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芳
(諸暨市第二高級中學,浙江 諸暨 311800)
“學懂悟會”基于翻轉課堂的課改視角,將“學懂知識”放在課前,“悟會內化”放在課堂,基于先學后教和化育理論基礎,基于“學懂-悟會-化育”三維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推行“學-懂-悟-會”操作程序,追尋其共享資源、自主學習和化育的本真意義.[1]指出教師過度包辦、學生過度依賴,學習過程的缺失,是造成“懂而不會”現象的內在原因.[2]本文我們結合速度和回旋加速器的五問教學程序,分析“學懂悟會”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以期提升“懂、會、悟”的層次性.
學習是一段時間發生的事件,自然遵循事件發生的時效性,原來懂了,過了一段時間的重復、聯系、比較、歸納,自然會了,那么當初就是“懂而不會”,這是同一學生表現出的時效性.所謂深入淺出,也就是曲折前進,由淺而深,再由深而淺.后一種淺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也可能意味著學生從“不懂到懂”,又從懂發展到新的不懂,又產生了新的疑問點,需要繼續探求.因此學生“從懂到會”了,過了一段時間后,有淡忘的因素更有后續所學知識的干擾,原來建立在記憶基礎上的會做,逐漸發展到新的不會,這是同一學生表現出來的反復性.有些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的“懂而不會”現象中的“懂”,是學生對教材上的物理知識的掌握,是浮于表面的懂、似懂非懂,甚至是不懂裝懂,是假懂;而有些學生不但把教材上的知識記住,而且要能夠把學習的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結構網絡,對所學知識有深層次的理解,能夠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是不同學生表現出來的差異性.
上面的3個基本特征,其實都可以歸結到層次性,因為有層次,所以有層次發展的時效性,低層次的反復性,不同學生表現出差異性.因此,這里我們重點研究“學懂悟會”的層次性.
從“懂與會”本身關系來看,“懂”表示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是了解和認識,這是初級的學習層次;“會”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是理解和掌握,是高級的學習層次.因此“懂而不會”現象實質上是指學習的層次不夠,淺嘗輒止導致了“不會”.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學懂”的源泉,因此有知識和技能不同層級的“懂”,誠如所指的各類知識積累和提取的程度.過程和方法是學生“會”的途徑,因此也有過程和方法不同層級的“會”,例如學生理解能力上的差距、運算能力上的差距、邏輯思維上的差距等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悟”的本源,因此還有思想和情感不同層級的“悟”,例如學生科學文化的缺失,學生樂趣的缺失.
那么如何判定自己的“懂”處在什么層次?一般的知識可能一節一章就能達到高層次的“會”,但有些概念規律的學習可能貫穿力學、電學等內容.例如速度概念的學習.我們可以通過課堂內“學懂悟會五問教學程序”檢測自己達到哪個層次的“懂”,見表1.通過課前自學,一般能達到低至中級層次的“懂”,但唯有通過自己不斷學習,通過課前自學和課內內化貫通,才能達到較高級層次的“懂”.高層次的“懂”是表達知識(記憶與復述),高層次的“會”是應用知識(理解與內化).

表1 “速度”的五問教學程序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者的關系就像腳手架與在建大樓一樣,大樓的建造源于腳手架提供的資源,但大樓的挺立一定來自于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來自于腳手架的支撐.[3]教師的教原本只是幫助學生的學,但隨著時間長了以后,教師的過度包辦和學生的過度依賴,最終的結果就是教師的教更容易讓學生聽得懂了,但反而阻礙了學生學得會了.
記憶、復述甚至理解,都只是學生學得會的程度或者手段,但本身還不是學習的目的.真正判斷學生是否學會的標準,不是看學生是不是能夠表達知識,而是看學生自己是不是能夠應用知識;要看學生是不是能夠應用知識的標準是唯一的,那就是學生自己是否切身應用過這些知識,感悟過這些知識.較高層次懂和會必須加入“悟”,“會”了才算“懂”,“會”更需要“悟”.
《現代漢語辭典》解釋:感悟,有所感觸而領悟.《說文解字》認為,感,動人心也;悟,覺也.感悟可以說是在心動的基礎上,把握事物的本質,最終達到一種自我的覺醒和提高.感悟是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感悟以“感”——感知、感覺、感受、體驗為基礎和起點,以“悟”——探究、理解、領會、發現為路徑、方法和終點,過程或結果看重的都是“會意”.
如果說知識經驗、智慧與品格是感悟的基礎,那么經驗重組、聯想、知識內化和生成意義是感悟的目的,意識活動和創造性思維是感悟的方式,而整體把握是指感悟的視角.用一句概括的話那就是,感悟是在心動的基礎上,運用智慧,通過各種心理活動,在聯想、內化、生存、創造中把握事物的本質,最終達到一種自我的覺醒和提高.
我們理解的“感悟”的有3個層次:[4]第一“是什么”的知識層次,通過師“教”生“習”而感悟知識,有自己的總結體會,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錯誤而正確,這一層次有意識,主要是知識層面掌握的感悟;第二是“怎么樣”的策略層次,通過師“導”生“學”而感悟能力,在實踐中找感悟,在行動中感受、探索,強調身體力行,能判斷對錯,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認清,并知道怎么做是正確的,有超前思維、現代意識和獨到見解;第三是“為什么”的價值層次,智慧通過師“育”生“悟”感悟素養,即創設豐富的文化教育實踐引發學生感悟.喚醒學生潛能,徹底覺悟,完全明白,用自己的語言,成為經典,能觸類旁通、大徹大悟.
人的悟性提高是無止境的,在物理學中很多知識有相對變化,需要“悟會”.例如,一段通電導線兩端到底有沒有電壓?當然有,正因為有電壓才存在電場,才有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但又說沒有,因為一般電路導線電阻遠小于用電器,導線兩端電勢降落不考慮.而遠距離輸電,導線電阻又對電路產生影響.如此相對條件變化引起的應答,需要策略層次的感悟.例如,伏安特性曲線為什么必須是I-U曲線,而不是U-I曲線?因為橫坐標U是決定I存在與變化的原因,U是自變量,I因變量,1/R則為割線的斜率.教材如此處理的內在原因需要價值層次的感悟.再如,回旋加速器的的學習過程,我們讓學生在前一天通過教材和幾個單知識結構習題,讓學生自行學懂回旋加速器的基本知識.第二天課堂內,一般的教師會展示回旋加速器的基本結構和加速原理,并讓學生推導出最大速度、能量、加速次數、磁場中加速時間、電場中加速時間,雖然知識要求較高,但也只是“是什么”知識感悟.如果師生經歷表2中的推理,才是“怎么樣”策略層次和“為什么”的價值層次.在當堂課內,我們拋出下面例題現場應答鞏固和檢測學生知能理解,學生獨立完成后回答結果并陳述理由,最后發現正確率不到一半.



表2 “回旋加速器”的五問教學程序

在學生學習道路上,建構“能力”之路,不是教師教出來的,是學生自己通過實踐和感悟達成的,感悟事物的本質,并對其適當實踐.學生就像海棉球,你教得越細,他學得越懶,讓學生自己在成長路上(知識是主線)收獲風景(能力、情感).教師不再背著學生走,也不再牽著學生走,也不是陪伴左右,而是在學生成長路上的遠處點亮一盞燈,讓教師的心靈去感應學生的存在,感應學生心中的燈,讓學生自己收獲一路的風景.
1 楊亞芳.翻轉課堂下“學懂悟會”教學模式的化育意義[J].教學研究,2015(2):21-25.
2 楊亞芳.追問“懂而不會”的內在原因[J].物理教師,2015(5):27-30.
3 周彬.課堂密碼(第2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 何振.教育有四悟[N].中國教育報,2009-1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