變、球體增大、球拍規格的限制,對乒乓球運動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提高了乒乓球運動的觀賞性;對乒乓球運動員獨立作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對乒乓球規則規程演變的主要內容進行整理、歸納,并對其起到的作用及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為乒乓球教學訓練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乒乓球 演變 關鍵性
中圖分類號:G8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a)-0000-00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乒乓球規則規程的演變。
1.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歸納法 。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球臺、球網的演變
1937年之前球臺規格是寬由146.4厘米、網高16.77厘米,第一次演變:是在1937年后球臺寬增加到152.5厘米,球網高降到15.25厘米,這些規則的演變為進攻型的新打法拓寬了道路。使乒乓球運動以防守型打法為主轉變為進攻型打法。第二次演變:是在90年代后,球臺的顏色從單一的墨綠色增加了藍色,使球臺的顏色鮮艷豐富。對乒乓球運動的觀賞性起到了積極性作用。
2.2 球的演變
在乒乓球運動初期所用的球是硬而輕的實心球,對球的重量、大小無明確的限制,第一次演變:在1900年左右出現了賽璐駱或類似的塑料制成的球,球應為圓球體,直徑38mm、重2.5g,呈白色,第二次演變:1991年演變為白色,黃色或橙色,無光澤;第三次演變:2000年2月25日國際乒聯大會中有90%的委員同意使用大球,正式通過了大球的決議,10月1日起,由原來的38mm改為40mm,球的重量由2.5g增至2.7克,使乒乓球運行速度放慢、旋轉降低,乒乓球比賽具有更強的觀賞性,從此乒乓球進入大球時代。
2.3 球拍的演變
第一次演變:為木板拍,第二次演變:是1902年英國古德先生發明的膠皮拍,從此膠皮拍誕生了。第三次演變:1952年日本人首先試用了海綿拍,取得了優異成績.第四次演變:有的運動員利用相同的膠皮顏色,不同性質的膠皮擊球后產生變化,使對方造成判斷上的錯覺,出現失誤或降低擊球質量,給自己創造進攻的機會或直接得分,根據這一現象,并規定未加覆蓋物的拍面不能用于擊球。但仍未解決根本問題,第五次演變:球拍兩面不管是否有覆蓋物,必須一面是紅色,一面是黑色。第六次演變:此規定目前已改為必須一面是鮮紅色,一面是黑色。第七次演變:規定了無覆蓋物的球拍拍面不能用于擊球,否則判失一分。第八次演變:國際乒聯對球拍的更換又明確規定了,比賽開始或比賽過程中,無論何時運動員要更換球拍時,都必須向對手或裁判員展示他將要使用的球拍,并允許他們檢查,而且在局間休息時,運動員必須將球拍放在比賽臺面,否則比賽重新開始時仍需要再一次展示和檢查.第九次演變:在《2011年乒乓球競賽規則》中增加了球拍的覆蓋物不得經過任何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處理的規定。這些修改,一是使雙方運動員在比賽前就能夠了解對方運動員的膠皮的性能,使運動員在心理上、技戰術上都有所準備。另一方面,對進入賽場后球拍的使用和更換進行了規范,避免了因在比賽進行中由于更換球拍產生的矛盾等。當每一次出現重大問題的時刻,國際乒聯都能夠積極地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對乒乓球運動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4 發球規則的演變
為了乒乓球運動更好的發展,國際乒聯在發球規則上也做了多次修正,跺腳、手的位置、拋球高度等方面都在進行不斷的整改,力圖能使乒乓球比賽更加精彩,而且不至于比分過激分化。運動員在發球時球拍和非持拍手均應在球臺臺面水平之上,第一次演變:對運動員發球時球拍觸球瞬間,球的空間位置作出相應規定,不但要在發球員端線之后,而且要在運動員的身體軀干部分(頭和四肢除外),離球網最遠端的前面。第二次演變:并要求發球員在發球時必須讓裁判員和接發球員看清其發球動作。第三次演變:為防止運動員用跺腳聲掩蓋球拍不同覆蓋物擊球時發出的不同聲音,使對方無法判斷是用什么樣的覆蓋物擊球以及海綿的性質不同所產生的變化,造成對方運動員直接接發球失誤,比賽出現運動員不理解,觀眾看不懂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國際乒聯在規定運動員在發球時跺腳要判失分的規定,第四次演變:又因球拍兩面覆蓋物的顏色完全不同,取消了運動員在發球時跺腳失分的規定。第五次演變:在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對運動員發球時的拋球做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球要近乎垂直地面向上拋起,球離手后上拋的高度不得低于16厘米。這些發球規則的演變,一方面是將發球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使發球技術更加純正、清晰、透明。另一方面,使比賽激烈,具有觀賞性。
2.5 輪換發球法的演變
早在1937年國際乒聯就對當時比賽中過多采用靠對方失誤得分的消極打法,作出了限制時間“輪換發球法”的有關規定,很大程度上節省了運動員的體力,從而使運動員更有興趣。第一次演變:在《奧林匹克乒乓球》(奧運會項目大全2001年10月)中,一局比賽進行15分鐘仍未結束(雙方均已獲至少19分時除外)。或者在此之前任何時間應雙方運動員要求,應實行輪換發球法。即每人輪流只發一次球則交換發球權,直至該局結束。第二次演變:2001年9月起開始實施“11分制”新法,隨即此規定演變為一局比賽進行10分鐘仍未結束(雙方均已獲至少9分時除外)。或者在此之前任何時間應雙方運動員要求,應實行輪換發球法,并規定輪換發球法一經實行,將一直使用到該場比賽結束。第三次演變:2011年《乒乓球競賽規則》中修正為一局比賽進行10分鐘或在任何時間應運動員或配對的要求,應實行輪換發球法。輪換發球法的產生和演變一是縮短了比賽的時間,二是實行提高了比賽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3 結術語
每項規則規程的產生及演變都是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必然產物;乒乓球規則規程的每次演變,對乒乓球運動的正常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規則規程的的不斷完善,提高了乒乓球的觀賞性和趣味性,這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喜愛甚至愛上乒乓球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楊李麗.20年來國際比賽規則的演變對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推動.
[2]程嘉炎.對80年代以來國際比賽規則、競賽規程和比賽體制演變的回顧.
[3]張瑛秋,張若波.80年代以來乒乓球國際比賽規則競賽規程的演變及其發展趨勢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