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蓉蘭
摘要:教書育人,今天因為升學率的競爭,被太多的教育者肢解了:有的重“教書”輕“育人”,有的只“教書”不“育人”。鑒于此,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旨在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教書育人這一理念。
關鍵詞:教育 ? 學生 ? ?習慣 ? ?品德
談教書育人,的確俗舊。但這一亙古不變的樸素道理,今天因為升學率的競爭,卻被太多的教育者肢解了:有的重“教書”輕“育人”,有的只“教書”不“育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異?,F象呢?
首先,是對高考選拔人才的簡單理解?!白鋈苏\可貴,考分價更高?!币笃穼W兼優,其實考分定乾坤。領導強調升學率,家長重視中榜率,教師追求成績,學生競爭考分,至于學生成長記錄檔案,只要考上大學,檔案是千人一面的漂亮,少有瑕疵,甚至有的學生的檔案是自己打扮、美容。這樣,教師省心,家長放心,學生高興,何樂而不為?如此皆大歡喜,為將來學生的成長發展埋下了隱患。分高能低、才高德低,屢見不鮮。常聽教師嘆息學生:關心集體的學習不好,學習好的不關心集體。這雖然有點片面,但也不能說不是目前教育一個不易解開的疙瘩。聽說,在德國,學生如果在求學期間有不良品行,教師會客觀、公正地記錄在案,高一級的學校錄取、用人單位聘用是非常在乎的。這樣哪個學生在校敢不檢點自己的品行,只追求高分呢?新加坡更令人叫絕,學生一本書不歸還,失去誠信,畢業就打折扣。其實,中國古代選拔人才也不是一篇文章定天下,有的朝代還要看你的德性、聲望,甚至看你的字寫得好不好,長相令人看了舒服不舒服。
其次,教師對“教書育人”理解本末倒置。有的教師只抓學習成績,忽視行為習慣。有的家長也如此,考試成績出來大發雷霆,平時孩子成長的細節滿不在乎。忽視“育人”,苛求“教書”,無疑于緣木求魚?!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惫湃藢鞯烙朔旁诹酥粮邿o上的位置?!吧碚秊榉?,學高為師。”今天的教育家也十分重視教育者的品德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仔細思考,“育人”解決的是“想不想學”的問題,“教書”解決的是“會不會學”的問題。顯然,“想不想學”更重要,因為它是前提。一個孩子連學都不想上,何談讓他會學習?從追求的目的看,“教學”求成才,“育人”求成人。成才的功利性顯著,成人的服務性顯著。面對今天功利性太強的浮躁環境,教師重傳授知識輕傳道育人,家長重考試成績輕為人處事,也就不難理解。甚至有的家長擔心孩子當了班干部,服務于大家,耽誤了學習。因為品德高尚是為他人做貢獻,成績優秀是為自己奔前程。家長自然熱衷于學習成績了。豈不知,沒有良好的過程,哪來良好的結果?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更好地挖掘人的潛能??梢?,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培養習慣,疏通思想,調節心態,使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比單純注入科學知識有效得多。
那么,如何解決這種現象呢?對教師而言,上好一節課并不難,教育好一個學生就難了。這需要調動教師各方面的學識、智慧和謀略。對家長來說,關注成績并不難,言談舉止影響孩子就難了。這需要家長嚴以律己,勞神費心。
一應有熱心。面對那些習慣、品行有問題的學生,我們不應以他們為煩惱,而應滿懷熱忱,熱情地對待和幫助他們,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崇高精神。
二應有慧心。教師應高瞻遠矚、胸有成竹,仔細觀察和分析學生生活成長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班級環境、家庭環境,切中肯綮,對癥下藥。否則,藥再好,學生不想吃,也無濟于事。
三應有苦心。教育好一個學生,尤其是人見人愁的學生,少了一番苦心是不可能的。教師應經常與學生談心,多鼓勵他們,并做好家訪摸底工作。
四應有耐心。已形成壞習慣的學生往往轉變比較慢,為人師者,應有耐心,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他不學好,我不放棄。
五應有平常心。教師教育學生不能功利性太強:這個學生能不能給我考出好成績,給我臉上增光添彩?學生會不會感恩,家長會不會領情,領導會不會重視?這些都不應太在乎。教師應有一顆平常心,懷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教育好每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