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福祥 劉世海
摘要:高校武術教學是傳承武術技術的重要途徑,當前武術教學多以套路形式進行。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對攻防意識的不夠重視,部分教師偏重于套路動作的“形式”教學,缺少結合攻防含義的動作講解,在套路教學中片面的注重動作規格,不明白其動作的實用性,久而久之不僅失去武術本質,還會偏離它獨有的教學特色,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學生學習片面性等現象。如何完善武術套路教學中出現的無攻防含義教學是當前武術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課題,文章將從武術套路教學的攻防含義為切入點,闡述當前武術套路教學的困境,以期達到武術傳承與發揚的目的。
關鍵詞:攻防含義 武術套路 教學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5-0041-03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發展而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其獨特的文化意韻和鮮明的文化特征享譽世界。武術作為體育項目之一,在武術教學中起著傳承和發揚的作用。當前武術教學內容以套路為主,武術套路本身包含了武術攻防對抗的內容,但武術套路的“操”化,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攻防含義的模糊和簡化。在武術套路教學中如何提高武術套路教學效果的切入點,對于提高武術套路教學質量具有重大意義。武術教學過程中圍繞攻防含義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增強學生健康發展,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等,使武術在學校領域內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1 攻防含義的教學分析
攻防技擊性是武術教學的核心。套路是教學的基本表現形式。從武術的概念可以看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就這一概念而言,證明武術的內涵所反映的客觀本質是動作具有攻防技擊性。武術無論是在古代的軍事戰爭中還是在現代體育運動中的散打,其都是以搏斗的形式出現。事實上武術的每個動作都具有其攻防含義,可以說,沒有技擊動作就沒有武術的真正含義。武術起源于生產斗爭的勞動實踐中,千百年來武術在軍事防身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隨著社會的進步,武術套路攻防在軍事和實際搏斗中用途不是很大,但在強身健體方面的作用卻越來越明顯,從武術套路形式來看,花樣雖是變化多樣,但都環繞著它的中心——技擊。現代武術套路攻防表現在動作結構,套路中絕大部分動作是體現攻防技術意識的動作。但是由于套路中的攻防動作長期沒有得到實踐和體現,長期的演練和改造,已改變了原始武術應有的實踐技術。因此在武術教學中運用動作的攻防含義發揮其技擊性的優勢,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2 攻防含義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2.1培養武術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使學生建立更好的學習心態尤為重要。長期以來,武術教學以“溜溜腿、跳一跳、打打拳”為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武術學習周期長,見效慢,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在武術教學過程中講解動作要領、規格的同時,應結合動作的特點講解其攻防含義,使學生不僅獲得技能,也明白其攻防意義,知其所以然,建立起對武術運動的興趣。教學中由于武術套路動作數量多、方向路線變化多的特點,經常出現教師不停的講解和示范領做,但是學生上課還是無法掌握其動作要領。如果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攻防意識的講解和訓練,學生通過親身體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武術運動的求知欲望,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2.2重視武術技擊,強化動作記憶
技擊,即“擊刺之術,”《辭源》也稱技擊為“搏擊敵人的武藝。技擊是實用性、實戰性的技術。而武術教學注重套路的學習,忽視攻防技擊的講解,隨著一代一代武術人的傳承,現在的武術教學更加偏重于套路化。在教學中通過講解和演練動作攻防技巧,降低了學生學習后的遺忘程度。通過對動作攻防含義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對于武術中動作的來龍去脈有了清楚的認識。在武術套路的教學中,一個套路往往包含幾十個動作在內,而且每個動作的方向、路線都不一樣,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但在教學中通過講解和演練動作攻防技巧,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后對動作的掌握,強化武術動作攻防,加深對武術動作的記憶。
2.3深化武德教育,重視全面發展
武德是中國武術倫理觀的核心。武德規范武術行為與方法使道德觀念成為武技之準則。“武德”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說:“武有七德”,即“禁暴、敢兵、保大、功定、民安、和眾、豐財”。雖然這是講的對諸侯用兵道德要求,但與武林的“武德”有很大的淵源關系。武德的理論很豐富,其萌芽、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武德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其基本內容卻長期保持著相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為各個歷史時期的武術界所共同遵守。
武術歷來重視武德教育,強調習武先習德的教育觀念。我們提倡武德教育,但是,不能不擯棄那些體現封建等級和宗法觀念的糟粕,繼承、發展傳統武德中的精華,把習武與弘揚祖國文化聯系起來,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統一,建立起新型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學生作為未來武術的繼承者和傳承者,武德教育是習武之人的必修課,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的灌輸和強調。在武術教育中還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既能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完成教學目標,又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能力。攻防含義教學改變了過去技術課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動力。課中運用合作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教師教學熱情和教學能力,啟發了學生積極思維,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從新課程理念研究運用攻防技擊教學的可行性
3.1一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endprint
所有的教學都是圍繞著學生開展的,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緊緊抓住學生這一主體。要讓學生參與到武術的學習中來,首先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武術攻防是武術的本質特點,武術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特點展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到武術學習中來。我國各級學校較早地增設了武術課程,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被動接受學習,采用的是一種“灌輸式”的學習方式,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單一,學習——復習——學習是其教學的精髓,這種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但如果在教學中注重講解動作的攻防技擊,則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運動參與的目的。
3.2更新教育觀念,強化運動技能
運動技能是“學習的主動目的性導向與規范基礎上,以機體自身初始狀態水平為基礎,以訓練負荷為信息輸入載體,以能級(強度)與時間矢量值為參照系,導致神經網絡各級水平發生相應的自組織變化,最終以人體自身機能與結構的協同適應效應,使整個泛腦網絡產生的新的有序模式”。運動技能的形成是有階段性的,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通常把運動技能的形成劃分為三個階段:動作的認知階段;動作的聯系階段;動作的完善階段。攻防技擊在這三個階段的運用效果有所不同,在動作的認知階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對接下來學習動作的動力,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在動作的聯系階段運用于有利于學生通過思維分析,概括動作的本質特征,逐步完善地意識到整個動作。在動作的完善階段運用攻防含義能夠鞏固學習的成果,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內涵。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只有讓學生學習并掌握運動技能,才能在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利用這一技能健身,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
3.3促進課外指導,加強心理輔導
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社會的發展帶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而武術運動的特點則迎合了這一社會發展的需求。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身體形態、機能代謝功能等正處在日趨完善,但也有其心理發展不穩定、不成熟和不平衡的特征。許多調查顯示,學生在校期間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學業的壓力,家庭貧富差距產生的心理焦慮、憤怒的心理等問題嚴重。攻防含義在教學中運用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防身意識,應變能力,武術的運動過程是包含了攻和防的相互轉化及其變化。長期的武術運動能夠使學生的心境向積極方向轉變,有助于調節他們的精神面貌,提升他們的心理品質,并且隨著鍛煉的進行,這種效應能夠繼續保持或提高。
3.4傳承武術技能,引導適應社會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類適應外界環境從而賴以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說個體對其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需要作出的反應調整和適應能力”。人是社會的人,人必須與社會自然人等進行交流和協作,在教學中運用攻防含義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攻防的學習中,不是靠個人的能力就能完成,它需要同伴的合作,增加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同時在攻防演練中包含了競爭和對抗,要求學生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障礙,這些都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兩人一組演練套路動作的攻防技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學生掌握了動作的攻防意義,體會到了動作要領和勁力感覺,形成了正確的肌肉用力順序。另一方面,要求學生點到為止,起到了直觀示范效應;同時,要求學生目隨勢注,收到了形神兼備的效果。如此一來,學生既掌握了單個動作的規格和攻防含義,又達到了培養學生武術意識的功效。
4 結論
武術教學正處在一種迫切需要改革的狀態,武術套路種類繁多,動作復雜,對于沒有武術基礎的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困難,再者,武術的核心是攻防技擊,如何在有限的套路教學期間,突出技擊攻防含義動作的講解、示范和實用的方法,引導學生們通過實踐經驗達到學習和認識武術的本質和特點,不僅促進武術課的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生興趣,從而使學習武術者一方面得以強身健體,另一方面對我國的武術繼承與發展也具有長遠的發展意義。endprint