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麗
(杭州市中醫院,浙江杭州 310006)
隨著人工心臟起搏技術的迅速發展,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已成為搶救和治療危及生命的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重要措施[1]。起搏器囊袋血腫是較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約為1.1%~5.1%[2]。起搏器囊袋切口護理至關重要,國內傳統做法是為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術后切口放置沙袋[3],將衣物墊于肩部起到支撐沙袋的作用。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現,起搏器囊袋切口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沙袋較難平穩放置,患者頭部或肢體活動時沙袋容易下滑,因此護士需經常調整沙袋位置。頻繁的沙袋移位,容易發生遲發性囊袋血腫[4];沙袋移位也會壓迫氣管,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患者擔心沙袋移位,感腰酸背痛,影響排便、睡眠。為此,筆者自行設計一款新型沙袋壓迫套,即“平行”形沙袋壓迫套,專用于起搏器囊袋切口壓迫止血,制作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實用性強,臨床應用效果好。現將“平行”形沙袋壓迫套制作及應用體會報告如下。
1.1 材料 PPSMS無紡布、雌雄粘扣帶。
1.2 制作方法 將無紡布縫制成25cm×30cm長方形沙袋套;套的開口端一面留出適當大小的蓋帽,蓋帽內側及套的另一面開口端縫制一對雌雄粘扣帶;套的兩面各縫上兩條5cm×20cm 平行的無紡布條(粘扣帶可從中穿過)。雌雄粘扣帶兩根,每根絨面125cm、毛刺面25cm。見圖1。
1.3 使用方法 術前將沙袋裝入“平行”形沙袋套內,兩根雌雄粘扣帶絨面平行放置于患者背部,一根放置于肩胛骨,另一根平行于第5肋間,術后將沙袋置于切口上方,絨面粘扣帶穿過“平行”布條與毛刺面粘合,見圖2,其中肩胛骨一根繞過患者肩部,起到固定術側肩部作用,另一根則繞過腋下,見圖3。

圖1 沙袋套效果圖

圖2 沙袋套使用圖(一)

圖3 沙袋套使用圖(二)
1.4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粘扣帶時,絨面置于患者背部,因毛刺面會帶來不適感。粘扣帶固定時,肩胛骨這根必須繞過肩部,太上和太下都會造成固定不到位。粘扣帶松緊以放入2指為宜。
2.1 效果評價 起搏器植入術后局部沙袋壓迫6~8h,采用間斷壓迫的方法,即每壓迫1~2h,放松10~20 min[5],沙袋壓迫期間密切觀察敷料有無滲血、滲液,切口有無紅腫,局部有無腫脹及疼痛和囊袋處皮膚有無淤斑、波動感[6],評估有無囊袋血腫發生;觀察沙袋與起搏器囊袋的切口是否充分接觸,觀察沙袋所處位置,評估是否移位、有無壓迫氣管的現象;觀察患者有無出現腰背疼痛、排尿困難、失眠等不適感,評估患者的舒適度。
2.2 結果 2014年1月至10月,本院心血管內科進行心臟起搏器植入術30例,術后起搏器囊袋切口均使用“平行”形沙袋壓迫套壓迫固定,無1例出現囊袋血腫;沙袋與起搏器囊袋切口均能充分接觸,無移位,無壓迫氣管現象;患者無腰背疼痛、排尿困難、失眠等不適發生。
“平行”形沙袋壓迫套環繞于囊袋切口處,容易固定、不易發生移動下滑,患者無需顧慮翻身時沙袋會移位或脫落,且沙袋與囊袋切口充分接觸,保證了加壓止血的效果,避免了壓迫氣道的風險。本次研究中觀察的3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無1例發生遲發性囊袋血腫和壓迫氣道情況,也無腰酸背痛、排尿困難、失眠等不適感發生。護士不需要經常調整沙袋位置,減輕了護理工作量。同時,自制“平行”形沙袋壓迫套取材方便,可以使用術后的手術材料,如手術衣、鋪巾等無紡布面料。無紡布面料手感柔軟,防水,易清洗消毒,可反復使用;同時也避免血液對沙袋的污染,減少切口感染機會。無紡布條兩面設計,縫制簡單,適用于左側和右側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使用方便。
[1]金麗華.緩慢心律失常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0,31(1):133-134.
[2]王禹川,盛琴慧,李康,等.抗凝抗血小板藥物對起搏器植入術后囊袋出血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24(3):219-221.
[3]孫月英.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護理方法及體會[J].臨床醫藥實踐,2010(10):637-638.
[4]池韓英,葉曉霞,金蓮.遲發性起搏器囊袋血腫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3,12(5):442-443.
[5]張素巧,李彩英,劉玉茹.安裝起搏器術后沙袋壓迫方式改進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6(10):928-929.
[6]徐曉霞,惠文娟.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7):58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