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楠
摘要:本文談了高考生物復習的六點見解:要打下堅實基礎,就要重視“雙基”復習;要構建知識網絡,就要重視“內在”聯系;要培養思維遷移,就要重視“識圖”教學;要培養實操能力,就要重視“實驗”教學;要培養良好品質,就要注重“精講”;要培養解題能力,就要注重“精練”。
關鍵詞:高考 ? 生物 ? ? ?復習方法
一、重視“雙基”復習,打下堅實基礎
高考前,生物學科的復習就應該著重將精力放在夯實“雙基”和能力培養上。只要把近些年的生物高考試題稍做一番研究,我們就不難發現試題中大部分考查的是基礎知識。剖析一下它們的占分比可以看到:基礎題、中檔題大約占80%,難題最多占20%。這就要求我們在帶領學生復習時,一定要高度重視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習,尤其是像我校學生,他們特別不重視生物這門所謂的副科,再加上他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普遍較差,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優勢,不在“雙基”的復習上下一番功夫,肯定會吃虧。所以,在復習中,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扎實地進行“雙基”復習,以為學生的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重視“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
在復習中,生物學科內的知識依據和內在聯系十分重要。我們在復習中應該將生物學科內的知識依據和內在聯系加以綜合,學會“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即記住了生物學科的基本名詞、術語、概念之后,就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總結、學習生物學的規律上來。此時,大家要做的就是著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群體之間的聯系,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要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如有關DNA,我們會從課本中的“結論”“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組成物體的化合物”三個地方分別學到,但你稍微留心一下,就會發現課本中的這三個地方的論述各有所重,所以,在復習時,要讓學生將此前后聯系起來進行縱向思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瞻前顧后”。又如,在學習細胞結構時,會涉及到許許多多種細胞,那么這些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不是都一樣?它們的異同又在哪里呢?這需要通過橫向比較得出結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左顧右盼”。通過“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弄清生物學科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將所學的知識先串成鏈,再織成網。這樣,就能讓學生逐步建立起一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再由面到體的生物知識網絡體系,使知識結構化、網絡化。
三、重視“識圖”教學,培養思維遷移
在生物教材中,圖表和圖解很多,比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圖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圖解”“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解”等。這些圖解十分有價值,但學生普遍地缺乏從圖表和圖解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所以,我們在復習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比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見課本),(1)依據在食物鏈中能量儲存于有機物之特點,我們知道:有機物的多少就是能量的多少;(2)依據食物鏈中能量流動之特點,我們知道“低營養級高能量,高營養級低能量”;(3)依據圖解,我們能寫出本題的合理食物鏈;(4)依據食物鏈中生物的捕食關系,我們能分析出各營養級生物的數量變化關系等。如果我們在復習中能做一些對學生進行圖表分析題的專項訓練,就一定能幫助學生學會識圖,提高他們的識圖能力,進而使他們的識圖能力逐步轉化為學習知識的動力,最終形成思維遷移能力。
四、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實操能力
近些年來,我國不僅在生物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學生的實驗能力,而且考查學生實操能力的題型也頻頻出現在高考試題中。考查的題目包括:或要求改正錯誤的實驗步驟,或要求設計實驗步驟,或要求預測實驗結果,或要求分析實驗現象等。高考命題給了我們一個導向,若教師只讓學生,照葫蘆畫瓢似地按照課本設計實驗不可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加強實驗教學,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讓學生真正弄懂實驗的原理;其次,讓學生真正弄清實驗中每一步設計的科學依據;再次,讓學生真正掌握整個中學階段生物學實驗所涉及的一些科學方法;最后,增加一些開放性的、探索性的實驗,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只有這樣,學生的實操能力才能大大提高。
五、注重“精講”,培養良好品質
上好生物復習課,要注重“精講”。所謂的“精講”,就是說在講解中要有很強的針對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注重那些具有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問題及解題方法,同時突出規范表達的訓練和指導,注意講明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
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編碼區起始端插入了一個堿基對,在插入位點的附近,發生下列哪種情況可能對其編碼的蛋白質結構影響最小?
A.置換單個堿基對
B.增加4個堿基對
C.缺失3個堿基對
D.缺失4個堿基對
在講解這一題時,不僅要給學生分析為何正確的答案是D選項,還要引導學生回顧基因突變的概念,讓學生討論哪些情況的突變并不能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這樣講解,十分有利于學生真正掌握基因突變的實質。
此外,注重“精講”,還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千萬不要搞成教師一言堂,尤其是那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這樣更能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六、注重“精練”,培養解題能力
“精練”的前提是精編習題。所謂精編習題,就是說編選的習題,不論其難易程度還是題型設計,都必須符合高考說明的要求,盡可能地避免純知識性題目的立意,讓試題的設計貼近生產、生活實際,增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比如分析抗癌藥物的作用機理、糧食的儲藏方法和原理等,這樣的做法,有利于將知識活化,特別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并逾越思維的障礙,否則,高考中綜合能力的問題就無法解決。又如針對多倍體的器官巨大、營養豐富的特點,要求學生思考:“染色體數目的倍增有什么意義?”這一問題就是通過深入地挖掘教材來進行設計的。這樣的問題設計,既能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在“精練”時,我們還可以精選一些較為經典的題目進行變式訓練,比如將第一冊教材P65中的選擇題2變式為:(1)對綠色植物自身來說,制約其吸收礦質元素的因素有哪些?(2)根據光合作用的過程說出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的三種礦質元素及其作用各是什么?變式練習,既對知識進行了縱橫的聯系,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遷移,從而提高了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高考生物復習中,只要做到了上述六點,就能在高考中取得驕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