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英 趙良舉
摘要:從高校科普工作現狀入手,分析了科普落后于時代發展的原因。而通才教育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需要創新,通過科普培養邏輯思維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高校科普宣揚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有利于科技創新和科學發展。觀念的轉變以及學生社團、科協和政策的作用,為未來高校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高校科普;科學發展;國民素質;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N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3-0157-03
科學發展是國家的基本國策。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不僅需要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還需要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有力支撐。科普不僅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宣揚也是其重要內容。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其科技素養不僅關系到他們個人的前途, 而且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必要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1-2]。中國200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將科普工作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然而,現實中高校的科普工作現狀令人堪憂,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提高政府職能部門、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的科普意識任重而道遠。
一、高校科普工作現狀
(一) 大學生不讀科普書籍
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很少有人看科普書籍。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普書內容深,難以讀懂。一些好的科普書,如《時間簡史》《超越時空》《從一到無窮大》和《物理世界奇遇記》等,都是著名的大科學家所寫的,講述與物理學前沿知識有關的內容。盡管作者已盡力將深奧的原理簡單化,但讀起來難度仍然較大。另一些專業性更強的書籍如《黑洞與時間彎曲》《宇宙的琴弦》和《時間、空間和萬物》,以及科學出版社的《物理學基礎叢書》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物理學元典叢書》等,雖然都是很好的科普書,但對沒有專業背景的學生來說,讀起來無異于天方夜譚,少有人讀也不足為奇。
大學生不讀科普書籍的另一個原因是缺乏科普意識。要學習科學知識,讀書是一個渠道,信息時代的網絡則是另一個很好的工具。網絡科普資源非常豐富,政府部門相關的網站如中國科普博覽、中國科普、中國公眾科技網、北京科
普之窗等,以及百科網站百度百科、互動百科和維基百科等,都提供了規模巨大的科普知識庫。由于學生科普意識的淡薄以及相對缺乏課外時間,使得多數學生不會主動獲取本專業以外的科普知識。
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外國科普書籍涉及的人文內容往往是中國讀者所不熟悉的,閱讀時很難產生共鳴,讀起來也難免枯燥。中國作家撰寫的適合大學生讀的科普書籍又實在是鳳毛麟角,這也是大學生不讀科普書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師對科普工作的投入偏少
科普工作難度大,又不被認可,因此
高校教師缺少開展科普研究的積極性。為了學校的發展,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更重視其教學科研和論文成果,以致高校教師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做科普工作。
高校教師對科普的認識也存在誤區。多數人對科普的認識還停留在少兒科普的層面上,沒有意識到大學生也同樣需要科普。高校科普可以開闊科技視野,有利于大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無論從中國科技發展的大趨勢,還是從大學生科技素養的培養來看, 大學科普教育都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須的。
20世紀中國曾涌現出了一批熱心科普創作、成果豐碩的人物,如竺可楨、戴文賽、顧均正、茅以升、高士其、賈祖璋、葉永烈以及童話大王鄭淵潔等。大科學家直接參與科普,科普事業自然蒸蒸日上。之后由于種種原因,搞科普創作的人越來越少,據科普出版社的調查,2004年中國60歲以下的科普作家僅有9人,較知名的有吳忠超、李泳和方舟子等。高校教師對科普工作的投入太少,適合大學生的優秀科普作品嚴重缺乏。
二、高校科普對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性
(一)通才教育需要科普
20世紀末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界對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通才教育成為人們對人才培養的共識[3-4]。通才教育模式更注重人才多方面素質的培養,除了專業特長外,還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使學生的道德修養、業務知識、工作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科普的重點不是專業知識,而是科學思維、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等方面知識的傳播,通才教育為高校科普發展帶來了曙光。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當今社會的主流是科學發展、科學管理,科學技術仍然是第一生產力。不管是“錢學森之問”還是“李約瑟難題”,都與教育和科學密切有關。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曾經回答過“李約瑟難題”,他認為中國人運用歸納推理比演繹推理用得多,正是演繹推理思維的缺乏導致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產生。要回答“錢學森之問”,科普的缺失無疑是其重要原因。杰出的人才必須要懂科學,真正的科學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思維。《科學史》的作者丹皮爾在書中講到:科學起源于數學,數學的核心是邏輯[5]。邏輯思維特別是演繹思維才是科學思維的核心。我們的科普工作應該從思維方式方面來培養杰出人才,讓“錢學森之問”不再是問題。
(二) 國家競爭力與科普
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國家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自然資源和人才資源的競爭。世界經濟論壇(WEF)認為,獲得生活水平快速與持續成長之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標準,包括開放程度、政府效能、金融實力、基礎建設、科技實力、企業管理、勞動市場和法規制度等幾個方面。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認為,國家競爭力強弱的關鍵是國家在現有條件下能夠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并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包括國內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政府效率、金融實力、基礎建設、企業管理能力、科技實力和人才與生活素質等幾個方面。人才與科技實力決定于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的素質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潛力和未來。endprint
中國正在打造“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此時,創新能力更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然而,不論是在科學方面還是技術方面,相比美國等科技大國,中國的原創能力都相對落后。高等教育雖然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主要集中在科學知識的傳播,而對科學歷史、科學思維的講解相對缺乏。此時,科普閱讀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發展歷程和科學思維方式,而且可以學習到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的知識,知識的交叉與融匯貫通,更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水平思考法》的作者德·博諾認為,西方人注重邏輯思維,也就是縱向思維。而中國人擅長的是橫向思維,邏輯思維的培養更有利于創新思維的開發[6]。因此,可以通過科普培養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其創新能力。
三、科普有助于促進科學發展
(一)科學發展需要科學的思維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科學的技術、科學的管理作為基礎,其中科學的思維尤為重要。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解放思想,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需要解放思想,用科學的思維來解決科學問題[7]。中國正面臨經濟轉型,過去的能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和投資拉動型經濟,正在向環境友好型、創新驅動型和消費拉動型轉變,中國制造正在向中國創造轉變。只有具有了科學的思維,才能創造出一流的科技成果,以科技作為核心競爭力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 高校科普促進科技創新
社會和科學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不僅依賴于社會的物質保障,還有賴于能夠激發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和廣大公眾具備較高的科學素質。科普對于先進文化的形成和普及,對于人與自然、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普工作是將科學技術大眾化、應用化、普遍化,任何一項科學要為人們所掌握,轉化為巨大的現實生產力,一定離不開科普工作。
當今科技創新往往產生于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之中,科普的重點不是專業知識,而是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等方面知識的傳播。高校科普工作,有利于學生形成文理之通、學科之通、理論與實踐相通的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
四、 推進高校科普工作的途徑
(一)觀念的轉變是關鍵
推進高校科普工作的關鍵是觀念的轉變,這包括政府職能部門、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的觀念轉變。《科普法》的頒布說明政府充分認識到了科普的重要性。但是,整個社會包括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的科普意識仍很淡薄。通才教育要求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比科學知識的講授更為重要。大學生從課堂獲取的知識與人一生所需的知識相比僅占很小比例,大部分知識需要通過掌握學習方法后再學習,在這方面科普工作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 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
學生社團, 尤其是科技學術類社團, 是大學生自我科普教育的倡導者、組織者, 是大學生群眾性科普創建活動的主力軍。利用活躍在高校的學生網絡協會、天文協會、科考協會、中醫協會等, 結合社團自身特點和優勢, 在校園內外組織開展學術講座、圖片展覽、模擬演示和志愿講解等科普活動, 對學生開闊科技視野、訓練科學思維具有重要作用。
(三)發揮科協的作用
科協一直是科普的主要力量,在高校科普工作中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在上海市科協的推動下,上海市“十五”期間科普投入3.2億元,出版了100多部科普作品,“十一五”期間規劃建立10個大學生科普志愿服務站,培育60優秀科普作品。毫無疑問,上海科協走在了大學科普工作的前列。未來科普發展,還需要發揮各級科協的作用。
(四) 發揮政策的作用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總預算的1.3%用于科普,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對此雖然沒有硬性規定,但也將科普作為考核的一個重要項目,有了不小的進步。如果政府職能部門、大學領導能夠充分認識科普的重要性,無疑將大大推動高校科普工作。
五、結語
高校科普意義重大,但現狀令人堪憂。《科普法》的頒布足見政府對科普工作的重視。然而,在社會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科普意識淡薄的情況下,科普落后于時代的發展,
高校科普的道路仍然漫長而艱辛。當全社會科普意識得到增強,大學教授熱心撰寫優秀科普作品,學生喜愛閱讀科普書籍,高校科普工作便有了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石新明,謝輝. 論大學科普教育[J]. 高等理科教育. 2001, 40(6):10-13.
[2] 王宇良,沈瑤琴,戚敏. 高校大學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幾點啟示[J]. 科普研究.2008, 3(3): 29-34.
[3] 李蓉蓉,郝平. 試論綜合大學的通才教育[J].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 (3): 97-100.
[4] 李云慶,王慧蘭. 新時期高校介入科普工作的意義和有效途徑[J]. 科學觀察,2008(6):69-70.
[5] ] W.C.丹皮爾,科學史[M].李珩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10.
[6] 愛德華·德·博諾,水平思考法[M].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2008.
[7] 楊鳳菊. 高校介入科普工作探討[J]. 福州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 20(3):75-76.
(編輯 王 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