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貞
摘要:自2009年開始,河北省各高中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新課程在質點的問題上有變動。但幾年過去了,很多物理教師并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因此本文將就此問題與同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課程改革 ? ?質點 ? 火車標桿平動
自2009年河北省高中實施了新課程改革以后,教材在質點的問題上有變動。課程改革前教材中的質點,就一種情況:若能忽略大小形狀就是質點,若不能忽略大小形狀就不是質點。火車過橋、火車過標桿問題中火車不能看作質點,因為火車長度不能忽略。新課程改革教材中的質點這樣描述:在兩種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做質點處理:一是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對我們研究的問題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忽略,物體就成了一個有質量的點;二是當物體做平動時,物體上各點運動情況相同,只要我們知道一個點的運動,就知道了整個物體的運動,所以不管物體的大小和形狀能不能忽略,我們就選一個點作為研究對象,它也就成了質點。
一、新課程改革前教材中的質點
新課程改革前,教科書是這樣寫的:“物體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物體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不一定相同。例如,汽車轉彎時外側一點劃過的弧就比內側一點劃過的弧要長些。”看來,要詳細描述物體的運動,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卻可以不考慮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從而使問題簡化。一列火車從北京到廣州,當我們討論火車的運行時間這類問題時,由于列車的長度比北京到廣州的距離小得多,就可以把列車的長度忽略;當我們討論地球的公轉時,因為地球的直徑(約1.3×104km)比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約1.5×108km)小得多,也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在以上情況下,我們可以把物體看成一個點,并把物體的質量賦予這個點,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整個物體,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一個物體是否能看作質點,要以問題的具體情況而定。在上面的例子中,研究列車在北京和廣州之間運行,能把列車看作質點,然而如果研究整個火車通過某一標桿所用的時間,很顯然不能忽略列車的長度,這時就不能把列車看作質點了。研究地球公轉時可以把地球看做質點處理,可是研究地球自轉時候,我們卻不能忽略地球的大小,很顯然不能把地球看做質點了。
課程改革已前教材指出: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我們研究的問題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時,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物體就成了一個點,將整個物體的質量賦予這個點,物體就成了質點。僅此一種情況,若能忽略大小和形狀就是質點,若不能忽略大小和形狀就不是質點。所以,火車過標桿問題、火車過橋中,火車不可以看作質點,因為火車長度不能忽略。
二、新課程改革后教材中的質點
新課程改革后教材是這樣說的:人類居住的地球在繞太陽公轉,同時又在自轉,所以,地球上各部分離太陽的距離在不斷變化。但是,如果考慮到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遠大于地球的直徑,那么,在研究地球公轉的時候,因為地球的大小引起的地球各部分的運動差異就可以忽略不計了。也就是說,研究地球公轉的時候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狀,而把它看做一個點。同樣,在研究航天器的運行軌道時,也不必考慮它的形狀、姿態(tài),而把它看做一個點。一列火車在鐵軌上高速行駛,火車的發(fā)動機、車輪及傳動機構的運動很復雜。當我們只關心整列火車運動的時候,便可以認為列車上各點的運動情況相同,可用其上任意一個“點”的運動代替整列車的運動。看來,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以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把它簡化為一個點,再突出“物體具有質量”這個要素,稱為質點;在另外一些情況下,我們雖然不可以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但是可用其上任意一點的運動來代替整個物體的運動,于是,整個物體的運動也可以簡化為一個點的運動,再把物體的質量賦予這個點,它也就成了一個質點。
我認為新教材的意思是:在兩種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做質點:一是物體形狀和大小對我們研究的問題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可以忽略,物體就成了一個有質量的點,即質點;二是當物體做平動的時候,因為物體上各點運動情況相同,我們只要知道了一個點的運動,就知道了整個物體的運動,所以不管物體的大小和形狀能不能忽略,我們就選一個點作為研究對象,將整列車的質量賦予這個點,它也就成了質點。所以,火車過標桿、火車過橋問題,由于火車做平動,火車可以看作質點。
三、對質點的教學建議
關于質點的教學,我們應如何把握呢?我聽了教材主編張維善老師的講座,他是這樣說的:為什么要建立質點這個模型呢?我們引入物理模型的目的是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你想研究宏觀物體的運動,首先要描述物體的運動,怎么描述呢?就是描述位置及位置變化,要描述一個真實物體的運動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辦呢?如果物體做平動,物體上各點運動情況都相同,我們就可以用其上一點的運動來代替整個物體的運動,將整個物體的質量賦予這個點,它就成了質點。平動的物體我們就可以描述了。很顯然,最初質點模型是在研究最簡單的運動平動時建立。他又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在一個長10米的斜面上,一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體鐵塊滑下,鐵塊能看成質點。當鐵塊的邊長為1米時,還可以看做質點嗎?當然可以,只不過鐵塊位移短了些。
經過認真研讀教材,細聽主編張維善老師的講座,我認為在兩種情況下可以看做質點:一是物體做平動時,二是物體形狀和大小可忽略時。在求火車過標桿的時間問題中,因為火車做平動,火車可以看做質點。我要強調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并沒有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沒有忽略火車長度,物體還是物體,但我們只需要研究一個點,這個點就是質點。在類似的問題上我們也應這樣處理,如火車過橋、子彈過薄紙、汽車過斑馬線等。我們使用的教輔資料在這個問題上仍然是以原來的課本為依據,還是原來的答案,這可能就是一種知識慣性吧。作為物理教師,我們應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應以教材為依據,不應受教輔資料的影響,克服心理慣性,切實做好質點的教學。
我對質點的教學建議:我認為在兩種情況下可以看做質點,一是物體做平動時,二是物體形狀大小可忽略時。在求火車過標桿時間問題中,因為火車做平動,火車可做質點處理。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我們應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應以教材為依據,不應受教輔資料的影響,克服心理慣性,切實做好質點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