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面對著新的挑戰,教育肩負著極其重要的使命,同時必須經歷一場歷史性的變革。筆者以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正是這一歷史性變革中的重要環節。那么如何在高中教育教學管理中實施素質教育呢,筆者總結出了幾點看法,希望能對廣大同仁有所助益。
關鍵詞:高中教育 ? 素質教育
一、運用傳統美德,教會學生做人
古語云:“百善孝先行”,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第一步,因此,學會做人應始于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才能尊敬師長,關心他人,熱愛集體,進而升華為愛人民、愛祖國的高尚情感,此種情感可以讓學生掌握為人處事的基本規范,也有益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倫理觀與道德觀。
《論語·學而第一》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可見孝敬父母是一切優秀品質的基礎。
孔子的孝經更是把孝道闡述得淋漓盡致,自古以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視其為治家、治國至寶。孔子云:“吾志在春秋而行在孝經。”很多的封建禮教是從孝經引申出來的。
另外,《三字經》《弟子規》等古代啟蒙讀物也闡述了以孝道為根本的做人的準則。讓學生在高一階段朗讀并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可以運用中華傳統美德武裝學生的頭腦,幫他們找到做人的起點。
二、多一點體諒,少一點責備
在同一班級中,學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授課教師如果用同一種評價標準來對待不同特質的學生,必然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例如,有的學生在某一學科課堂上在做其他科目的作業,如果這位教師斥責學生一通,會給其他同學帶來不良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要嘗試著換位思考,對學生多一點體諒,少一點責備,不去斥責,而是體諒學生的生活,將類似的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我也經歷過高中,這確實很累……”效果會更好,和諧的課堂有益于緩解學生緊張的高中生活。
三、營造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的輿論氛圍
高中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工程,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形成全員育人的社會環境與輿論氛圍。全過程、全方位教育要求教育的全過程與方方面都要對學生進行教育。教育者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給予受教育者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教育。
科學有效的高中教育應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在高中教育中,全員教育要求學校必須有統一的工作機制作為保證。全員教育即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教學、科研、后勤服務、行政管理等部門都要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責任,發揮育人的功能;全過程育人則指學生入學一直到畢業,甚至畢業以后,都要納入高中教育教學的過程。全員育人要求學校的教師、校長及其他的行政人員和后勤工作人員都承擔育人的責任,即教師要教書育人,機關要管理育人,后勤要服務育人。此外,校園建設也要體現文化育人,高中教育要滲透到其他工作中,形成合力并產生實效。
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強化創新管理
創新學校教育管理既是社會變革的現實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都要求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創新學校教育管理,培養全面的創新型人才,就要求管理者、教育者提升自己的創新精神和能力。作為教育管理者的核心,校長要帶領管理者們做到勤奮、敬業、苦干、實干,還要發散思維,推陳出新,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摸索新的管理方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實現制度管理創新、人本管理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創新。
五、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和水平
“只要是機構就有管理體制,就必須按照程序和等級制度進行管理分配。”這是馬克斯·韋伯在預測到行政在相關部門的擴張時說的。那么教育工作者或者說管理者所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一方面,應該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只有具有豐富的知識才能說服和約束他人,起到表率作用;另一方面,應該具備管理他人的能力,這可以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表現出來;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有管理主體的權利,權利是一個管理者的外在武裝。以制約、管理和控制別人,但權利必須和責任配合起來,相輔相成,相互約束,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上面提到的培養專業的教育管理者也可以通過兩方面來實現:一個是上崗之前就接受培訓;另一個是在職期間邊任職邊培訓。
六、組織課外活動,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系
學校要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特長,同時,讓學生參加學校內外的比賽與競賽,可以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學校要加強教師與家長間的聯系,共同促進學生特長的發揮,這將更加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把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需求,能為社會各行各業服務的人才。人才并不等于全才,更多的是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想把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全才是不現實的,“尖子生”“優等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學生。因此,在教育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孔子有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找機會與學生談話,了解他們的想法、愛好與特長等,注重日常性的觀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其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文,馬立,宋乃慶著.高中新課程:教學管理創新細節[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
[2]張明平.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