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崇玉
摘要:讀歷來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當下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一直存在著從滿堂講走向滿堂讀的誤區,似乎讀就是語文,讀就是課改,讀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切。誠然,“讀是架設在學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間的橋梁,有了這座橋梁,學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師的推動下和文章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升華”,但在教學中,我們不能一味地為讀而讀,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讀,形式多樣地讀,讀出實效,讀出情趣。只有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和理解感悟相融合,從而提高語文能力。
關鍵詞:小學朗讀 ?目的明確 ?形式多樣 ? 順勢而導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讀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語文教學中。從課型而言,有精讀、略讀;從形式而言,有默讀、朗讀、誦讀;從程度而言有初讀、精讀、品讀;從方法而言,有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促寫等。面對多種多樣的讀法,朗讀教學逐漸從滿堂講走向了滿堂讀,似乎讀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切。誠然,讀在語文教學中有其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用讀代替一切,為讀而讀的教學也給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許多問題,具體如下。
一、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泛泛而讀,讀的目的不明
課堂上聽起來書聲瑯瑯,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要求,讀中沒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這樣的朗讀缺乏目的性,讀書只是教學的一種形式。
(二)簡單而讀,讀的指導不實
教學中,我們常見教師這樣簡單地要求學生:“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課文!”“請同學們把高興(悲傷、氣憤)的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的引導,不能熔“導”“練”于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體。與此同時,教師的評價語言也沒有針對性,如“很棒,大家為他鼓掌!”“很有感情,有進步!”這樣的朗讀指導和評價,起不到糾偏矯正的作用,自然無法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
(三)作秀而讀,讀的面不廣
很多觀摩課、示范課,為了出彩,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生,讀來讀去,大部分學生都是規規矩矩坐著當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訓練的朗讀,既不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形成,使朗讀變成了作秀,課堂變成了秀場。
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改善措施
如何解決以上問題,提高朗讀實效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明確目的,品析兼顧,讀有實效
教學中教師都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朗讀要求,讓學生通過目標導向,讀有所獲。如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認識字詞;再讀時要求學生感知課文大意;精讀時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自悟,探究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文章中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經常比較、揣摩,并養成習慣。”此外,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應突出重點,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分析文章的絕妙和獨到之處。在這基礎上組織學生評議:讀得好嗎?你覺得怎樣讀更好?你按這樣的方式再讀一讀。學生按明確的要求,有目的地去研讀、品析,既理解了內容,又學習了方法,不再是為讀而讀。這樣的朗讀真實、有效。
(二)形式多樣,動靜搭配,讀出情趣
朗讀訓練應該形式靈活多變。如果只是齊讀、個別讀,則會顯得單一、乏味,影響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為了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與熱情,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輕聲讀、默讀、分角色讀、配樂朗讀等。另外,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適當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圖片來渲染課文情景,化靜為動,激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可以一邊展示漓江兩岸的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漓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哪位小朗誦家來美美地讀一遍就更好啦!”結果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朗讀熱情。可見,只有依據文本特點,選擇不同的方式,動靜搭配地組織學生朗讀,才能以讀促思,使朗讀真正成為學生走進文本的橋梁。
(三)順勢而導,范讀、點撥并重,讀出水平
朱自清在《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一文中說:“如果從小學到初高中一直注重朗讀,教師時常范讀,學生時常練習,習慣自然,就會覺得白話文并不難上口。”可見,教師的范讀很重要。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導,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語氣、節奏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示范引路,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時,教師可以范讀,并作相關的提問,如:“你們聽聽教師這么讀,想想為什么要這樣讀?”“你們最喜歡教師的哪種朗讀方法?”“為什么?”……這樣的提問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另外,在朗讀指導中,既要重視范讀的作用,又不能忽視點撥的妙用。點撥能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如在教學《瑞雪》時,針對“大片大片的雪花從昏暗的天空中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這句話,教師可以這樣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大家見過棉花嗎?見過蒲公英的種子嗎?像棉花一樣的雪,像蒲公英的帶絨毛的種子一般的雪,就這樣雜亂無序、連接不斷地從天空中飄落下來,這樣的情景,就叫做‘紛紛揚揚,那么怎么讀,才能讓我們感覺到這雪下得很大呢?”經過教師的啟發和點撥,學生對“紛紛揚揚”這個詞語的涵義有了真切的體會,自然能夠讀得好,記得牢,悟得深。需要注意的是,朗讀指導過程中,如果能根據學情順勢而導,巧用示范和點撥,就能融理解、感悟于一體,起到促進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情感的作用,有效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
總之,“讀是架設在學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間的橋梁,有了這座橋梁,學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師的推動下和文章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升華。”為此,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讀,讀出實效,形式多樣地讀,讀出情趣。只有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